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民族美学趣尚 提升旅游文化品位

2016-09-22李建东

现代经济信息 2016年5期
关键词:自然

摘要:随着休闲旅游和乡村旅游的大力发展,无景点旅游也迅速升温,引起了旅游学界和理论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本文试图从“无美而乐”的传统美学角度阐释无景点旅游现象及其特征,在此基础上对它未来的发展进行相应的理论评估。

关键词:无景点旅游;传统美学;无美而乐;自然

中图分类号:I207.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5-000-02

一、无景点旅游现象分析

与传统的景区(点)旅游相对应,“无景点旅游”是指旅游者到非旅游景区(点)进行的以轻松体验目的地的文化、社会生活方式与民风为主的一种旅游,旅游者以放松、悠闲、自乐的心态在非景区(点)进行一种游离于快节奏、强压力的生活和大景点旅游之外的旅游方式。有人已经注意到这是建立在出游丰富经验的基础上的自觉行为,但是并没有因此揭示出当前旅游方式已从过去的“悦目悦耳”向“悦神悦志”转移,从感官的满足日益向精神的慰藉靠拢。因而其主体虽具有大众普适性、空间开放性、旅游方式自主性等特点,但就目前国人的经济水平,文化修养以及大景点亲景度、国内旅游景点建设等状况而言,它的客源群更多的是高端游客,他们不仅是高消费的游客,而且是具有较多出游经验、较高收入、较高文化修养、较高审美自觉和较高社会地位的客源层。可以说,无景点旅游方式的选择,有效地使游客摆脱了已有社会角色压力,在“放浪形骸”中实现了心灵的“归隐”,有效地体验另一种生活方式带来的短期的“自我回归”。

无景点旅游的产生与兴起有其广阔社会文化背景,同时它又与大景点旅游的人满为患、景点门票价格高涨、组参团旅游赶时间赶景点及乡村旅游建设等实际情况无不密切相关。

近年来,在国人的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日益提高的同时,社会竞争和工作强度陡增,引发社会幸福指数的下降和普遍凸显的精神危机,由此而来的休闲娱乐文化意识异军突起,势不可遏。旅游消费作为休闲消费之一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再加上国家相关政策(如国发41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的引导以及各地方政府以旅游业为带动和盘活地方经济的龙头战略,加大当地大景点知名景区的财政支持力度和宣传力度,使大景点旅游产品成为旅游消费的热点和焦点。然而,由于现代旅游业在我国起步晚,旅游相关政策以及安全保障等配套措施有待健全,景点容客量低,旅游消费多元化导引不足,游客消费意识单一,出游时间集中等原因,造成大景点门票价格飙升,景点游客容量过高等问题,引起了业内外人士的普遍关注。中国旅行社的数据显示,2007年五一黄金周期间,敦煌、泰山、庐山和九寨沟等大景点的门票票价都有20%-30%不等涨幅。同时,人满为患,不仅使景区景点旅游容量超载,造成景区景点自身无法承受,更为严重的是,过量游客带来的CO2对一些特殊的历史文化遗迹造成不可挽回的损毁。敦煌莫高窟的壁画,由于大量游客的参观而引起了壁画严重脱落;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万里长城也因为每年接待几百万的游客而遭到不同程度城墙的毁坏。这种“大人看人头,小孩看屁股”的拥挤旅游、拥堵旅游、景点集聚旅游、节假日集聚旅游,使大景点旅游成为一种潜在的、隐藏的快节奏旅游、繁琐旅游甚至压力旅游,失去了旅游本身的意义,由此而来的“反景点”旅游意识成为自然的游客心理反应,而这在高端客源群那里尤其反映强烈。

对那些平时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且收入较高的城市白领阶层来说,休闲度假本身就是他们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另外他们一般都受过良好的教育,有民族文化关注和旅游自觉的意识,有自我社会主体感觉性和传统文化意识,他们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会倾向于反拥挤反快节奏,在选择出游时间和出游方式上也较为成熟,以释放心灵、悠闲自乐、自然原始、纯正无名的融入性出游方式为主。因此,无景点旅游成为他们出游的自觉选择,籍此追求一种个性化、理想化、遁世式的旅游,以满足他们脱离快节奏高效率强竞争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使其在田园式的旅游环境中无限亲近大自然,吸纳土气,触摸泥土,在宁静、无为的传统审美文化气息中享受休闲时光。在此种旅游中,他们不仅实现了大众旅游的放松、休闲目的,同时也舒缓了现代社会带来的各种精神压力和心理危机,提高了传统文化素养,培养了自我调剂的健康心理,而且还满足了人类的一种遗世独立不受牵绊的人生境界追求,由此他们的心灵得到了最理想的一种陶冶和净化,从而实现了无景点旅游的最佳社会效用。

