APP下载

从电影《樱桃的滋味》看剧情片的叙事方式和深刻内涵

2016-10-11

电影评介 2016年16期
关键词:巴迪阿巴斯巴德

尹 平

从电影《樱桃的滋味》看剧情片的叙事方式和深刻内涵

尹平

影片《樱桃的滋味》由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执导,这位新浪潮电影的大师级人物在不久前因病去世。本片是其代表作之一,讲述了男主角巴迪从一心想要自杀到最终重燃生命希望的经历,获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重温《樱桃的滋味》,影片对生命的关怀与超前的镜头技巧令人叹服。本文试从独特的拍摄技法、片中的隐喻与悬念、影片背后的民族精神三方面入手,赏析《樱桃的滋味》的叙事方式。

一、 独树一帜的拍摄技法

本片剧情发生的背景是上个世纪末的伊朗首都德黑兰,男主角巴迪出身中产阶级,穿着体面,并拥有自己的一辆汽车。但是巴迪对生命已经充满了厌倦与绝望,他一心想要自杀,却不愿意暴尸荒野,因此,在一个晴朗的周末,他驾车前往德黑兰的郊区,希望找到一位好心人替他处理后事。

整部影片采用单线叙事的方法,首要线索便是巴迪寻找好心人的一场旅途,导演富有创造性的选择了将摄像机直接架在汽车中,凭借这样简单的方式完成了大部分镜头的拍摄。在最初的一小时内,观众看到的画面基本都是汽车的驾驶座,巴迪神色不安的望着前方,偶尔与副驾驶的旅人交谈。其间少量穿插山间公路的远景镜头,用以调节影片节奏。在20年前,这种艺术风格是极为超前的,阿巴斯使用了现实主义的主题与真实生活的节奏,将一场永无归期的旅途表现得平静而自然。

电影《樱桃的滋味》海报

汽车在行驶,窗外景色不断变换,正好象征着生命流逝,每个人的人生中,都有无数这样的过客,行色匆匆的我们,总是盯着面前的路况,却忽略了车窗外的风景。巴迪驱车经过一段又一段公路,遇到一个又一个行人,其中最主要的人物有三个,分别是库尔德士兵,神学院的学生,和自然博物馆的员工,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贫穷。巴迪坚信着“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自己高达20万的报酬对这些穷人一定有着致命的吸引力,总有人站出来愿意替他处理后事。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巴迪内心无比焦虑与恐惧,以至于他与人交谈时总是吞吞吐吐,将一个问题重复数遍,他的异常举动引发了对方的种种猜想,即使巴迪在很长的铺垫后,直接表明自己的真实目的,常人也难以接受这件事。有人恐惧与怀疑,有人出于人道主义拒绝他,有人以无法脱身为借口离开。直到最后,一位名叫巴德瑞的老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劝说巴迪,原来他也曾经对生活绝望,想通过自杀结束一切,但经过时光的打磨,他逐渐意识到了当时想法的局限性,变得更加豁达和通透。巴德瑞为了给贫血的儿子攒够医药费,同意了巴迪的请求,但与此同时,他口中那些浅显而睿智的话语已让巴迪打消了轻生的念头。

在影片《樱桃的滋味》中,场景至始至终是德黑兰的郊区,四周大片的黄土与黄沙,连树木都显得焦黄,这荒芜的景致,与巴迪的心境非常相符。那颗被生活腐蚀得寸草不生的心灵,就像一片干渴已久的土地,它需要天降甘霖,滋润干涸已久的枯黄。巴德瑞先生的出场,为影片带来明快的绿意,巴迪的汽车终于驶过了黄沙漫天之地,到了一处绿树成荫的密林,四周栽种着许多樱桃树。前一天晚上,巴迪在一颗樱桃树下挖了墓穴,想让人将他葬在此地。第二天晚上,巴迪躺在自己挖好的土坑中,抬头仰望天空,明月穿云,将静谧的清辉洒向大地,伴随着樱桃叶的声响,四周是果实与树林的清香,巴迪突然间意识到,生命的滋味是如此美好。场景由一片枯黄到绿色为主的转变,正是为了照映巴迪先生心境的变化,绿色代表着生命与希望,巴德瑞将樱桃树的绿意种在了巴迪心中,从而拯救了一条年轻的生命。

