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民族歌剧演员的形体训练基础教学初探

2016-09-28梁小斐

戏剧之家 2016年16期

梁小斐

(河南大学 河南 开封 475001)

中国民族歌剧演员的形体训练基础教学初探

梁小斐

(河南大学河南 开封 475001)

【摘 要】中国民族歌剧从产生发展至今,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同时也形成了自身独特、鲜明的艺术特点。从其题材选取来说,中国民族歌剧大都取自我国的本土文化,而且从中国传统戏曲与民间歌舞中汲取了大量的养分。本文从中国古典舞身韵、中国民族民间舞以及戏曲身段这三个方面出发,就如何进行中国民族歌剧演员的形体训练进行简单的探讨,以期中国民族歌剧演员能够利用自身的形体表演来体现与传达丰富的歌剧内涵。

【关键词】中国民族歌剧;演员形体训练;中国古典舞身韵;中国民族民间舞;戏曲身段

在戏剧表演中,演员最为根本的目的是塑造人物形象。通过教学实践,及借鉴、学习姐妹艺术,笔者总结出了一套针对民族歌剧演员的训练方法,以期通过一系列的教学与训练设置,能够探索出歌剧演员进行形体训练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中国古典舞身韵

中国古典舞身韵训练要求演员们达到“形神兼有,内外合一”的标准,在训练的过程中对于神韵的训练包括外形(身)与内涵(韵)两大方面,要求掌握“形、神、劲、律”四大特征,达到“用神领形,以形传神”的目的,帮助演员在舞台上更好地塑造人物。

(一)形神兼备

凡是一切看得见的形态与过程都可称之为“形”;“神”泛指内涵、神采、韵律、气质。任何艺术若无神韵,即无灵魂。“神韵”就是“味道”,是可知、可识、可感觉的,它们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演员们要想做到“形神兼备、身心并用、内外统一”,就需要经过严格的训练与长期的磨练,掌握表演的技巧与规律。在“形”的训练中,选用的内容有:地面练习、元素短句、基本手位脚位、基本站姿与步法、基本舞姿组合训练。形是基础,是通过模仿就可以做到的,每一个细小的动作中都有呼吸的内涵及内蕴的外形。

“神”是演员向观众传递内涵动作的意识。一切内涵的气韵、呼吸、意念、神采都可以称之为“韵”。在歌剧表演中,演员不仅是简单地完成动作,还要在表演中利用自身的动作和神态表达歌剧中的情感,并在这过程中不断地搜集自身对于艺术的想象力,来丰富歌剧的情感表达。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在歌剧表演中,歌剧的精髓不仅仅是靠动作去传递的,更应该利用眼神的“聚、放、凝、收、合”来表达艺术的“神”。“神”有延长于肢体的感觉,这时传递出来的即是神韵支配着的一切,要做到“形止而神未止”,这即是“形”和“神”的联系。在身韵练习中,歌剧演员要注意每一个细微的动作、简单的过程,因为这都是陶冶神韵的过程,因而演员的形体动作所具有的“神韵”是民族歌剧艺术需要借鉴与学习的地方。观众也是通过演员的表演,通过人物外部动作、形态的表现,去一步步接近、认识和理解人物,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接触人物的灵魂的。

(二)劲律合一

京剧艺术家钱宝森先生通过艺术实践,总结与概括出了“形三、劲六、心意八、无形者十”的戏谚,同样适用于民族歌剧演员。所谓“无形者”即达到了融会贯通的“化”的境界,但“劲”和“心意”是一种艺术心理的体现,比单纯的外部动作难掌握,而没有“劲”和“心意”来支撑与支配形体运动,“形”也就失去了生命力。要掌握民族歌剧表演中的“劲头”,演员们需要通过严格的训练才能达到,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潜心体会、揣摩与实践,把握人物角色的内在心理动机与外部动作原理。

“律”是指民族歌剧演员在表演中形体动作的律动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演员需要遵循中国古典舞与戏曲的表演美学规律,其特点是“欲左先右、欲前先后,逢开必合、欲上先下”。在歌剧形体教学中运用与借鉴中国传统艺术的表演美学与律动规律,既符合中国民族歌剧的审美需求,也是为更好地塑造人物和展现良好的舞台效果服务,使舞台表演更具吸引力。

二、中国民族民间舞

形体课程的另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学习与训练,旨在培养演员对音乐节奏的掌控能力,增强体态的美感、韵律和四肢的协调性、灵活性、敏捷度,以及对肌体的调控能力,塑造有表现力的形体姿态。中国民族民间舞是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通过对生活的认知和体会,所形成的具有鲜明民族和地域特色的代表性舞蹈,与该民族人民日常的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息息相关。

