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拒绝冷漠 珍爱生命

2016-09-27付玉莲

黑河教育 2016年8期
关键词:生存状态冷漠成因

付玉莲

[摘要]近年来,学生“冷漠症”有在校园蔓延、滋长的趋势。农村的孩子本应是憨厚、朴实、热诚的,但现实中,一些农村孩子却表现出凡事无动于衷,异常冷漠的样子。因此,从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变态心理、社会环境的角度分析其冷漠的成因,并从教师的角度思考如何消除学生的冷漠感,改变他们的生存状态,让他们热爱生活,热爱亲人朋友,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和生活。

[关键词]冷漠;环境;成因;生存状态

我是农民的孩子,世世代代生活在农村,工作在农村教育一线已近30个年头。我记忆中的农村娃,有着黝黑的皮肤,黑亮的眸子,洁白的牙齿,脸上挂着善意的笑容……总之是那样的天真无邪。而今,一些农村孩子的淳朴、天真,逐渐被都市化的冷漠所取代。所谓冷漠,是指青少年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对引起思想挫折的对象无法攻击,又无适当的替代对象可以攻击时,强压愤怒的情绪,表现出一种表面的冷淡和失去喜怒哀乐的表情,同时表现出一种对事物无动于衷的态度。帮助学生消除冷漠心理,关系到教育的成败,也关系到家庭的和谐和幸福。

一、冷漠态度的成因

农村学生的冷漠是复杂的行为表现方式,与其个体的经验有着密切的联系。形成冷漠态度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生活环境的影响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环境能改变人。农村学生的冷漠是快节奏生活的产物。他们看到太多的人,包括自己的父母为了生存,为了工作不停地奔跑,亲人们的精力在高负荷的工作中消耗殆尽,回到家已疲惫不堪,少言寡语。对孩子缺少激情,缺乏交流。久而久之,在这样环境的影响下,孩子也慢慢少言寡语,变得冷漠。

药家鑫事件就是个典型的例子。药家鑫,男,1989年11月7日出生,西安音乐学院大三的学生。2010年10月20日深夜,药家鑫驾车撞到被害人张妙,下车后发现张妙在记自己的车牌号,药家鑫拿出刀子,连捅张妙8刀,致其死亡,后驾车逃跑,行至郭杜南村村口再次撞伤行人,被周围目击者发现堵截并报警。这类恶性事件,倘若抛开当事人的身份标签,人们就会发现,在这些犯下恶行的年轻人身上,存在着一种共性的东西:那就是缺乏对生命最基本的敬畏。在他们眼里,生命是可以漠视的,生命是可以赎买的,生命甚至是可以随意剥夺的。缺乏最起码的“敬畏生命”观念,也许这才是社会真正的可怕之处。更可怕的是,这种对生命的漠视并非只存在于某些官二代、富二代身上,作为一种人性教育的缺失,它像一个处处潜伏的恶魔,已成为随时有可能伤害社会的短板。只不过贫富贵贱不同,表现的方式不同罢了:富二代可以飙车杀人,穷二代用斧头锤子一样可以行凶——马加爵就是一个例证。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00级学生马加爵,于2004年2月13—14日晚各杀一人,2月15日再杀两人。

悲剧不止,源于“敬畏生命”缺失,在质疑官、富二代的同时,我们也许更应该从整个社会来反思这种缺失。造成这种缺失的根源,不仅在于书本上读不到“敬畏生命”的文字,更在于现实中到处是“漠视生命”的事实:从官员“哪个地方拆迁不死几个人”的冷血思维,到开发商“打死一个人不过是赔几十万”的公然叫嚣,活生生的现实告诉人们,生命在一些人眼里早已失去了应有的尊严和重量。这实在是一个可怕的现实。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每一个生命都处于危险之中,无论他是贵还是贱,是富还是穷。接二连三的悲剧告诉我们,是到了该对此彻底反思的时刻。

