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制造品牌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6-09-22王楠楠

现代经济信息 2016年5期

王楠楠

摘要:品牌不仅是一个企业,更是一个国家形象和综合实力的体现。然而中国制造产品却难以进入国际中高端市场,品牌的缺乏便是重要原因。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制造品牌的发展现状,发现品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希望能够给中国制造品牌带来帮助。

关键词:中国制造;品牌发展;创新

中图分类号:F424;F273.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5-000-01

根据国际经验来看,一个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时就意味着品牌消费时代的到来。在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7000美元,却偏偏出现了国人在日本抢购日用品、在荷兰抢购奶粉、在德国抢购刀具等现象,国人为何会放置国内的产品不理,费时费力的跑到海外抢购,从而出现国内商品“吃不了”,国外商品“抢不着”的供需失衡结果,这其中的主要因素大概便是品牌与质量。

一、中国制造品牌发展现状

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和第一出口大国,但“大”并没有带来“强”。中国仍然是一个品牌弱国,非常缺乏顶尖级世界品牌。2015年我国入围Brand Finance“全球500强品牌”的制造类企业仅有9家(见表1)。与美国、法国、日本和德国等品牌大国相比,中国制造品牌数量真是少之又少,其中美国的制造业品牌的近8倍之多。我国品牌在国际上认知度不高,无法作为有效的核心竞争力,产生足够的影响力。目前,国内外的消费者对中国制造“劣质低价”的刻板印象依然存在。

表1  2015年主要国家制造业企业品牌500强数量

国家 品牌500强中制造业的数量(个)

美 68

日 22

法 19

德 15

中 9

(数据来源:Brand Finance,《财富》杂志)

二、中国制造业品牌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水平不足,质量还有待提升

品牌质量是形成有效竞争力的基础,在消费者需求转型升级中对于品牌个性的追求便成为了着重点,只有在过硬的质量之上加入创新因素才能使企业有效区别于竞争对手,从而形成客户忠诚,实现持续的增长。因而,好的品牌不只是质量上乘的代表,还要具备创造与创新的灵魂。多项研究结果表明,消费者对于品牌的质量、安全、可靠等特性关注度比较高。中国产品品类众多,但较之国际品牌在关键要素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国内外消费者均认为中国产品多为“山寨”产品,缺乏良好的设计、风格和创意。品牌创新不足是中国制造品牌很难进入国际中高端市场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中国企业尚未充分品牌创造主体作用

品牌建设的主体是企业,但我国企业建设品牌的动力和能力与企业发展需要相比存在不足。品牌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不仅投入巨大并且回报周期很长,其中的不确定因素也很多。这样一来,我国企业更愿意将资金投入回收期短、边际收益高的房地产、金融等行业中,较为注重短期的收益,不考虑长远利益。此外,中国企业在改进质量方面还显得缺乏决心和应对努力,许多企业在遭遇质量信任危机时,没有积极承担责任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加剧公众对于国有品牌的不信任。

(三)不健全的品牌保护机制

自主知识产权的缺失也使得我国许多品牌总是因为核心技术受限而导致无法制造出具有绝对竞争力的产品,很难走向国际化的道路。同时,对知识产权保护也存在疏漏,对假冒伪劣打击力度不够,使得企业违法成本很低,“山寨”现象屡见不鲜。在我国对于品牌相关发展的专门机构几乎没有,对品牌发展的政策支持和保护措施不够,品牌管理和品牌文化的宣传不到位。此外国内的标准体系不完善,很多情况很难界定,这也是整个品牌保护机制不健全的原因所在。

三、中国制造品牌发展对策

(一)强化品牌意识,充分发挥企业主体能动性

树立企业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强大品牌的意识,促使企业在应对竞争中自主追求品牌发展。不仅看到短期效益,更加关注长远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应建立研发检测中心,提升产品可靠性,提高产品缺陷的反馈响应速度。强化品牌管理能力,以新创品牌、品牌延伸、兼并收购等方式拓展优化品牌架构,在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和营销服务全过程提升品牌价值量与竞争力。

(二)完善服务体系,营造品牌发展的良好环境

在财政、税收、金融、科技等方面出台品牌发展的支持政策,为企业创造强大品牌开路,同时鼓励品牌发展与创新驱动进行深度融合,打造品牌核心竞争力。同时,健全品牌发展法制保障,特别是要通过修订完善《商标法》等法律,对于侵犯知识产权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完善品牌保护法律法规,包括知识产权保护、品牌维护管理、防伪管理、品牌侵权惩罚与赔偿等内容。建立品牌保护的监管与公开机制,落实法律法规对品牌保护的要求,形成品牌保护的系统化法律体系,确保品牌侵权得到法律惩戒。

(三)提升品牌质量,持续进行品牌创新

丰富品牌价值内涵,从技术、产品、质量、和文化等不断进行品牌创新,增加产品自主知识产权含量。初步将品牌质量安全形象成为重点建设对象,改变中国制造低价低质固有印象,不断优化成本配置,继而成为优质低价的代表。在国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浪潮中,真正做到以质量创新为前提,从供给侧将中国制造商品做到做好。

自主品牌的缺失,制约了“中国制造”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中国的真正崛起必须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然后创造大量的中国品牌。中国品牌发展任重道远,诚然品牌主体虽在企业,但是打造民族品牌的大旗仅靠企业是扛不下来的。品牌建设是一个社会性的系统工程,是一个伟大的社会事业。只有我们的政府,我们的社会团体,包括媒体,也包括消费者,都关心品牌企业,形成合力,我们中国的名牌才能够更快、更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上海质量管理科学研究院课题组/文.中国制造业品牌现状、问题及成因[J].上海质量,2016(6):56-59.

[2]郭政,邓绩,等.中国制造品牌发展的问题、原因与提升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15(7):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