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三五”时期甘肃实现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的思考

2016-09-22崔吉磊

现代经济信息 2016年5期
关键词:十三五甘肃文化产业

崔吉磊

摘要:甘肃省文化产业在“十二五”时期有了实质性的起步和突破性进展。但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文化产业发展也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甘肃“十三五”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应重点做好系列的支撑配套工程,做好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

关键词:甘肃;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5-000-01

甘肃省文化产业在“十二五”时期有了实质性的起步和突破性进展。但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文化产业发展也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甘肃“十三五”文化产业发展应加强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配套工程建设,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基础。

一、文化素养提升工程

大力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程,深化“德润陇原”道德实践活动,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广泛普及中华文明礼仪,推动形成良好社会风尚;全面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推进开展志愿服务、诚信建设制度化和旅游法制建设主题活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打造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甘肃名片”,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二、文化产业生态环境优化工程

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互联为代表的新技术,推动文化企业参与跨组织、跨功能和跨业态进行产业生态竞争;整合集成各类资源,提供可共享共用的基础设施、技术设备、信息资源和中介服务,降低文化企业的创业和运营成本,形成集聚和规模效应;继续丰富甘肃省文化产业项目资源库,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及投融资项目的交易量,使其成为文化产业信息交流、项目合作、产品交易的综合平台,促进投资便利化;推进文化产业投融资理论研究,建设文化产业投融资公共服务平台,加快适应文化产业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开发推广,建立便捷的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

三、文化资源数据库运平台工程

在不断完善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设平台的基础上,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大数据库建设项目,推进省级文化数据中心和数据管理平台建设。积极推进文化资源的市场化,通过数字化存储、分层式管理、产业化开发等环节,让文化资源要素进入到生产要素环节,带动文化事业产业的发展。

四、知识产权保护开发应用工程

加快立法,保障和鼓励更多高质量、高层次的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进入市场流通,促进文化贸易和文化消费发展;完善网络版权保护机制,加强和改进互联网文化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鼓励、支持、引导发展版权经济;建立和完善质量认证体系,完善相关登记和年检制度,净化市场环境;建立和完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理顺和健全互联网管理体制;加强对知识产权的宣传和教育,加大对著作权、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宣传推广国际知识产权的注册和保护工作,为文化“走出去”奠定基础。

五、文化产业协同创新工程

将文化产业建设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提升文化产业的显示度;将文化产业发展融入甘肃城镇化建设,提升城镇化的文化涵养;将文化产业与传统的农业、工业、商业、服务业等业态融合,延长传统产业的产业链,产生出创意农业、工业4.0、休闲商业等新的业态,实现文化和金融、文化和体育、文化和旅游、文化和养生、文化和农业不断传承的协同创新;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相融合,利用市场手段,扩大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中,丰富文化产品的种类,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的环境和政府的服务能力;通过重点文化行业带动和政策落实,培育新的增长点、增长带、增长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文化产业发展相契合,增强文化产业发展的创造力。

六、数字类文化产业的标准工程

按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相关文件要求,放开准入条件,通过政府采购、委托管理等方式,以资源建设、服务应用为重点,推动公共数字文化工程的设备升级和机制创新,逐步提高社会力量参与的比例;按照“技术支撑、需求牵引”的原则,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建立信息技术应用定期更新机制,促进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方式与手段及时升级换代;加快启动数字产权管理标准的研究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建立本地区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工作协调机制和专家咨询制度,为产业的健康发展做好保障。

七、丝绸之路文化艺术工程

全力打造丝绸之路“魅力新甘肃”,围绕丝绸之路,重点抓好节点性的招商引资,做好文化产业平台建设,突出节庆活动和产业大会的效果、社会影响;继续推进文艺创新系列工程,形成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既体现雅俗共赏的鲜明时代特点,又具有凸显民族文化传统、百家争鸣百花争艳的文艺创新特点;加快文艺创作培训基地建设工程建设。

八、特色文化产业提升工程

积极推进华夏始祖文化园、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庆阳农耕和民俗文化产业园、临夏民俗文化产业园内涵式发展,引导各地加大扶持力度,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形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基地、园区和文化产业群,提升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水平;创新园区运营模式、加强园区环境建设、搭建园区公共服务平台等方式,为园区企业提供优良的创业环境、系列的专业服务,培育出一批具有强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上市公司;提高国有企业在甘肃文化产业发展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大文化产业重大项目的落地和实施,尽快投入市场产生效益。

九、丝绸之路(敦煌)文化博览会工程

深化丝绸之路(敦煌)文化博览会促进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落实国家文化向西开放战略部署、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建设三个层面的功能定位;将丝绸之路(敦煌)博览会打造成国际化程度高、内容丰富、经济效益显著、影响深远的国际文化交流对话、区域文化商贸合作的重要战略平台,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基本建立良性文化互动机制,在促进我国广播影视信号落地、开办电台电视台、建立智库合作联盟等提升我国在全球治理结构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的重大领域,达成一批合作宣言、纲领、共识等,明显改善我国的文化生态和舆论导向,基本实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民心相通。

十、文化产业精准扶贫工程

发挥文化在扶贫攻坚、改善民生方面的作用,实现精准扶贫;立足贫困地区的资源禀赋,因地制宜规划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带动力强的文化产业基地、园区和集群,吸引更多文化企业入驻发展,提升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将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纳入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纳入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延续历史文脉,承载文化记忆,打造一批文化特点鲜明、主导产业突出的特色文化示范乡镇、示范村;要培育特色品牌,发挥我省红色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的优势,精准识别、规模培育,打造一批叫得响、具有陇原特色的文化品牌。

猜你喜欢

十三五甘肃文化产业
行走甘肃
甘肃卷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甘肃卷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