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T血管造影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断的应用评价

2016-10-09叶艺勇

中国医药科学 2016年2期
关键词:诊断

叶艺勇

[摘要]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在我院进行冠状动脉疾病诊断的6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CT血管造影对患者的小钙化斑块情况进行检查,与重建厚度为3ram以及1mm的钙化斑块情况进行比较;对患者进行多层CT成像检查后,再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观察两种检查方法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与阴预测值及分级诊断有无差异,分析CT血管造影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效果。结果使用CT造影检查患者的小钙化斑块以及重建后的钙化斑块情况,发现3ram组有40个小钙化斑块,钙化斑块54个;lmm组有54个小钙化斑块,64个钙化斑块。1mm组小钙化斑块和钙化斑块的检出率为100.00%明显高于3ram组的检出为84.3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50%的总体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5.2%、80.1%、62.2%和89.7%,两种方法分级诊断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结论 对冠状动脉疾病患者采用CT血管造影进行检测诊断,其检出率高,是一种有效、无创性的临床诊断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CT血管造影;冠状动脉疾病;诊断;应用评价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0616(2016)02-150-03

在CT血管造影技术没有发展及应用之前,对于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一般采用心电图检查,随着CT血管造影的诞生于不断发展,完全代替了心电图检查,成为诊断冠状动脉疾病的主要方法。CT血管造影技术是进行心脑血管疾病检测、诊断的一种新的检查方法,又被称为螺旋cTA或三维cTA。通过cT血管造影定量分析冠状动脉钙化斑,能有效诊断冠状动脉疾病。本次研究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在我院进行冠状动脉疾病诊断的6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CT血管造影对其病情进行诊断,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在我院进行冠状动脉疾病诊断的6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诊断进行分析。所有患者中男44例,女20例,年龄32~85岁,平均(57.5±2.5)岁,心率45—93次/min,平均心率为(67.0±23.0)次/min。

1.2诊断方法

64例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实行CT血管造影的检查,检测患者小钙化斑块的情况,以及重建后3mm和1mm的钙化斑块情况,比较其检出效果。首先,进行1mm和3mm层厚的数据重建。其次,选用64层CT血管造影扫描机作为本次检查的仪器,并配置冠状动脉钙化斑块的分析软件和具体的图像工作站。另外,要设定符合扫描要求的电流、电压;选择合适的矩阵,对机器进行调试,使其达到可以诊断的规定参数。最后,指导患者屏气。扫描患者心脏隔而下至气管隆起突出水平之间的范围。扫描的同时记录心电信号。在使用CT诊断的过程中要使用血管造影剂为碘试剂,对患者进行CT血管造影检查,有效的分析其冠状动脉血管狭窄及其狭窄程度。

1.3诊断标准

采用CT血管造影检查患者的钙化斑块。一旦存在伪影,心脏区域内有噪声等,应区分伪钙化斑块以及噪声,调整窗宽的位置,于原始的图像进行比较。重建为3mm组和1mm组检测其钙化斑块的数量。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PS17.0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组间的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钙化斑块情况比较

比较1mm组和3mm组的小钙化斑块以及钙化斑块的检出率,1mm组的小钙化斑块为54个,明显高于3mm组;1mm组的钙化斑块检出率为100.00%,明显高于3mm组的检出率为84.38%,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比较

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总体灵敏度为75.2%,特异度为80.1%、阳性预测值为62.2%,阴性预测值为89.7%,x2=7.849,P<0.05,说明两种检查方法所测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级诊断有统计学意义,CT高估轻中度狭窄患者的狭窄程度,CT准确性低于血管造影检查。二者评估分级诊断一致性,检验后,两种方法诊断具有一致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在临床医学上,冠状动脉疾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以及生活方式的不断转变,冠状动脉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病发人群逐渐年轻化,而且其病情的隐匿性较强。冠状动脉疾病的典型症状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如果发生在40岁以下的患者中,能预测其患有冠心病的几率为50%,由此表明,钙化现象出现在冠状动脉中,会引起冠状动脉狭窄。在对该种疾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观察患者冠状动脉的钙化,了解钙化斑块的数量、面积,以及血管的狭窄程度等,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因此,提高冠状动脉钙化斑块的检出率以及血管狭窄程度在诊断冠状动脉疾病中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诊断冠状动脉疾病的方法是采用冠状动脉造影,能为医生提供大量可靠的信息,但其步骤复杂,费用较高,容易导致并发症的发生。冠状动脉的成像必须具有较高的时间分辨率,以及空间分辨率,控制器时间分辨率以及扫描范围的大小,提高其成像质量、以及诊断的可靠性。与传统的冠状动脉造影检测相比,新兴的CT血管造影技术的扫描速度较快,造影的范围相对较大,具有较高的诊断率,加之其应用方便,费用较为低廉,成为目前诊断冠状动脉疾病的有效方法。

从1972年CT被应用到临床医学中,到80年代电子束CT的应用,再到4排CT、16排CT以及64排CT的出现及发展,CT血管造影技术逐渐成熟,为整个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更多的方便。CT血管造影在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中,只需要患者1次的屏气就能有效完成多个关于患者心脏情况的成像。其CT扫描在整个疾病的诊断过程中避免了运动伪影的出现,可以为心率失常的患者完成心脏的成像,有效了解冠状动脉疾病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冠状动脉血管的狭窄程度,以及钙化斑块的数量。另外,CT血管造影检测的速度快,且没有创伤,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采用CT血管造影检测冠状动脉钙化板块时,其层厚与层间隔会影响其检测结果,因此,要采用多种层厚,重建不同的层厚、层间隔数据,来保证cT血管造影的有效进行。本次研究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在我院进行冠状动脉疾病诊断的6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CT血管造影进行病情诊断,经过数据重建,将其分为1mm组和3mm组,重建其层厚,提高纵向的分辨率,减低CT血管造影的容积效应,能减少对小钙化斑块的漏诊。另外,间隔越窄,则说明检测的效果越好。本次检测中以1mm组作为参考数据,发现1mm组的小钙化斑块有54个,明显高于3mm组;同时,其钙化斑块的检出率100.00%也明显高于3mm组的84.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结果可以推断出,小钙化斑块和钙化斑块在1mm层厚的图像下,具有较好的检出效果,检测设定的层厚越小,其检测率高,相应的诊断准确率也就越高。对患者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比较,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总体灵敏度为75.2%,特异度为80.1%、阳性预测值为62.2%,阴性预测值为89.7%,x2=7.849,P<0.05,说明两种检查方法所测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级诊断有统计学意义,CT高估轻中度狭窄患者的狭窄程度,CT准确性低于血管造影检查。二者评估分级诊断一致性,检验后P<0.05,两种方法诊断具有一致性。

综上所述,在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中,CT血管造影是有效的诊断方法,能准确检测小钙化斑块以及钙化斑块的数量,具有较高的钙化斑块检出率。CT高估轻中度狭窄患者的狭窄程度,CT准确性低于血管造影检查。二者评估分级诊断一致性,检验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诊断具有一致性。随着放射学的不断发展,此种方法在整个诊断治疗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外周血管疾病、大血管疾病以及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有重大作用。在未来的医学诊断中,这种方法会不断发展,为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数据信息。

猜你喜欢

诊断
智能变电站设备诊断与状态监测技术研究
针对代谢标志物的分子探针设计与合成
62例破伤风的诊断、预防及治疗
法医尸检中生前伤检验的研究
常见羽毛球运动软组织损伤及诊断分析
红外线测温仪在汽车诊断中的应用
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早期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浅析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的运行诊断及其调试
PLC在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