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清:教育,应回到对步骤的传承与坚守上

2016-09-22姚曦杨帆摄影姚曦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6年8期
关键词:李清瓷板画蜀山

本刊记者_姚曦 杨帆 摄影_姚曦

李清:教育,应回到对步骤的传承与坚守上

本刊记者_姚曦 杨帆 摄影_姚曦

在成都市东南郊的三圣乡,有一座充满着古典韵味的农家小院,院中几案错落,绿植盎然,靠北的一面墙上搭起一个凉棚,棚中静置着形制各异的陶瓷作品。

这个小院被命名为蜀山窑,窑主名叫李清,是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

李清是重庆万州人,生于1966年,1991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专门从事陶瓷艺术将近三十年时间。

在蜀山窑,李清针对近代四川陶瓷比较粗放的传统,开始了自己“粗陶精做”的艺术探索之路。在他的所有作品之中,瓷板画系列创作最为著名。所谓瓷板画,是在平素的瓷板上创作绘画作品,这种艺术形式最早出现于明代中期,兴盛于清代中叶,其创作不仅要求精湛的绘画功底,还要求精细的烧制工艺,对一个艺术家的综合修养要求极高。

李清的瓷板画,以“用火的温度,烧出水的质感”而闻名。2008年,他的作品釉中彩浮雕瓷板《云中穿梭》获中国西部陶艺家精粹大展一等奖;同年,其在中国民族艺术珍品文化节上展出的釉中彩浮雕瓷板画《芙蓉锦鲤》,荣获了中华民族艺术珍品称号,另一幅作品《鱼戏莲》,也于2009年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李清身形高大,鼻梁耸挺,双目灼然,蓄一头长发,晃眼看去似画里的将军,与他对坐一室之内,他不说话只是泡茶,你也能感受到他强烈的气场。

今年4月的一天,本刊记者来到蜀山窑,在没有预约的情况下对他展开了一场关于教育的对话。

走进李清工作室的时候,他正对着案板上的泥坯出神,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扰,他用喷水器在泥坯上喷洒了点水雾,然后招呼我们来到隔壁的茶屋。

许多初识李清的人都会问他一个问题:你当初为什么会选择陶瓷这个行业?有时朋友也这么问他,他就开玩笑说:有一天被车撞了,撞开了窍,觉得自己适合做这个。

李清笑着讲了这个段子,然后解释道:“为什么做陶瓷,其实是一种使命感,这样说可能感觉有点大,但从我当初参加工作,一直到今天这么一件件做一些小东西,都是因为觉得做这些是命中注定的。但如果硬要说自己从什么时候迷上陶瓷的,那是因为小时候和一位老师的缘分。他叫陈一屏,出身于山东的一个大家族,抗战时去了万州。”

当年,陈一屏教李清画画,给他讲毛公鼎的故事,带他看自己家里收藏的陶瓷。李清从老师的嘴里听到了“景德镇”这个名字,后来他出秦岭,过三峡,去了景德镇陶瓷学院。

李清是一位有着古代文人气节的艺术家,从他的绘画与陶瓷作品里,都能看到他对古代风物的眷恋与追逐。然而生活与创作中的李清,并不是一个保守的人,他看重对古代技艺和艺术家品格的传承,同时又注重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传统工艺中的不足进行弥补。

李清在蜀山窑里藏了一万多本书,但他却不是一个书斋式的人物。他会领着自己的徒弟深入成都郊县的农村,去教当地农民制陶,在他看来,对农民来说,这是提高他们收入的一种办法,对自己来说,这正是他所坚守的陶瓷传承之路的一种现实表达。

李清看上去严肃,这是长期的艺术创作过程塑造出的面相,但面孔下的李清有着柔软的一面。

由于现今国内大多数高等院校里的陶瓷专业不能提供有效的锻炼场所,李清的蜀山窑向这些陶瓷系的毕业生敞开了大门,让他们在这里免费深造,参与自己的艺术项目,管吃住,每月发工资。