一辆慢行的汽车,两种交替的颜色,三个性格迥异的路人,导演采用纪录片式的框架,用舒缓自然的节奏讲述了巴迪先生一天内的心路历程,其拍摄技法简洁而富有创造性,充分彰显了阿巴斯的个人风格,可谓是独树一帜,不落窠臼。

二、 影片中的隐喻与悬念设置

除独特的拍摄技法之外,本片的另一大特色便是大量运用隐喻与悬念,它们不仅为影片节省了篇幅,去除冗余剧情,使故事主题更加突出,并且更能衬托出伊斯兰国家在语言与文化上的含蓄特质。

影片一开篇便设置了最大的悬念,巴迪驾车行驶在德黑兰的郊外,神色不安的他不断地停车,与路旁行人谈话,但内容无非是故乡、家庭工作等话题。此时观众的心理是好奇中带着疑惑,可以提出一连串的问题:这位巴迪先生是谁?他为何神色如此紧张?他与路人谈话究竟是为了什么?巴迪相中的第一个人是一位英俊腼腆的少年士兵,他因战乱流离失所,迫于家庭压力参加了军队。面对这个资历尚浅,才入伍两个月的少年,巴迪计划着先与其聊天,拉近关系后再道出真实目的,因此一直在询问他的家庭情况和军队生活,然而少年却有很强的戒备心理,屡次提出要回军营,当巴迪终于摊牌,说明自己的来意,少年因为恐惧而拒绝,跳下车飞奔,穿过茫茫原野,消失得无影无踪。此时导演才真正道出巴迪此行的目的,他不是为了旅行观光,也不是为了体验贫民生活,而是为了寻找一个能将他埋葬的人。观众在恍然大悟后,逐渐理解了巴迪的一系列做法和痛苦的心境,相比于平铺直叙,这样的悬念设置增强了情节感,将并不复杂的故事演绎的一波三折,富有张力。

同时,本片还运用了大量的隐喻与暗示,将故事尽力集中于一条主线上,斩断细枝末节,大树的主干才能更加挺拔,导演深知这个道理,从而做到去粗取精,提炼升华,紧扣片名“樱桃的滋味”,展现巴迪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天。最初,巴迪一心想要自杀,他对每一位行人说:“明天六点你来到这里,先叫我两声,如果我答应的话,你就去拉我的手,如果我不答应的话,你用二十铲土将我掩埋”。至于自杀的原因,影片至始至终都没有提及,原因很简单,在一个人冲着结果去做事的时候,理由自然会显得不重要。没有同样经历的人,很难体会到巴迪内心的绝望与挣扎,他们能做的只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谴责他。例如巴迪选择的第二个人,神学院的学生,他一边学习,一边从事普通工作谋生,在了解巴迪的意图后,学生从人道主义与宗教的角度出发,批评巴迪的行为。尽管这位学生的观点有理有据,但他并没有说服巴迪放弃自杀的念头。学生仅仅是运用知识与经验,却并没有体悟巴迪的心境,对于从未想过死亡的他而言,拯救一位一心寻死的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观众们甚至不需要知道巴迪的职业、家庭与社会背景,也不需要知道他究竟受了什么挫折或不公正的待遇,以至于只有通过死亡才能解决问题。这些都是次要的,影片追求的是如何拯救这样一颗迷途的心灵,让他重新体会到生命的甘甜滋味。在巴迪遇到巴德瑞老人后,两个同病相怜的人互诉衷肠,巴迪突然感觉到了久违的冲动,一种希望与活下去的力量。当他前往博物馆找老人,对他说:“如果明天我没答应你,一定要使劲的喊,或者用石头把我砸醒。”这句话没有直接言明,而是在原有台词的基础上稍加改动,但所有人都能看出巴迪已经动摇了自杀的想法,含蓄的表达方式为电影增色不少。

