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赏析何红一剪纸《春牛图》

2016-09-18黎周佳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8期
关键词:套色春牛牧童

黎周佳

(中南民族大学,湖北 武汉 430000)

赏析何红一剪纸《春牛图》

黎周佳

(中南民族大学,湖北武汉430000)

何红一创作了剪纸《春牛图》,《春牛图》是她套色剪纸创作中的经典代表。《春牛图》组图运用最基本的剪纸语言,表现了春牛与牧童的和谐组合。该作品不论是在用色上,还是造型上均有出彩之处。《春牛图》取材于传统农业社会,融入了民间歌谣的精髓,传递了民间耕读观念、惜时观念,作品充满童趣,是一组温暖人心的剪纸精品之作。

春牛图;套色剪纸;色彩;造型

图1 《春牛图》第一组 何红一作 何红一供稿

图2 《春牛图》第二组 何红一作 何红一供稿

《春牛图》是何红一创作的套色剪纸,该剪纸一共有两组,每组两小幅,共四小幅。如图1,《春牛图》第一组,包括《牧童短笛》《耕读图》。如图2,《春牛图》第二组,两小幅均表现牧童逗春牛的欢乐场景,作品下方还配有民间歌谣,图文互动。《春牛图》剪纸用色协调,造型生动,仅用最基本的剪纸语言就表现了丰富的创作意图;在剪纸风格上,《春牛图》洋溢着童年生活无忧无虑、单纯快乐的感觉,《春牛图》剪纸融入了民歌的内涵,虽为剪纸艺术创新之作,却深深植根于民间,表现了传统农业社会温馨和睦的氛围。

一、色彩

“色彩是人类视觉快感的第一种形式。”《春牛图》剪纸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色彩简洁、明快。套色剪纸中主稿通常用黑色,《春牛图》也不例外,主稿线条均采用黑色。春牛是绿色的,绿色也是整个作品的主色调。大片的绿色代表了漫无边际的春天,给人一种清新、明亮的感觉。春牛的身上装饰了黄色的五瓣团花,黄色与绿色属于同一色系,二者相互搭配,突出了层次感。牛头饰以红色的复瓣团花,红配绿,十分醒目,可谓画龙点睛之笔,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效果。牧童的衣服同样运用大红色,与复瓣团花保持一致的色彩。牧童的脸蛋采用局部点染的方法,营造了一种粉扑扑、胖乎乎的视觉效果,自然、健康、可爱。圆圆粉粉的脸蛋,符合民间美术的造型观念。传统民间美术造型中的牧童形象多是眉清目秀的,何红一《春牛图》则突出了牧童的质朴、可爱。

何红一在教授学生做套色剪纸的时候曾经反复强调:“套色剪纸关键在于用色。用色既要衬托主体,使作品具有丰富的层次感,又要注意装饰用色规律。不必盲目求真,面面俱到。应从内容出发,大胆用色。同时用色还要注意恰到好处,宁缺毋滥。”她的《春牛图》组图自觉地将这些理论经验运用到了实践之中。

二、造型

剪纸是平面造型艺术,构图是一幅作品的关键。尤其是在系列作品中,如何保持整个作品的协调性,同时体现单幅作品的独特性,需要创作者反复斟酌、修改。何红一《春牛图》第一组系《牧童短笛》《耕读图》,第二组则是描绘孩童引逗春牛。为了更好地表现协调性与独特性,何红一巧妙地运用了夸张手法与对比手法。

何红一《春牛图》善用夸张。有人说剪纸艺术既非写实,也非写意,剪纸是一种心象性的艺术,或者说我手剪我心。《春牛图》组图中最大的夸张就是春牛宽阔的牛背与粗短的牛腿。这种简化处理很好地表现了春牛的憨厚与力量。牛尾犹如一把小蒲扇,同样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正如民间剪纸艺人所说,剪纸作品乍看不像,越看越像。

《春牛图》中处处有对比。第一组中,第一幅与第二幅的牧童一个正面朝向欣赏者,一个则留给欣赏者一个侧面形象。第一组《春牛图》与第二组《春牛图》一为表现牛头的正面,另一则刻划出牛头的侧面。牛头保持正面,符合民间求大、求全的心理。侧面的牛头则是表现可爱的牛犊扬起头的形态,春牛吃吃青草,看看燕子,憨态可掬,富有动感。牧童的头,一正一侧,同样值得玩味。四小幅剪纸作品看似一致,而细节之中颇多变化,体现了创作者的用心。

《春牛图》组图属于剪纸小品,平面造型之中有丰富的内容,充满了童趣,给人一种质朴自然的审美感受。春牛在大自然中悠然自得,牧童与春牛互为伙伴,蝴蝶和燕子环绕着牧童与春牛,每一个生命都相互关联。

