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斜坡泰康地区萨尔图油层油气分布规律研究

2016-09-22李如一

西部探矿工程 2016年3期
关键词:泰康萨尔砂体

李如一

(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大庆163712)

西斜坡泰康地区萨尔图油层油气分布规律研究

李如一*

(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大庆163712)

泰康地区位于西部斜坡区泰康隆起带的东部,研究区油层主要分布在萨尔图油层。通过对研究区萨尔图油层构造、沉积、储层等成藏分析认为,该区油气来自齐家—古龙凹陷,高台子油层顶部的区域不整合面与储层中的砂体是该区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油气聚集受北东向鼻状构造带控制,砂体与构造带有机配置形成多种类型的复合岩性油藏,其中具有微幅度构造发育的地区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区。

萨尔图油层;构造带;砂岩储层;油气成藏;泰康隆起带

泰康地区位于松辽盆地西部斜坡区泰康隆起带东部,东侧紧邻龙虎泡—大安阶地,有利勘探面积约3000km2(图1)。西部斜坡区是东倾的单斜构造[1],经历了多年的油气勘探,在江桥、阿拉新、二站、平洋等地区取得了很多重要发现。萨尔图油层是该区重要产油层位,发育稠油、油砂及天然气等多种油气资源,具有埋藏浅、物性较好、产量较高的优势,泰康隆起带地区勘探面积大、研究程度相对较低,是十三五的主要后备储量区,因此开展较全面的构造、沉积、储层等成藏特征分析、深入研究油气成藏控制因素对该区萨尔图油层进一步的勘探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构造特征

西部斜坡区为松辽盆地的一级构造单元,包括西部超覆带、富裕构造带和泰康隆起带3个二级构造单元。西部斜坡区在盆地发展过程中长期处于是一个自西向东倾的区域性单斜状态,整体构造相对简单,断裂不发育[2-3]。本区在嫩江组末期,在近南北向区域挤压作用下,形成了江桥以及阿拉新、二站、他拉红—白音诺勒等一系列的北东向展布的鼻状构造,这些晚期形成的鼻状构造持续发育,为油气的聚集成带创造了有利条件。研究区泰康地区除主体发育他拉红-白音诺勒鼻状构造外,还发育二站东等4个小型鼻状构造,在区域鼻状构造背景下,发育众多的微幅度构造,有利于油气聚集。

2 沉积、储层特征

2.1沉积特征

西部斜坡区萨尔图油层沉积时期主要受北部物源影响,研究区泰康地区以三角洲前缘—滨浅湖沉积为主[4]。储集层主要为分流河道、河口坝和席状砂等,呈透镜状、条带状或片状错叠分布,连通性差,广泛分布的三角洲前缘及滨浅湖砂体是有利的储集条件。

2.2储层基本特征

泰康地区油气主要分布在萨尔图油层,储层岩性主要为灰、灰绿色砂岩、泥质粉砂岩、泥岩互层,纵向上自下而上分别为萨二三、萨一、萨零油层组。受北部物源影响,萨尔图沉积时期从萨二三—萨一—萨零油层组砂体厚度逐渐变薄,萨二三油层组砂体厚度一般在5~8m,S0、S1砂体厚度一般在2~5m。萨二三油层组砂地比一般在40%~60%,萨一油层组砂地比一般在10%~20%,萨零油层组砂地比一般小于10%,萨尔图油层单砂层厚度一般在1~2m之间,具有砂岩层数少、单层厚度较薄、层间差异大、层间连续性差及层内非均质性强等特点。

2.3储层物性特征

根据泰康地区萨尔图油层取芯井的孔渗分析数据显示,孔隙度分布范围一般在12%~34%,平均26.1%,主峰区间主要分布在15%~30%(图2);渗透率分布范围一般在50~2000mD,主峰区间在50~1000mD(图2),属于高孔、高渗储层。

2.4储层微观特征

图2 泰康地区萨尔图油层孔隙度、渗透率频率分布直方图

从压汞资料分析的孔隙结构特征看,泰康地区萨尔图油层最大孔喉半径在2.81~52.5μm之间;平均孔喉半径在0.67~17.05μm;均质系数为0.14~0.56;分选系数为1.93~4.57;孔隙结构系数为0.82~13.43;排驱压力一般为0.02~0.22MPa;最大汞饱和度为64.02%~96.03%;退汞效率为11.80%~74.30%,整体来讲,萨尔图油层孔隙结构较差。

3 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3.1油气藏形成条件分析

通过油源对比研究,西部斜坡区油气主要来自齐家—古龙凹陷,齐家—古龙凹陷优质烃源岩为油气的大量生成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5-7]。油气在砂体、不整合面及断层的疏导作用下长距离向西运移,在鼻状构造和砂体尖灭带易于成藏,油气的局部富集规律又多受控于砂体类型、构造及断裂。

①优势的油气运移通道是成藏的关键。该区姚家组二、三段与青山口组之间存在不整合面,而该区油气分布主要在不整合面上下,不整合面是有利运移通道之一;本区萨尔图油层主要发育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及席状砂,是油气运移的主要载体,也是主要储层;该区构造整体呈斜坡趋势,发育一些近南北向的小型断裂,不整合面与断裂、砂体相配合为该区油气运移和聚集创造了有利条件。

②位于油气通道上的有利圈闭是油气聚集的主要场所。本次提交石油控制储量区主要分布在阿拉新、二站、江桥3个较大型的鼻状构造带上,且在斜坡部位发育众多的微幅度构造。在西部超覆带的西部存在砂体尖灭带,形成了有效的岩性圈闭,有利的构造及岩性圈闭是该区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

