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留住科学精神不止于保住一栋楼

2016-10-09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6年26期
关键词:古城墙原子能古董

文澜

覆水难收、木已成舟,好好的历史记忆被拆毁之后,再谈原貌复制、旧址设纪念,未免令人感觉有些讽刺。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与其人造一个回忆供后人凭吊,为何当初不倾听人们的呼声,保住真实的历史见证呢?犹记得,林徽因先生当年保护北京古城墙时,曾痛心疾首地留下一句话,“你们现在拆的是真古董,有一天,你们后悔了,想再盖,也只能盖个假古董了!”虽然原子能楼与北京的古城墙不宜相提并论,但不可否认,这栋楼也有它独特的历史和价值。

在拆楼容易、盖楼更加容易的今天,讨论历史遗迹保护固然重要,但从某种程度上看,曾经以坚守、奉献为代表的科学精神正在流逝,这一点更值得引起警醒。就正在拆毁的原子能楼而言,这里曾走出过无数共和国科学界的栋梁之才,这里更被称为“中关村的灯光”——当其他楼的人都下班了,只有原子能楼里的工作人员留到最后。在那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是理想和信念,是对国家的挚爱、对科学精神的信仰,让他们的身影一路伴随着原子能楼的灯光。

就现实境遇而言,我们的科研土壤,有肥沃之处,也有贫瘠之地。例如,我国国际科技论文数量连续六年排在世界第二位,中国科学院在世界优秀科研机构排行榜中排名第一,超过了哈佛大学和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可现实中,科研人员官员化管理、科研经费管理体制僵化、成果转化机制不合理等,都成为新时期科研人员创新精神的枷锁。

就此而言,留住科学精神不止于保住一栋楼,更应该尽快解开套在科学精神上的锁链,为科研人员松绑。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期望的那样,让科技真正成为“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的国之利器。

观点运用:请历史记住这栋楼;精神与情怀;精神价值;坚守、奉献;留住科学精神……

(本文原载2016年6月24日《京华时报》,本刊有删节)

猜你喜欢

古城墙原子能古董
助澜冷战——迪安·艾奇逊与战后美苏原子能合作的破产
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美日间的和平利用原子能合作
中国原子能工业有限公司
我捡到了明朝古董
综合地球物理方法在晋阳古城墙遗址勘测中的应用研究
战后初期的美国原子能国际控制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