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开设是为了演员在表演与民族相关的题材作准备。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主要挑选藏族、蒙族、维族、东北秧歌来进行教学,主要是学习基本体态、脚位、手位,舞蹈短句和舞蹈作品。在授课前,教师必须深入研究该民族的文化渊源,准确抓住每一个民族舞蹈的风格特点,然后把舞蹈动作一一进行分解,再教给学生。学员需要学习与掌握相关民族生活,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历史文化和生产方式,以便于以一种宽阔的文化视野来审视该民族的舞蹈,加深对该舞蹈动作样式、审美特点的认识。同时,学生还需要学习民间舞蹈中的动作特点和舞蹈的表演特色,努力把握舞蹈的基本体态和基本动律,以此作为把握舞蹈风格特点的基础,再进一步掌握整个舞蹈样式的审美特色。民间舞蹈丰富多彩,其主要特点是载歌载舞、自由活泼。我国民间舞蹈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舞蹈与歌唱紧密结合。这种载歌载舞的形式,自由、生动、活泼,更易于表现更多的生活内容,与中国民族歌剧的歌唱表演形式一脉相承。

三、戏曲身段训练

民族歌剧的创作,需要借鉴西洋歌剧形式、吸收中国民间曲艺精华与戏曲文化,将这些优秀舞台艺术作为创作的元素,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精神。表演是一种“发于情而形于外”的艺术活动,演员通过富于美感的动作来塑造人物和传递情感,而美的动作正是由形体动作的灵活性和可控性来保证的。在训练中,演员通过组合训练与身段表演进行综合的训练,使“手、眼、身、法、步”能够达到高度的协调统一。日本现当代戏剧大师铃木忠志先生,他的戏剧训练法充分吸收了传统能剧的营养,经过筛选,使传统的表演技法焕发出了新的光辉。他的理念是要发挥动物性能源,也就是通过人的身体把舞台表演发展到极致,而不是依靠舞台高科技手段。笔者认为,民族歌剧演员进行戏曲身段训练,与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戏曲身段有巧妙运用道具、使技与艺相结合的特点。运用道具增强艺术的表现能力,使得身段动作更加丰富优美、绚丽多姿,讲求动作的美感,张弛有度,具有节奏性,这对于肌肉力量的控制就更为严格。角色行当清晰,人物形象鲜明,人物性格突出。

(一)身段组合训练

从训练的角度来看,通过长期的戏曲身段训练,能够使演员掌握中国传统戏曲表演的韵律,有助于演员准确把握歌剧角色中的行当特点与形体表演韵律,为人物的“形神结合”打下基础,使演员自身更加有魅力。在教学中,男生主要选择的道具有:单刀、单枪、髯口、马鞭等,女生选择的道具有:水袖(三尺)、扇子、剑、云帚等。在训练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每个班都会选择两至三种道具来进行形体造型与身段组合的训练,通过不断练习掌握表演中的功法,使学生掌握戏曲表演中所使用的道具基本元素与表演方法。而后,教师自编一套身段组合与音乐进行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动作的节奏感与韵律。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还应强调行当的初步体验,使学生在舞台上表演时能够娴熟地运用戏曲行当划分的方法来定位人物塑造的方向,使演员在歌剧表演中对人物行为动作的把握能更加准确,更好地体现出人物特性,为人物形象塑造服务。

(二)节目形式训练

舞台表演动作技能的学习与训练,是表演专业学员由较为单一的基本功训练向复杂形态形体动作表演的转变。通过对舞台表演动作技能的训练,不但能进一步锻炼和巩固形体素质与动作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舞台表演动作规范和美学特征的学习,掌握运用形体技能创造和表现人物的舞台技巧,在提高学生形体可塑性的基础上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形体表现力,增强其运用自身形体器官表现人物形象外部特征、个性特点和内心活动的能力,使演员能够通过形体动作自如地表达内心体验,增强心灵对形体动作的支配和控制力,以满足进行形体动作表演的需要。中国传统戏曲集百家之长,海纳百川并融会贯通,在长时间的摸索与传承中形成了极为精简到位又韵味无穷,具有丰富象征意义和抒情表意作用的形体动作语汇,要求表演者做到真正的“形止而神不止”,给观众无限的想象空间。

随着我国戏剧艺术的不断发展与繁荣,作品所涉及和反映的领域日趋丰富多样,演员只有不断掌握新的动作技能,增强形体动作能力和素养,才能不断满足新的、更高的要求。笔者在戏曲身段训练教学过程中,除了自编身段组合(基础训练)外,还会选择戏曲剧目中的片段或对其进行改编来教授,而这部分教学内容需要学员具备一定的形体基础。

四、结语

中国民族歌剧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独特的民族特色与民族风韵。丰富的表演教学和研究成果表明,形体动作能力越过硬,演员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也就越成功。对演员形体动作能力的训练,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应当遵循“由简入繁,由浅入深”的原则。此外,演员还应当掌握形体造型的基本规律,了解形体动作的基本知识,以科学的训练方法,有逻辑、有条理地展开针对性的专门训练。在表演上,演员需要将良好的形体素质运用起来,将自身对人物情感、人物动作的理解和体验,通过形体动作准确地揭示和表达出来,这就要求演员在形体素质基本功训练之外,还须具备听从创作意志的形体器官,也即形体感知的控制力。要掌握必要的形体动作技巧,能够充分传情达意,也即形体动作要具备充分的表现力,这是舞台表演动作技能训练阶段的主要任务。

参考文献:

[1]杨扬.戏剧影视形体表演基础[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2]唐满城,金浩.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中图分类号:J8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8-0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