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潘成英和大凉山的孩子们

2016-10-10

经济 2016年22期
关键词:大凉山麻风病麻风

李慧芳

五月下旬的大凉山,一簇簇色彩缤纷的索玛花与天上的白云遥相呼应,仿佛云飘山间,如诗如画。核桃树的旖旎、花椒树的婆娑装扮着四川省甘洛县胜利乡葵花村的田埂和木屋。葵花村口一幅大广告牌上写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一座充满阳光的村落,每家每户都飘扬着五星红旗,犹如红色的帆影,使绿色环抱的葵花村张扬着蓬勃的生机。

大山中的“新希望”

葵花村原名康乐村,又名麻风村。由于人们对麻风病的偏见和歧视,以前很少有人光顾这里。“葵花村小学坐落在村中央,有51个孩子,3个志愿者老师,以及1个幼儿园“阿舅”老师组成了3个年级和1个幼儿园。”志愿者老师木牛尔哈说。

“六一”儿童节前夕,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甘洛县喜洋洋、美洋洋双语幼儿园董事长潘成英带着“六一”的祝福和母亲般的温暖来到校园看望孩子们。

看到有客人来,孩子们跑出教室,校园一下子热闹起来。每年此时,潘成英都会准备一千份礼物分别送给远离县城大山里的孩子们,其中包括衣物、鞋帽、书包、文具、糖果等。在老师的组织下孩子们很快排起队,潘成英亲自把新书包送到每个孩子的手中。

潘成英说,葵花村的交通难、住房难、饮水难、上学难和看病难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由于村子没有通公路,进出村子的唯一通道是一条3公里长且连接山间公路的阶梯路。村民贫穷,没有什么收入,住房低矮潮湿,小学校舍破旧,难与外界沟通,留不住教师,仅有的20多个孩子无法上学。

为了关心、扶持此地的弱势人群,减少外界对他们的歧视和偏见,自2006年,甘洛县把康乐村更名为葵花村。2007年以来,甘洛县县委、县政府陆续拨出资金500多万元,为葵花村实施了一系列帮扶措施,包括修建一条全长6.6公里的公路,把葵花村与外界连成了一体;按照户均3万元补助的标准,对29户农户房屋全部进行了改造,门前修水泥院坝,入户路全部铺成1.2米宽的水泥道;修建沼气池14口,推广“一炉一灶”16户;投资了20万元让自来水管安到了家家户户;投资了70多万元,让昔日破旧的校舍土墙房被崭新的砖瓦结构房屋所替代。同时还平整了操场、修建了教师宿舍、聘请了3名教师,村里和邻村的40多名孩子有了宽敞明亮的教室。

潘成英说:“为了给孩子们一个惊喜,她想组织一个志愿者演出团队,进行一次文艺演出。同中国其他农村一样,葵花村的中青年都外出打工,只剩下留守的老人和儿童,甚至有十几个孩子是孤儿和单亲家庭。”

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老师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潘成英与学校的3位老师攀谈起来。木牛尔哈,是一名信奉基督教的教师。2001年,他在信仰的驱动下来到葵花小学,一晃儿就是15年。刚刚来到被外界称为“麻风村”的时候,起初他也有恐惧和戒备的心理。为了取得村民的信任,木牛二哈克服心理障碍,渐渐地融入村民中,对麻风康复的村民不再嫌弃。据他介绍说,当年的葵花村没有学校,他和他的教友筹集资金为这座村子建起了历史上第一所学校,学校建好后,他就到村里动员适龄儿童入学,如今他教出的学生有的已经参加工作。

阿木布切也是葵花村的老师之一。他已来此任教11年,起初每个月只领150元的基督教补贴。由于学校距阿木布切的家有40公里的山路。他只能每周末回家一次,山高谷深、道路崎岖,骑摩托车也要70分钟。陈春红作为葵花村小学的唯一女老师,她嫁到了这个村庄,是爱情的力量让这个湘妹子来到葵花村。据了解,从2015年秋季学期开始,葵花村小学的3位老师被县教育局聘为临时代课编制,每位老师的工资涨到1250元/月。但是,为了照顾陈春红,两位男老师每月会从自己的工资中共抽出250元给她添补,让她的工资涨到1500元/月。据悉,村小学如今在政府的关爱下又开设了幼教点,有17个孩子和一位“阿舅”老师。

大凉山纯朴的美,朔造了潘成英的纯真和善良。彝族地区的养老和教育问题一直是潘成英关注的重点,“一老一小”是她关注的重点对象,她还提出倡导发展民族地区幼儿教育。潘成英认为,关心今天的老人就是关心我们的明天,关心孩子们就是关心祖国的未来。

时势造就“老英雄”

潘成英离开葵花村小学又来到村里,看望现已88岁高龄的南下老军人冯万才。

冯万才是一位“有故事”的老人,由于他年老失聪,因此他的儿女们担任此次“翻译”。据悉,老人生于1928年2月,原籍山西忻县(今忻州市),12岁起就做“地下交通”,在日本人和伪军的眼皮子底下给武工队传递情报。

1955年7月因工作出色,冯万才从四川省金阳县公安局调到当时的呷洛县(甘洛县前身)公安局任职。1957年9月,冯万才的爱人被诊断为“疑似麻风病”。为给组织和公安局一个证明,冯万才和女儿一并做了检查,诊断结果正常。

在医技不发达的50年代,人们视麻风病为洪水猛兽。当冯万才面临爱情和面包的选择时,他毅然选择了前者。

就这样,冯万才携妻带子来到这个被重重大山包围的小盆地,与许多先期到来的麻风病人和家属一起伐木盖房开荒种地,开始了艰辛封闭的麻风村生活,至今近60年。此间,冯万才帮助有病的村民寻医问药,帮助干农活,成为全村德高望重的老人。

“回忆起那些为新中国诞生牺牲于枪林弹雨中的战友,我能活到今天,是幸运的,还有每个月政府发放的补贴,我知足了。”冯万才老人感慨地说。

潘成英听着这豁达的言语,看着眼前这位被命运无情戏弄,却又与命运不断抗争的老军人,不由得心生敬意和感慨。“每次来葵花村,我都会来看望冯万才这位南下的老军人。”

夏天的大凉山,高原天蓝,紫外线异常强烈。潘成英在大凉山中翻山越岭,驱车来到越西县参观学习。在越西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吉差阿木、教育局局长郭剑麟的陪同下,到越西县大营盘学校看望孩子们。

曾经的大营盘村,过去也常常被称为麻风村,人们又叫它“癞子湾”。上世纪50年代,是一个专供麻风病人集中居住的地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大营盘村的麻风病患者通过治疗已经逐步康复,人们却没有从对麻风病人歧视的旧观念中解脱出来,仍将大营盘村孤立化、边缘化。

驱车80公里,300个书包和糖果是潘成英分别送给甘洛县里克乡居什村、巴拉村、里克村、乃拖村的4个幼教点孩子们的儿童节礼物。看到孩子们欢呼雀跃的样子,潘成英心里感到慰藉。

2016年的儿童节,潘成英过得比以往都有意义,她一直走在大凉山,通向孩子心灵的道路上。

猜你喜欢

大凉山麻风病麻风
精准扶贫 关注大凉山
国际麻风节
大 凉 山
大凉山女人
当代大凉山彝族诗人的民族认同
麻风病医生肖卿福:忘己爱苍生
麻风病低流行状态下的流行特征与防治对策
贵阳市边远农村村民麻风健康知识调查与干预
甘肃省麻风受累者麻风相关知识知晓率调查
浙江省麻风病防治人员对麻风病的知信行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