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欧洲一体化的丧钟并未敲响

2016-09-20于海洋

党员文摘 2016年9期
关键词:跨国全球化欧洲

于海洋

多元全球化时代到来

英国此次脱欧,有人为其欢呼,有人对其扼腕,这都不奇怪。但是,英国一改过去50年的别别扭扭,纵身一跃离开欧盟,如果说欧盟这艘大船毫无问题那是绝对说不通的。

舆论、学界和政界对欧盟经验几十年如一日的过度褒奖,将全球化有序发展的希望寄托于对欧洲一体化实践的过度偏爱,使欧洲一体化在很大程度上被神话。

欧盟的第一个神话就是超国家治理机构可以替代主权国家。主权国家在过去一个世纪内承担了太多的非议。国家的自私、权欲、野心、短视以及由此带来的战争、灾难、治理困境、“公地悲剧”等,都使有识之士渴望世界能够摆脱国家间的无政府困境。

与上个世纪两场近乎自我毁灭的世界大战相比,欧盟建立的跨国机构使欧洲几乎转瞬间摆脱了继续流血的命运,实现了跨国经济合作与治理。

欧盟所建立的跨国治理结构,其实需要在抑制国家活力的基础上发挥作用。为了把大量国家的职能转移到欧盟层面,欧盟不得不建立规模庞大的行政机构。

那些被外界指责的臃肿机构、优厚待遇、高昂行政费用,最终所起到的作用都是要在欧盟28个成员国精英间建立一种跨国的共同身份,按照新的身份和规矩为欧洲作出选择。

先有欧洲精英,后有欧洲公民,这就是欧盟基本的政治逻辑。这一切不是无代价的。事实上,盘踞于布鲁塞尔(比利时首都、欧盟总部所在地)封闭、保守的小圈子,离自己的国民太远,使他们无力对基层社会发生的一切作出及时和正确的反应。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暴露了欧洲的最大弱点,那就是沉湎于布鲁塞尔小圈子的欧洲精英们决策链条太长,以至于信息传导到成员国那里已经因迟缓失去了决策意义。

跨国治理结构因无法处理具体矛盾,很难有效替代国家治理。最重要的是,当危机分化成一个个具体的小问题时,人们会惊讶地发现,原来还是小而灵活的主权国家更能贴近民情,作出更好的应对。非欧元区的英国、丹麦、瑞典经济恢复速度较快已是不争的事实。

欧盟的第二个神话就是欧洲可以建立一个超越民族、血缘、地缘、信仰的多元社会。“欧元之父”蒙代尔曾经自豪地宣称,欧盟的建立不仅消除了现实的边界,更消除了欧洲公民心灵间的距离。在危机尚未降临的时候,全世界都看到了申根协定所开创的开放空间,汲汲乐见多元民族的融合,欧盟的笃信者更是愿意将一个大欧洲社会视为欧洲前进的基石。

然而,高企的失业率、碰撞的价值观,还有反恐、跨国犯罪造成的治安压力,给欧洲社会带来了难以负荷的心理负担。欧洲人担心在自己的家园成为少数民族,便不再具有那种包容一切的文化自信,开始担心街头巷尾有着国外面孔的人心怀叵测。最后,欧洲人致力于建设的强大社会成为欧盟最沉重的负担。无论是脱欧的大英帝国,还是极右翼盛行的大陆国家,都将社会的失序失控归咎于欧盟曾经引以为自豪的多元政策。

当两个神话都已破灭后,人们审视欧盟的眼光必然要发生变化。走下神坛后的欧盟依然是全球化和地区一体化的重要平台,但它的经验和模式不再是高人一等的了。

事实上,欧盟内外近年来对欧盟的价值反思已经甚嚣尘上。当全世界都冷静下来开始心平气和地看待各国的全球化经验后,会发现在欧盟经验的阴影背后,各种新的一体化制度安排早已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美国人已经推行的北美自由贸易区,亚洲地区发展良好的FTA(自贸协定),中国东盟10+1等,一波一波逐渐演进。即便是在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久拖不决的情况下,这些区域经济一体化安排及相应的政治、社会制度安排,同样使各民族、各种族、各国家的人民紧密结合在一起。

