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画同源
——论书法和绘画在用笔上的相关性

2016-09-18刘金石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8期
关键词:同体同源用笔

刘金石

(四川省绵阳中学,四川 绵阳 621000)

书画同源
——论书法和绘画在用笔上的相关性

刘金石

(四川省绵阳中学,四川绵阳621000)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书法和绘画,从产生之初就具有了难舍难分的关系,它们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实用目的不同,书法和绘画各自的特征也越来越明显,但是他们在本质上仍具有共性,这便是中国传统的哲学基础,比如它们都强调要在作品中表现出宇宙永恒运行的规律(道或气)。本文试从书法和绘画作品的表现形式方面,暨书法和绘画的用笔来探讨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并结合历代研究该命题的相关文献,作相应论述,并得出结论。

书画同源;以书入画;用笔;相关性

书法和绘画的关系历来受到大家的重视,它们有着相同的哲学基础和审美意识,元代文人画家“以书入画”的提出,使书法和绘画的关系更加紧密,元代文人同时又是“以书入画”思想的实践者,比如赵孟頫的作品《秀石疏竹图》(图2-1)中处处体现着书写性的用笔,而作品中的题诗∶“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更是这种思想的具体表达。“以书入画”思想的提出使元代绘画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此元代文人绘画取代院体和画工绘画成为画坛的主流,同时促进了诗、书、画、印的有机结合和作品笔墨线条的独立,它影响了元代乃至今后几百年中国绘画的走向,直至今天,“以书入画”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图2-1 赵孟頫 《秀石疏竹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讨论“以书入画”,我们首先要来研究一下“书画同源”,“书画同源”基本上包括两方面的涵义:一是指中国绘画和文字在起源上具有相通之处;二是指书法与绘画在表现形式方面,特别是在笔墨追求上具有相同的规律性。“书画同源”渊源于唐代张彦远的画论,在其《历代名画记》卷一《叙画之源流》中提出了“书画异名而同体”的论点:

奎有芒角,下主辞章;颉有四目,仰观垂象。因俪鸟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 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天地圣人之意也。按字学之部,其体有六:一古文, 二奇字, 三篆书, 四佐书,五缪篆, 六鸟书。 在幡信上书端象鸟头者,则画之流也。颜光禄云:“图载之意有三:一曰图理,卦象是也; 二曰图识,字学是也;三曰图形,绘画是也。” 又《周官》教国子以六书,其三曰象形,则画之意也。 是故知书画异名而同体也。

图2-2 彩陶纹样与象形文字的图文对比

在文中,张彦远将书画的关系,从开始的“象制犹略之初,书画同体而未分”到后来的“书画异名而同体”分为四个阶段。其中“字学六体”中的“鸟书”与画相似,而引用颜光禄的话是为了说明“图载之意”的“图形”是为绘画,“六书”中的“象形”具有绘画的意义。在中国的造字方法中“象形”是最主要的,它是中国文字发展的一条主线,并且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会意”等其他的组合造字方法,我们今天可以从原始社会时期的彩陶中看到象形文字的发展,随着文明的进步,人类思维能力和手工艺水平的提高,原始人在陶器上绘制出了精美的图案,其内容多反应人们的日常生活,或者是平时熟悉的动物如鱼、蛙等,比如鱼字的发展(图2-2):

刚开始的彩陶图案是写实的、具象的,越往后面发展,图案变得越来越抽象,后面鱼的图案可以说同时具有了文字和图画的双重属性,我们可以称之为“图画文字”,它是文字和图画产生的母体,“图画文字”再进一步发展就变成了“六书”中的象形文字,直至最后发展成为我们熟悉的甲骨文。甲骨文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甲骨文字很多都是象形的,仍具有很强的“绘画”性,以至于我们在辨认甲骨文字时往往可以从其形象上分析出它的意义。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谈到“中国文字成熟可分三期:一、纯图画期;二、图画佐文字期;三、纯文字期。”可以说书画共同孕育于具有图画和文字双重属性的母体中,但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出现了分化,出于实用的目的,文字书写要求简单、快捷,因此变得越来越抽象,绘画为了描绘客观事物的需要,所以要具体、存形,但两者始终有着无法割断的血缘关系,汉字的“构字”和绘画所特有的“造型美”是相通的,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讲“书画同源”是成立的。