3.2油气藏类型及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泰康地区平面上含油主要分布在白音诺勒地区,纵向上含油层位主要分布在萨零、萨一油层组,萨二三油层组仅局部含油。通过对该区目的层萨尔图油层油藏的进一步分析认为,该区油气聚集受北东向鼻状构造带控制,鼻状构造带是油气聚集有利区。在区域构造背景下,泰康地区主要目的层萨零、萨一油层组的分流河道、河口坝等砂体与构造带有机配置有利于形成多种类型的复合岩性油藏。

泰康地区除他拉红—白音诺勒等大鼻状构造背景外,还发育众多的微幅度构造,有利于油气聚集。通过对该区构造、沉积、井资料分析,认为该区萨尔图油层油气成藏主要受大鼻状构造及微幅度2种因素控藏明显,主要分以下4种:①有鼻状构造背景、具有微幅度构造的类型,该类型钻探成功率为86%;②有鼻状构造背景、无微幅度构造的类型,该类型钻探成功率为13%;③无鼻状构造背景、具有微幅度构造的类型,该类型钻探成功率为20%;④无鼻状构造背景、无微幅度构造的类型,该类型钻探成功率为8%。其中钻探具有鼻状构造背景的井成功率为29%,钻探具有微幅度构造背景的井成功率为58%,综合分析,与大鼻状构造背景相比,该区萨尔图油层油气成藏主要受控于微幅度构造(图3)。在此基础上,对该区井与邻近断层关系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有微幅度构造、邻近发育断层的井钻探成功率为67%;有微幅度构造,邻近不发育断层的井钻探成功率为50%,因此综合分析认为:泰康地区主要目的层萨尔图油层具有微幅度构造、邻近发育断层的目标是成藏最有利区,而具有微幅度构造、邻近不发育断层的次之。

图3 泰康地区萨尔图油层井钻探类型分布直方图

3.3有利区优选

在上述成藏分析的基础上,对泰康地区萨尔图油层发育的微幅度构造进行了统计,该区共发育微幅度构造207个,构造幅度在4~57m之间,其中构造微幅越大,油气越易于聚集。通过对该区钻至微幅度构造内的井进行统计,认为构造幅度大于10m的为有利目标区,泰康地区构造幅度大于10m未钻探的微幅度构造共计129个,为下步的有利勘探提供了一批有利目标。

4 结论

(1)泰康地区萨尔图油层沉积主要受北部物源控制,广泛分布的三角洲前缘及滨浅湖砂体是有利的储集条件。

(2)齐家—古龙凹陷优质烃源岩为该区油气的大量生成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油气在砂体、不整合面及断层的疏导作用下长距离向西运移,在鼻状构造和砂体尖灭带易于成藏。

(3)泰康地区发育他拉红-白音诺勒等5个大型鼻状构造,在区域鼻状构造背景下,发育众多的微幅度构造,有利于油气聚集。

(4)泰康地区萨尔图油层油气成藏主要受控于鼻状构造及微幅度构造两种因素,与大鼻状构造背景相比,微幅度构造控藏明显,其中构造幅度大于10m的微幅度构造是下步的有利勘探目标区。

[1]高瑞祺,蔡希源,等.松辽盆地油田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

[2]朱志澄,韦必则,张旺生,等.构造地质学[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9.

[3]付晓飞,王朋岩,吕延防,等.松辽盆地西部斜坡构造特征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J].地质科学,2007,42(2):209-222.

[4]康德江,吕延防,付广,等.松辽盆地北部西斜坡区萨尔图(S)油层段储层特征研究[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5,16(5):592-598.

[5]孙建国,付广,刘江涛.西斜坡区萨二三油层油气运移路径及其主控因素[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6,25(5):7-10.

[6]冯子辉,廖广志,方伟,等.松辽盆地西斜坡区稠油成因与油源关系[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3,30(4):25-28.

[7]张维琴,杨玉峰.松辽盆地西部斜坡油气来源与运移研究[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5,24(1):17-19.

The Oil and Gas Distribution Regularity Research on Sartu Oil Layers of TaikangArea in the West Slope

LI Ru-yi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 of Daqing Oilfield Company Ltd,CNPC,Daqing Heilongjiang 163712,China)

Taikang area is located in the east of the Taikang uplift belt in western slope area,the chief oil layer of which is Sartu oil layer.By a analysis of reservoir formation including structure,sediment,reservoir of Sartu oil layer in research area,it is considered that oil&gas come from the Qijia-Gulong depression,and the main migration pathways are the regional unconformable face in the top of the Gaotaizi oil layer and the sand body of the reservoir. The NE trending nose structure zones are the favorable area for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the organic combine of the sand body and the structure zones forms the multi-lithology composite reservoir,the microscope structural area is the favorable area for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Sartu oil layer;structure zone;sandstone reservoir;hydrocarbon reservoir formation;Taikang uplift belt

TE1

A

1004-5716(2016)03-0038-03

2015-11-04

李如一(1980-),女(满族),辽宁兴城人,高级工程师,现从事石油地质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泰康萨尔砂体
武汉大学泰康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
德国萨尔锻钢厂
德国萨尔锻钢厂
生命惊奇
——泰康艺术精品展
从空间到美术馆,泰康下一个18年走向何方?
曲流河复合点坝砂体构型表征及流体运移机理
武汉泰康之家·楚园的室内外照明设计
CSAMT法在柴北缘砂岩型铀矿勘查砂体探测中的应用
渤海某油田水平井随钻砂体构型分析
天价道歉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