以东亚地区一体化安排为例,东亚各国在主权的看法上更为传统,对区域一体化的预见也更为保守。东亚各国宁愿每一步迈得更小一些,目标定得更微观一些,也不愿制定一个像欧盟那样政治经济社会一把抓的宏大框架。东亚各国愿意把主权国家理解为充满风险的全球化过程中保驾护航的角色。这种走一步看一步的谨慎与欧盟先框架后细节的思路全然不同。可以说,世界进入了一个多元的全球化时代。

“这就是欧洲”“这可是欧洲”

公允地讲,欧盟是全球化纵深发展的某种象征和标志,但欧盟并不能涵盖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全部,也不能被有意或无意拔高为灯塔或丰碑。但是,放大欧盟今天的狼狈,也不是科学、客观的态度。世界看到了历经种种挑战疲惫不堪的欧洲大陆,看到了忍受不了种种约束重投“小而灵活”主权体制的英国式“精明”,世界更应该看到,欧盟敢于挑战人类治理困境的勇气。

欧盟已经走到了泥泞沼泽的边缘,它可能最后崩溃于曙光前的黑夜,但也有可能咬紧牙关,最后走向新的黎明。欧盟从未如过誉者夸奖的那样强大,也从未如今天悲观者蔑称的那样衰弱,它只是走到了十字路口,而不是无路可走。

欧盟的发展依然是全球化与区域化总体进程的重要一环。今天的问题在于:以欧盟为代表的全球化、区域一体化之路,究竟如何给予4.4亿民众更多的信心?如何使国际资本市场和经济政治伙伴继续对其抱有预期?万众瞩目的欧盟起码要在三个方面需要对质疑的声音作出回应。

首先,欧洲大陆需要向世界表达,欧盟绝不妥协的坚定意志和绝不反悔的改革态度。从2010年欧盟建立强制性财务纪律到严厉处置希腊债务违约危机,欧盟的政策已经给内部很多国家施加了太多压力,造成这些国家内部局势的空前紧张。英国也正是看见了这一点,才希望充当民意领袖的角色逼迫欧盟让步。局势发展到今天,不论当初的应急政策是否妥当,这些国家的需求是否合理,处于此时此地、面对此情此景,任何欧盟改变自己强硬态度的做法都可以诱发不可控的链式反应,使欧盟自2010年开始的制度重建工作彻底瓦解。欧盟不能发出退让的信号,这是维持欧盟改革集团团结的唯一途径。

其次,欧盟如今可以利用的最大资源,就是英国社会因脱欧带来的混乱,及这些混乱对欧盟内部意志不坚定者带来的警示氛围。自2010年以来,欧盟的改革一直是危机导向的,正是对欧盟遭遇重大挫折甚至解体的恐惧,让欧盟各成员国接受了一条又一条严厉的改革措施。而英国的莽撞一搏也可能会带给欧盟领导机构一个更大的历史性机遇。

最后,欧盟的道路依然要坚持其引发巨大争议的价值导向。没有默克尔的移民政策,英国脱欧派不会获得如此巨大的社会支持。但没有了这样的移民政策,欧盟所秉持的价值观也就不会再有吸引理想主义者追随的动力。欧盟的政策大抵都是如此,从环境保护、人权保护到难民接受、金融监管,欧盟坚持的一套政策基本都是走在价值观之上的路线。这种高度带给了民众痛苦与分裂,也给欧洲带来了力量与威望。

英国脱欧的中长期效应太过复杂,欧盟自身的体量和结构又太过庞大,短时间内无法将其中的利弊一一列举清楚。就今天的局势来说,走哪条路、优先采取哪个步骤都还有很大商榷的余地,但这些都不是破局的关键。欧盟巨轮走势的关键在于,欧洲如何展示出钢铁一般的意志、雷厉风行的手段,以及将资源集中于重要方向。

所有对欧盟改革嗤之以鼻的反对者都可以轻哼一声,“这就是欧洲”;所有对欧洲大陆命运饱含希望的人同样可以大声说一声,“这可是欧洲”。这是开拓了大航路、大工业时代的富庶土地,这是一片经历了百年杀戮、在两次大战废墟上重新崛起的土地。(摘自《中国新闻周刊》2016年第24期)

猜你喜欢

跨国全球化欧洲
绛县输送80名农民跨国务工
欧洲之恐:欧洲可以迅速扑灭恐怖袭击,但仍做不到防患于未然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全球化陷阱
跨国大瀑布,一起去探秘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
复兴中的欧洲有轨电车
光明日报《留学》杂志—跨国采访实战营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