另外,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在卷二“论顾陆张吴用笔”一节中,又从用笔的方法角度谈书法和绘画的关系:昔张芝学崔瑗、杜度草书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书之体势:一笔而成,气脉通连,隔行不断。唯王子敬明其深旨,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其前行,世上谓之一笔书。其后陆探微亦作一笔画,连绵不断,故知书画用笔同法。陆探微精利润媚,新奇妙绝,名高宋代,时无等伦。张僧繇点曳斫拂,依卫夫人《笔阵图》一点一画,别是一巧,钩戟利剑森森然,又知书画用笔同矣。国朝吴道玄,古今独步,前不见顾、陆,后无来者,授笔法于张旭,此又知书画用笔同矣。

张彦远在此提出了“书画用笔同法”的观点。从陆探微作“一笔画”和王子敬的“一笔书”在用笔上,都具有气脉通畅、连绵不断的共性,因此书画用笔同法。张僧繇运笔点曳斫拂,是由于从卫夫人的《笔阵图》中悟得笔法,而“ 钩戟利剑森森然”,因此又知书画用笔相同了。吴道子由于得授笔法于张旭,作画用笔“弯弧挺刃,植柱构梁,不假界笔直尺,”创出了具有“吴带当风”美感的兰叶描,这又是书画用笔同法的有力证据。所谓笔法就是运用毛笔的方法,即执笔的方法和指、腕、肘的运用,关键在于发挥好毛笔的属性,书法要求的“中锋用笔”和绘画要求的“骨法用笔”他们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传统的笔法被我们使用,有中锋、逆锋、侧锋、露锋、藏锋等,在这里书法和绘画运笔时毛笔的起承转和的变化也是相同的。当然,张彦远提出“书画同体”和“书画用笔同法”是欲借助书法文字来提高绘画的地位,因为自古以来绘画都作为一门技艺而得以流传,地位不高,而书法则受到上层人士的青睐,“书画同体”论可以很好地拉近书法和绘画之间的关系,让绘画的地位显著提高。

中国书法和绘画均为视觉的艺术形式,使用的工具相同,二者的形象表达方式都是线条,在审美品性上是相同的。刘曦林说:“中国书画均以真、善、美为审美理想。但“真”,是更主张情真、意真,并非强调形似之真。按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发自真心或内心深处的创作冲动,掺不得半点虚假,这是决定书画作品格调高下和感人力度的关键。所谓“善”,指书画作品的内容,就书法来讲,是包括文意和强化文意的书意在精神性上的共同表现,在文意与书意的统一中对人格的显示,所以,向来有人品与书品、人品与画品之统一观。所谓“美’,就是艺术规律,按美的规律来造型,如书画用笔,美的追求和标准几乎同趣,所忌、所病者亦极相近相通。”书法和绘画还具有相同的艺术境界,宗白华说:“‘舞’是中国一切艺术境界的典型。中国的书法、画法都趋向飞舞。庄严的建筑也有飞檐表现着舞姿。”书法与绘画都根植于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之中,他们有着共同的哲学基础和审美意识。所以“书画同源”不仅仅指书法和绘画在产生之初所具有的相通性,还体现在笔法、审美、意境等方面所具有的共同规律性,这也为“以书入画”思想的提出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

[1]潘运告主编.唐五代画论[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2]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

[3]潘运告主编.唐五代画论[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4]潘运告主编.唐五代画论[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5]邱振中主编.书法与绘画的相关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J292

A

刘金石,男,江西修水人,2015年研究生毕业于西南大学美术学院,四川省绵阳中学。

猜你喜欢

同体同源用笔
基于“乙癸同源”理论辨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同体”之爱与朱熹社仓的创设
以同源词看《诗经》的训释三则
不要用笔去玩电风扇
用心用笔 一起战“疫”
不可“烘染太过”——用笔过猛,反倒弄巧成拙
“铤”有“直”义的词源学解释——兼说/直/义的同源词族
欲知二力可平衡 是否同体首看清
同源宾语的三大类型与七项注意
《兄弟同体》:一段青春奇幻爱情物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