三、剪纸语言

月牙纹、锯齿纹、云纹、水纹是剪纸的基本语言。在何红一《春牛图》中反复运用月牙纹与锯齿纹。简单的纹样,巧妙的组合,整个作品充满了刀味纸感。

锯齿纹较为集中地运用在牧童的帽檐上、春牛的睫毛部位、春牛的耳朵上。锯齿纹在红色复瓣团花、黄色五瓣团花之中也有少量使用。春牛的睫毛及耳朵用锯齿纹来表现是为了突出茸毛感。团花之中则常用锯齿纹来表现花蕊及花瓣的层次感。《耕读图》中牧童身背竹篓,竹篓中的春草是典型的锯齿纹。月牙纹在《春牛图》组图中使用得更为频繁。如牧童的面部、牧童的身体、春牛的头部等。值得注意的是,为了装饰春牛宽阔的牛背,何红一设计了许多花卉纹饰,并遵循了“千刻不断,万剪不落”的原则,让花纹与花纹之间相互联系,流畅的线条极具韵味。春牛背上的花纹有如春水一般泛着涟漪,婉转灵动。

春牛的底部运用了白色的纹饰,形如波浪,我们既可以将其理解为云纹,也可以看作水纹。春牛与牧童似在水边嬉戏,又宛如在云端郊游。这说明,我们欣赏剪纸作品时还需要发挥联想和想象。

四、剪纸与民歌结合

《春牛图》第二组中何红一将民歌附于剪纸下方,图文并茂。歌曰:“我们的山歌牛毛多,老牛身上摸一摸。吓到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五个六个七个八个九个十个老歌手哟,填满十个九个八个七个六个五个四个三个两个一个山窝窝哟,再也不敢来对山歌喽,歌太多了喂。”剪纸内容因民歌的存在而变得更为丰富,民歌则因剪纸而得到了图像化。何红一将民歌与剪纸结合起来的创作手法值得推崇。民间艺术原本是相通的,不少民歌描绘的场景可以用剪纸表现出来。剪纸不仅是平面造型艺术,它同样具有叙事功能。剪纸呼应民歌,剪纸表现民歌,剪纸里有故事。《春牛图》第一组虽然没有直接附民歌,却表现了牧童横吹短笛的场景,其音韵已然飞出纸外。

“牧童”“短笛”“春牛”不仅是民间剪纸常用的意象,也是民间音乐、民间文学常用的题材,它们甚至进入了传统绘画、文人诗词吟咏的范围。如传统年画经常以“春牛图”为题材,种类繁多、形式活泼。如杜牧诗云“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又如音乐家贺绿汀曾作一首充满中国田园曲风的钢琴曲《牧童短笛》。这些都说明,何红一所作《春牛图》取材于深厚的民间土壤,延续了农耕文化传统中老百姓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景,表现出中国人普遍的乡愁情绪与家园意识。同时,现代生活节奏紧张,环境压力大,《春牛图》组图描绘了传统农业社会场景,勾起欣赏者对田园的回忆、对乡土的眷恋,充满温馨与温情。

五、结语

中国人对春牛的情感十分深厚。牛是老百姓心目中吉祥、富裕的象征。在二十四节气中,立春和谷雨较为特殊。立春为“鞭春”之日。鞭打春牛的习俗,始于西周,象征春耕从立春之日开始,鼓励农耕。谷雨则是牛的生日,不少地区在谷雨这一天休耕,给牛加餐。牧童与春牛常常一同出现在民间剪纸、民间年画之中。人们视牧童为芒神,牧童头戴草帽表示天气阴凉,适合耕作,会为劳动人民带来福祉。牧童、春牛共同组合成“春牛图”。“春牛图”寓意着风调雨顺、家业兴旺,传递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观念,同时鼓励老百姓勤耕勤种、耕读传家。现代社会中,需要下田劳作的机会比传统农业社会要少多了,春牛与牧童在现实生活中也较为少见了,“春牛图”所传递的劳动致富的思想是多么难能可贵。何红一所作《春牛图》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它鼓励我们勤勤恳恳,像春牛一样辛勤劳动,激励我们珍惜光阴。综上所述,何红一《春牛图》可谓色彩美、造型美、人文美兼具的剪纸佳作。

[1]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

[2]陈竟.中国民俗剪纸技法[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1.

F768.7

A

猜你喜欢

套色春牛牧童
牧童学画
封三
浅谈一款出租车的套色工艺
粤北“舞春牛”文化保护的路径
浅谈商用车套色质量控制要点和发展趋势
常忆故乡打春牛
春牛图(年画)
牧童
寂寞的牧童
春日物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