二、无景点旅游中的“无美而乐”民族审美趣尚

尽管现代社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人们的审美趣味和审美价值观也日新月异,色彩绚烂,然而随着民族复兴的到来,传统文化也以新的面目渗透在人们的生活当中,根本上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和审美方式。在现代化技术条件下,人们已不再受“走遍中国(或世界)”的外向型旅游理想方式的影响,相反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迫于现代人心理和精神的内在压力,人们日益探求内心的安宁和平静,寻求家庭的和谐和温暖,摆脱人际间的竞争和冷漠等,而旅游成为一大部分人自我放松、自我娱乐甚至自我回归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无景点旅游的出现和迅速发展正是在这一社会文化环境之下的必然产物,其中包含着许多传统审美意识的因素,其中“无美而乐”的传统审美因子是这一新兴旅游形式的根本理论支撑。

只要“心平愉”,平常的色彩依旧可以养眼,不够动听的声响依旧悦耳,家常饭菜依旧有味,粗制的衣物和简陋的房屋可以保护暖和身子,因此,即使没有什么美好的事物我们仍然会感受或沉浸到快乐当中。“‘无万物之美就是无审美对象;“养乐”就是培养和保持一种主观内在的审美心理体验”。[2]“无万物之美而可以养乐”虽是一种艺术性夸张的提法,但却揭示了一种“自愉性审美论”,即在审美经验的基础上使内心“平愉”,然后通过“虚壹而静”的方法,实现对美的体认与感受,从而达到一种至高的审美精神世界。

这种审美体验在中国传统文化审美中具有普遍性。无论是儒圣孔子说的:“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还是主张清静无为、简质淳朴,宁愿“生而曳尾于涂中”的道家精神,都在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处定下“平愉”审美基调,“大象无形”“大音希声”“至乐无乐”等是这一基调的基本内核,由此形成千百年来始终不断的对自然大美的不断向往,在物我之间寻求暂时的“忘物与我之关系而观物”(王国维语),以“越名教而任自然”的风度会心于林水的自然美,以实现“游于广漠之野、无何有之乡以自适其适”(红楼梦语)的“至乐”追求。而在这些审美实现过程中无不渗透着“无万物之美而可以养乐”的民族审美本真。因此可以说,“无对象审美”是组成我国传统美学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深潜在当代审美观照外壳之下,影响着旅游中审美的发生和进行。

无景点旅游的目的地包括一切可以使游客亲近自然、感受文化、陶冶性情、娱乐身心的任人行走、游览的地域空间或场所(并不完全排斥景点或景观),可以是胡同里弄的街谈巷议,大学校园、免收门票的城市公园的园艺景致,也可以是荒郊野外、森林草地的莺啼虫鸣、小镇村寨、乡村田野农家风情等等。据报道,最近在北京,就有不少外地散客刻意避开天安门、故宫、颐和园等知名景点,专门雇辆三轮车游走于北京的大小胡同,体味着浓郁的老北京味。[1]在这里或许只是些平常的颜色,熟悉的景致,简陋的农舍,粗疏的菜肴,但只要游客的心能“平愉”则可以发觉本真,平静心灵,使身心得以放松、愉悦,在“无万物之美”中保养精神,韬光养晦,以应对社会人生。

三、结论:旅游品位须向更高层次迈进

旅游是“人们离开居住地,在空间位移过程中所追求的自在生命及其自由体验的状态。自在、自由、自得是旅游最基本的特征。同时,旅游是人在精神的自由中历经审美的、道德的、创造的、超越的生活方式”[3],因而旅游不仅仅是满足口舌耳目对声色味的生理感性追求,更是精神的游荡和慰藉,“是工业化和城市化下人的一种自由活动和生命状态,是一种从容自得的境界,是人的自在生命的自由体验”[3]。沉积在心灵深处的审美诉求是导向这种自由生命状态的航标之一,其作用不容小觑。如果说无景点旅游兴起的外在条件是景点门票涨价等现实形势,其内在根据是旅游者出游决策趋理性化,出游经验丰富、出游行为独立以及对休闲体验的更高更个人性化要求,那么游客的审美文化底蕴则是这些得以发生根本的动因。华为基本法的第六条:“资源是会枯竭的,惟有文化才会生生不息。”只有文化才是不竭的资源和动力,而传统审美文化通过潜意识左右着游客的审美趣尚和旅游方式。无景点旅游正是在传统“无对象审美”之上的旅游发展必然趋势,并正在改变着人们的旅游消费观念和旅游行为特征。

参考文献:

[1]自由行动取代逛景点 无景点旅游正悄然流行[EB/OL].www.lotour.com,2007-8-15.

[2]王建疆. 无万物之美而可以养乐[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7,4.

[3]张辉,王燕.以人为本 关注民生 促进旅游业稳定发展[J].旅游学刊,2010(8):6.

作者简介:李建东(1983-),男,甘肃天水人,硕士,中学一级教师,从事文学理论与批评,近年有散文、小说发表研究。

猜你喜欢

自然
吟唱自然的歌者——米勒
日本导演河濑直美电影创作特征浅析
对自然万物的悲悯情怀
在“自然”课堂中探索幼儿教育新途径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分寸感的把握
《自然》:中国的生物伦理并不狂野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