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从“陌生人社会”迈入“信任社会”

2016-09-20流沙

党员文摘 2016年9期
关键词:斗鸡熟人欺诈

流沙

今年70岁的父亲买了一台杂牌冰箱,价格是2500多元。我上网查了下,只要1200元。

我很愤怒。父亲告诉我,冰箱是从一个熟人开的店里买的,品牌也是对方推荐的。我想说破这里面有欺诈,后来想想算了,除了怕搞僵父亲与这个熟人之间的关系外,也担心因为一台冰箱给父亲心里留下阴影。

年轻人买东西知道上专业电商平台比价,也知道一线的冰箱品牌有哪些,上当概率低。而老年人不会,他们买东西更多的是依靠几十年积累下来的生活经验。他们的生活经验是:熟人是可靠的。

几十年前,熟人真的是可靠的。在那个年代,人们以血缘、亲属以及居住地构成“熟人圈”,圈子真的很小。在这样的熟人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相互了解,也相互依靠和相互帮助。在熟人社会里,一个人撒谎、欺骗的成本非常高,因为你骗了人,在那个很小的圈子里就没法立足了。在那个人口没有流动起来、一个村子里终年都不见有外地人的时代里,欺诈是很难形成市场的。

现在不一样了。中国每年有几亿人口在流动,首先是城里的“熟人圈”被打破了,原先对邻居家里的情况一清二楚,现在对门邻居住了几年了,也不知对方叫啥名,做啥工作。在一个“陌生人社会”里,撒谎和欺诈的成本要低得多。同样,相对封闭的农村也在发生改变,以宗族、亲属构建起来的紧密社会关系在慢慢松散解体,农民的“圈子”越来越大。现在的“熟人”与几十年前的“熟人”是完全不同的,那时的熟人有共同的生活场景,相互知根知底,现在不可能做到了。

而我父亲的错误在于,他仍然以为自己生活在当年真诚的“熟人社会”中。他既不会利用电商平台的透明比价方法规避欺诈,也不会承认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已经走远。

有专家说,中国层出不穷的电信诈骗、网络诈骗,是一个社会成长必经的“阵痛”。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必然会助长谎言的蔓延,因为比起满是亲戚世交的过去,现在很少有人真正认识身边的人,就更容易撒谎。于是,谎言和诈骗就成了“陌生人社会”挥之不去的梦魇。

作为最先进入现代社会的英国,在工业革命之后,其“熟人社会”被打破,诈骗盛行,在经济领域,基于“熟人社会”里的口头承诺与书面合同一样具有法律效应,法官可以凭一个人的陈述甚至谎言进行裁决。直到1671年,英国发生了一起影响西方法治的斗鸡案。

斗鸡案是这样的:有个英格兰人名叫约翰,贪图一只斗鸡,起诉斗鸡的主人,约翰说他们之间有口头合同,还请来朋友作伪证,结果法官判约翰胜诉。

后来斗鸡案被反转,真相披露后,舆论大哗。英国开始启动反欺诈与伪证立法,于1677年颁布著名的《防止欺诈与伪证法案》,在这部法律中有这样一条,标的不低于10英镑的合同必须有书面形式。后来美国的法律也借鉴了英国“白纸黑字”法律的精神。

这是在法律领域从“熟人社会”走向“陌生人社会”的标志性事件。这个事件告诉我们,在“陌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必须是要有条件的,一个人信任另外一个人,或是执法方要采信某人的口证,必须要有充足的证据链条,单凭“口供”或者“口述”是不能断案的。

电信诈骗、网络诈骗之所以层出不穷,缘于信用社会远远没有建立起来。除了需要统一打击之外,更重要的是诚信制度的建设。说白了,就是一个人从口腔里发出来的每一个单词,必须要有一种制度,使他说谎要付出代价;一个人如果要相信另外一个人的口头表达,必须有一种制度,要求对方提供必要物证作为信任链条,口说无凭。

如果能做到这两点,那么“陌生人社会”就可以顺利进入“信任社会”了,也就不可能发生用几个电话、QQ群里几段留言就可以骗人家几百万元的事情了。(摘自《中国青年》2016年第12期)

猜你喜欢

斗鸡熟人欺诈
关于假冒网站及欺诈行为的识别
关于假冒网站及欺诈行为的识别
Life Story
原来“再接再厉”说的是斗鸡
校园“老”熟人,我们的成长大“师”
斗鸡
警惕国际贸易欺诈
和熟人相处之道
别忘记跟熟人打招呼
鸡年娱乐话斗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