三、 乐观与隐忍的精神气质

在伊朗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上,曾诞生过无数辉煌的文明,经过20世纪多次战争的洗礼,伊朗的民族精神仍未黯淡,电影《樱桃的滋味》未有任何情节正面提到这个国家遭受的苦难,反而着力表现了一种乐观与隐忍的态度,积极向上的面对生活。

作为阿巴斯的最著名的代表作,本片融入了这位导演的人生体验与心境历程。阿巴斯一生坎坷,始终坚持为电影拍摄教学事业奋斗,在他取得了重大成就后,面对国家的反对态度,他只能选择远走他乡,从此开始了一生的飘零生涯。但直到临终,阿巴斯都一直坚信着,他的作品永远深深根植于故乡的土地。

《樱桃的滋味》借巴德瑞老人这一角色,完美诠释了阿巴斯对于生命的态度。巴迪的汽车在路上行驶了一整天,遇上过无数的人,但是却没有找到一个愿意帮助他的人。此时巴德瑞老人出现了,他首先是答应了巴迪的请求,同时用自身经历劝说巴迪,老人道出自己年轻时的坎坷,并用了两个简短却令人回味无穷的小故事,这两个故事成为了全片的点睛之笔。第一个故事,一个人抚摸自己的全身,每个部位都在疼痛,身体的煎熬让他痛苦难当,请求长者结束自己的生命,而长者只是淡淡的指出,他全身都没有问题,只是手指流着血,因此无论触碰哪里,都会感到疼痛。正所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我们往往被生活中暂时的挫折所蒙蔽,进而感到绝望和无意义,实际上生活永远是好的,只是我们的视野不够明亮,只能产生绝望的联想,寻觅不到生活中的闪光点。第二个故事是巴德瑞的自身经历,他也想过将自己埋葬在一棵樱桃树下,但是当他躺在樱桃树下准备寻死时,突然注意到枝头鲜艳饱满的樱桃果实,他摘下一颗樱桃,味道甘美,齿颊留香,既然樱桃的滋味如此美好,为什么要孤独的死去呢?他索性一直吃到太阳升起,孩子们出门了,纷纷前来向他讨要樱桃。最后,本想在夜晚自杀的巴德瑞,在清晨的阳光中,采摘了一篮最新鲜的樱桃送给妻子。这个故事暗含了片名“樱桃的滋味”,看似浅显简短,实则充满了睿智与哲思。樱桃虽小,却兼具诱人的颜色与甘甜的味道,它象征着生命中那些美好却转瞬即逝的瞬间,挂满了我们人生的大树。这棵树木永远不会枯萎,它蒸腾光合,吐故纳新,执着而顽强的活着,有时我们会觉得它即将死去,但是出问题的往往是我们自己的感觉与思想。

“在拂晓时分,你难道不想看着太阳冉冉升起?你不想再见到星星吗?你要拒绝所有的一切?你要放弃去品尝樱桃的滋味?千万不要,作为你的朋友,我恳求你。”老人掷地有声的一段话,让巴迪回转心意,也让观众感受到了这个老人骨子里的坚韧与勇气。他们懂得人与人的互相关怀,因此,经历过风刀霜剑的摧折,根植在他们心底的樱桃树却生长的更加茁壮,结出饱满多汁的果实。默默忍受生活中的不幸,将最平凡的幸福埋藏在心底,永不放弃生命的美好,这种对待生活的态度值得人细细品味。

结语

影片《樱桃的滋味》阐述了一个浅显的生活哲理:既然已在樱桃树下挖开墓穴,何不借此机会品尝一颗樱桃,也许你就能尝到甘甜的滋味。巴迪先生的旅途,不仅是为了寻找一个能够帮他结束生命的人,更是为了寻找一个能再给他机会的人。简单的故事情节,平淡的人物对话,却能组成一个令人回味无穷的故事,导演用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与电影语言赋予了本片无限的艺术魅力,展示了伊朗这片传奇大地上的人情冷暖。

尹 平,女,山东临沂人,山东交通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英语教学法,英语语言学方向研究。

猜你喜欢

巴迪阿巴斯巴德
今天
今天
塞那阿巴斯巨人像
一起加油
一起加油
巴德巴小说《悲惨人生》的形象分析
How to Use the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in English Teaching of Ethnic Group Stud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