李清的许多朋友都会把自己的孩子带到蜀山窑来,体验陶瓷制作的乐趣,后来口口相传,最繁忙的时候,蜀山窑一天要接待70多位儿童和家长。

面对这样的叨扰,李清也是从来不推辞,他认为大家都能够走近陶瓷,是一件好事,但他也会提醒家长们:如果真的希望孩子能在蜀山窑学到什么,应该先带他去博物馆领略古代陶瓷之美,对陶瓷有了一个系统性的认识,再来蜀山窑体验如何制作,才能对孩子产生更好的影响。

在此,我们将当日与李清的对话录音略作整理,在对话中,李清谈到了他对教育、对艺术、对生活和文化的理解与建议。希望这位艺术家的话,能够对那些想要孩子在艺术之路上走下去的家长产生一点帮助。

1-教育,最重要的是步骤

本刊记者:你从事陶瓷行业将近三十年了,我们了解到你平时会带学生,有些孩子会来蜀山窑参观,学习制作陶瓷,能不能从陶瓷制作的角度为我们谈一下今天的教育?

李清:教育有多种多样的形式,有学校课堂上的教育,有师父带徒弟的教育,有社会上的教育,所谓的教育多元化。如果单从陶瓷的角度谈教育,最重要的是步骤,做任何东西都需要有步骤,就像《天工开物》里说的,“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可成器”,说的是陶瓷的制作,需要经历七十二道工序,才能将泥土制作成一个器皿。这是一个过程。而一个教育的过程,所有优秀的教育,它所承传的都是一个步骤。任何东西皆由步骤完成,这样才不会乱套。陶瓷的传承,传统工艺发展到今天,它依旧是一个美的东西,吸引着那么多的人,正因为陶瓷的制作完整过程被传承了下来,没有缺失,没有变样,像宗教一样。

今天陶瓷的制作方式,和一千年以前是一样的。

教育的步骤也不应该省掉,不应该急功近利,省掉步骤是碰运气。有时我们教育出一个孩子,他很聪明,但从他整个人生的过程看,他也许不会很成功,这就是因为原本应教给他的一些学习的步骤被省掉了。

我们以前的教育观念里常常提到生活,生活很重要,但现在的学校教育里,生活落位其次,有些父母甚至不让孩子做一些日常家务,碗都不让孩子洗,这样的孩子长大了,踏入社会,想要融入社会,是很有困难的。

陶瓷也是这样的,做一件瓷器,一开始要练泥,有的人觉得这个不重要,把这个过程草草了事,后来到了修坯的时候,因为泥里的沙子没有去掉,一下子把晒好的坯崩坏了。

所以今天人们要讲“工匠精神”,所谓的工匠精神,就是讲做任何东西都要坚持不懈,投入大量的精力,所有好的艺术都是花费了艺术家大量心血和时间才炼成的。一个人想要成名,也要肯一步一步地磨练并坚持。人生不像电影,电影里拍一个艺术家和科学家,从他出生到成名,只需要花两个小时的时间,这是戏剧,戏剧里省去了这个艺术家或科学家成名前所从事事业里的一些细节和步骤,而真实的人生,这些细节和步骤一样都不能缺少。

当然,有些电影里你也会发现一个演员演得很好,因为这个演员在现实生活中经历过和主人公类似的苦难,他在电影里扮演,是在演自己。

李清的茶具作品

2-艺术,要满足生活与精神的需要

本刊记者:那么从艺术传承这个角度来讲,陶瓷艺术发展到今天,有哪些原则是需要我们坚守的?