2.学习环境的影响

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关注太多的是优等生,往往忽视了后进生的存在,在言行举止中不自主地流露出厌恶的神态,对他们缺少关心、安慰的话语,缺乏发自内心的关爱,在学生幼小的心灵播种下“我很差,我样样不如人的种子”“老师不喜欢我”“我没有希望了”的颓废思想,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教诲麻木不仁、漠然置之:教师你火冒三丈,我仍惜字如金,以冷漠之态回报教师的教育恩情。学生的学习成绩稍有后退,家长就大动干戈,经常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严师出高徒与棍棒下出孝子的联手,让学生无喘息之地。长此以往,学生对家长、教师敬而远之,不愿与他们沟通、交流,对所谓的关爱一律视为虚情假意,从而产生抵触心理,冷漠无情也就在所难免了。

这不仅让我联想到发生在安徽黄山的一起登山探险事件:18名大学生在安徽黄山风景区登山探险时迷路,在当地公安消防官兵的全力搜救下,他们全部安全脱险,但黄山风景区公安局24岁的民警张宁海在护送他们走出危险区时,不幸坠崖牺牲。张宁海的遗体被搜寻出来抬下山的时候,18个大学生并没有痛哭流涕,他们很平静,甚至连张宁海的追悼会都没参加,就回学校了。这位记者说,那一刻,有些东西比天气还冷。我想那就是学生的冷漠。

3.病态心理的影响

部分学生长期生活在压抑的环境中,其内心长期被冷漠、孤独所占据。在多方面压力的影响下,他们看不到光明,心理在无声息的病变,不细心的人体会不到他们思想、行为上的变化。长此以往,他们对自己也开始冷漠,冷漠到对自己的生命都失去了热情。

4.不良现象的影响

孩子生活在成人演绎的大千世界里,经历着其中的各种现象,成年人的世界影响着孩子的心理成长。

2011年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上前施以援手,引发网友广泛热议。这些社会现象,都潜移默化地促使了孩子冷漠态度的形成。

二、根除冷漠心理的策略

怎样唤起学生的热情,改变学生的冷漠心理?作为教师和家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构建温馨的家庭生活

教育家长将工作与生活两清化,做到工作的情绪不带回家,生活的烦恼不传递给孩子,回到家与孩子多沟通,勤交流。家长要多向孩子渗透工作、生活中美好积极的一面,传播阳光的心态,让孩子感受到大人的世界是那样丰富多彩。多讲一些同事或社会中的爱心事迹来启迪孩子的心智,让孩子从中学会热情。懂得一句温馨的话语,一件举手之劳的小事能给他人带来莫大的快乐与帮助,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帮助他人是快乐之本”,明白“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道理。让孩子发自内心、充满热情地做每一件事,快乐、积极地生活。

2.教师要充满热情地执教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如果教师对每个学生都抱着积极的热情,信任的态度,当学生从中感受到教师的真诚关怀,期待和希望时,他们就会感受到信赖、鼓舞与激励,从而内心会升腾出一种对教师的信赖和爱戴,由尊敬教师转化为喜欢他所教的学科,也就积极、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首先要善于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以满腔热情投入到教学中,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个学生,特别是问题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爱、热情,让他们重燃希望之火,树立恒心,感受到“老师心中有我,我还有希望”。其次,教师要对工作充满热情。在言行举止中熏陶学生,用积极、阳光的心态感染学生,用工作的热情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珍视,对生命的敬畏。教师要始终坚信: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最后,教师要与家长在教育观上达成一致,形成教育合力,要充分相信孩子,给他们自由的空间,让他们“放下包袱,轻装上阵”。从多元智能的角度正确地评价每一位孩子,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防止冷漠心理的产生。

唤醒学生的热情,遏止冷漠的滋生,还孩子天真美丽的童年,是为人师者的天职,也是坚守的心灵净土。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生活热情,加强对学生的生命和情感教育,促进学生的情感与智慧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云峰,冯维.对生命教育内涵的诠释[J].教学与管理,2006(03).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李志斌.现代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举隅[J].新一代,2011(10).

(责任编辑 付淑霞)

猜你喜欢

生存状态冷漠成因
突然之间
东霞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
湖南省男性幼儿教师生存状态调查
“酒”类语符两个修辞场及其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