李清:从陶瓷这方面讲,今天我们对陶瓷艺术传承到创新的这个过程,你进去了才会知道,古代的东西有多么的博大精深,有多发达,陶瓷是技术与艺术的一个结合体,这里面包含着许多许多的东西,它不是一个单一的东西,而是一个综合体。刚才讲到的《天工开物》,里面包含了中国古代制造业所包含的所有东西,而“七十二手方可成器”,是一个高度的总结。从陶瓷这方面讲,在古代不管是民窑还是官窑,都坚持了这一思想,没有那么多的杂念,而到今天,许多人都觉得这些思想不重要了。

在今天,一些陶瓷做得好的艺术家,他们都付出了很多的时间和心血,遵循了很多传统的东西,同时运用了很多优秀的现代技术,这二者的结合,造就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优秀作品。

艺术是人在感受的东西,一个艺术家传承了古代的技艺,但怎么在今天的这种时代环境里释放出来,去完成一些适合当代人需要的作品,这是很重要的。简单来说,就是把艺术家日常的生活变成一种艺术,把普通人对艺术的追求变成一种生活。

艺术家和普通人的需求都是应该尊重和满足的,去满足这两种需求,是现代艺术的一个责任。

当然,陶瓷发展到今天,早就不仅仅是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了,还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

我们这代人,从院校走出来,再到民间,像蒲公英一样散落各地,把陶瓷技艺传播开来。我早年从景德镇陶瓷学院毕业,学院里有一套严格的教学方式,这套方式,使我虽然在一个遥远的地方落地生根,但仍然可以很好地把所学传承下去。

而真正的艺术,真正的生活,都必须是有步骤的。如果当年我们这群人像学简笔画一样去学习陶瓷,出来后根本没办法解决问题。

3-陶瓷,方寸间的朗朗乾坤

本刊记者:能不能为我们谈一下,作为普通人,今天我们应该怎么来欣赏陶瓷艺术?

李清:陶瓷,方寸之间是一个朗朗的乾坤,你别看它小,它里面蕴含了太多的东西。比如单从制作材料上来说,制作瓷器所用的高铝土,本身是一种矿物,想要这种矿物变成一件器具,得先去采矿,然后把矿石研磨成粉,再经过制泥、拉坯、烧窑等的过程,它最终变成了瓷,变回一块坚硬的石头。

中国是一个陶瓷的王国,许多人心中都有一个陶瓷梦,他们每个人都能说出自己对陶瓷的理解。

具体说到陶瓷的审美,陶瓷有美术陶瓷和工艺陶瓷两大类,不同的审美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从美术的角度去欣赏一件陶瓷,要看它有没有韵味,器形美不美,如果觉得美,即使上面有一点小瑕疵,也是瑕不隐瑜的。而从传统的角度去欣赏陶瓷,则是从工艺的角度,看它器形正不正,色釉匀不匀,用起来方不方便。

中国陶瓷的发展,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唐代的陶瓷很大气,但是在工艺上远没有宋代发达。宋代在陶瓷艺术上达到了一个后人难以逾越的高峰,因为整个有宋一代,艺术条件比较发达,京城里有众多的画院,民间的审美格局比较高,统治者也很喜欢瓷器,因此那时的陶瓷艺术达到了一种极致,是无法超越的。

但现代的陶瓷艺术也有着今天的特点,我们要作符合当代人审美的陶瓷。而在创作过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就是我们刚才提到的步骤,你要一步步来而不是走捷径,这要求你发费大量的心血。

我们今天讲文化多元性,当今的世界文化是多元的,艺术家们都在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去表达对一件事情的理解。我们处在一个中西文化大融合的过程之中,一些先进的观点和技术都在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中起着作用,这些先进的观念和技术注入到像制作陶瓷这样的传统工艺中,就会使得一件艺术品在形质上发生巨大的变化,会创造出一种时代的感觉,这种时代感给人一种非常现代化的体验,同时它又记录了传统。

这就是“一只脚在现代,一只脚在古代”,怎么将这种跨越式的体验融入到现实创作中来,这也是我们蜀山窑一直以来都在探索的东西。古代的东西是美的,但我们又不能完完全全照着古人的方法来做今天的陶瓷。所以蜀山窑吸收了许多四川古窑的传统,然而我们做的是现代陶瓷。我写“蜀山道器”(指着背后墙上的书法)这四个字,就是在说这个道理。

4-教育,应回到对步骤的传承与坚守上

本刊记者:你刚才谈到了教育,谈到了陶瓷艺术,也谈到了传统与现代,能不能结合这几个角度谈一下今天的艺术教育,它有哪些不足,你的建议又是什么呢?

李清:许多家长会把孩子领到蜀山窑来体验陶瓷制作,每次我都会首先告诉他们:第一堂课不应该到我这里来上,我给你指条路,去艺术馆、博物馆,带孩子去看一下我们古人做的陶瓷,看到了最美的东西,再到我这里来体验制作的过程,才能明白陶瓷不是一团泥,它从泥巴变成器皿的形态,再经由火的淬炼发生进一步形质的变化,终成可以拿在手里观摩的艺术品。按照这样的过程,一步步来,在陶瓷制作的过程中,再给孩子们传递一些正确的知识,这样才能让他们懂得如何欣赏艺术、创造艺术。而不是一上来就告诉他们一些道听途说的东西,这容易让他们对一件事物产生认知上的偏差或错误,进而得出一个错误的结论,这对他们的成长是很不利的。

而我们今天的艺术教育,很大程度上都是简化过的,传统的授业解惑的老师,变成了广大社会分工中的一个职业,普通老师按钟点上下班,就像在企业里工作一样。这跟古代的各行业里的师徒关系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在以前,师父带徒弟,每一个步骤都要亲身示范,做得很扎实,因为师父希望徒弟能学好,以后还得指望他们光耀宗派;学生为了以后能在社会上立足,也恨不得把师父的绝活全学倒手。

然而我们今天的教育,为了一些功利性的目的,建起了很多速成班,通过短期的考试训练让一个孩子考入大学。进了大学,在一些高校的陶瓷专业里,我们看到,这些孩子由于没有接受过传统陶瓷制作工艺的长期熏陶,由于在义务教育阶段没有一步步培养起公德心和文化自觉,他们为了迎合市场需求,过度追逐陶瓷颜色的艳丽,用一些化学原料做漆上釉,这样制出来的瓷器,流到日常生活中,会对人的身体造成很大的危害。

李清青花浮雕瓷板画《春山·三》

李清釉中彩浮雕瓷板画《芙蓉锦鲤》,曾在中国民族艺术珍品文化节上展出,获中华民族艺术珍品称号

李清釉中彩浮雕瓷板画《憩——向大师学习》

李清釉中彩浮雕瓷板画《苍松迎风》

我们对工艺的态度与以前不一样了,对技术和教育的态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然而在国外,由于很多国家在文化和教育上依然讲求一个多元性,他们年轻人的观念很不一样,在他们看来,考不上大学,读职业学校也是有很多出路的。比如德国的职业教育,从某种角度来看,他们办得比我们的一些综合性大学都要出色。

而从一个社会的文化多元性上来讲,当我们谈到中国古代,为什么唐代会出现盛世?因为唐朝在军事、经济、文学、科技等方方面面都达到了一个高峰。我们看古代和现代的那些强国,他们都不是在某一个方面强大,而是各方面的实力都得到了综合的发展。在今天,一个社会的强大正是表现于其文化上的多元性。

而在一个多元性的环境中,人们对各行各业都应具备一个基本的尊重,不光是行业外的尊重,从业者自身也要对所从事的行业充满敬畏,这种敬畏,就体现在对步骤的传承和坚守上。

猜你喜欢

李清瓷板画蜀山
赵永瓷板画作品
川游记之蜀山传
徐建明 艺术作品选
火烈鸟
瓷板画:凤之韵
暑期户外科普活动
A Discussion on the Counteraction Tendency of Rural Students in English Learning
论《蜀山剑侠传》勾勒的生命运行轨迹图
柯国强瓷板画作品选
纸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