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龙潭古镇百年变迁探析

2016-09-18张瀚之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8期
关键词:酉阳县名镇龙潭

张瀚之 程 琳

(重庆南开中学,重庆 400038)

重庆龙潭古镇百年变迁探析

张瀚之程琳*

(重庆南开中学,重庆400038)

从清末民国初年的贫穷落后到现在的繁荣昌盛国富民强,我国历史风云变幻,为几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作为历史文化名镇的重庆龙潭古镇可以看作我国百年历史变迁的缩影。本文通过研究重庆龙潭古镇百年变迁现象,希望能够揭示我国民生变化规律,同时为古镇的发展方向提供对策建议,促进我国类似古镇的长远发展。

龙潭古镇;百年变迁;民生

一、重庆龙潭古镇的地理位置和历史

重庆市酉阳县的龙潭古镇,距今有17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之一,具有独特的建筑艺术和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它距离重庆市酉阳县城东南部40多公里,曾相继为“县丞”“巡检”“州同”“县佐”驻所,有“货龙潭”“小南京”之美誉。

古代的巴罗寨,正是巫巴罗姓大族居住之地,也是琊窳变为龙首之后的择居之地,据考古推测,这也许是中华龙文化最早的出处之一。据《世本世族》一书中说:“罗,熊姓,一云祝融之后”。徐中舒先生《论巴蜀文化》认为:罗姓为巴郡板盾蛮“七姓”之首,皆大姓,是后世巴族的尊长,属蛮夷地;随后,龙潭镇一直为巴子国、巴子国五溪地、楚黔中、迁陵地、酉阳县、夜郎国大乡县务川县、思州、寨平级、龙潭司、龙潭宣抚司、龙潭长官司、州同理所、县丞、龙翔县、龙潭镇的行政所在地。

龙潭镇的得名和闻名有四种原因:一是因地形而成名。伏龙山下有两个水洞,常年积水成潭,古镇的所有建筑,正好从两个水洞之间穿过,形如一条长龙的两个龙眼和一个龙鼻。二是因这里是中华龙文化的最早出处之一。龙文化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距今有七八千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华民族对龙的注释有了至高无上的新意,通天的神兽、君主的化身、吉祥的瑞兽。龙的这些至高无上的含义在老百姓的口中,已经演变成了通天地乾坤、统江河湖泊、决风雨雷电的天地神灵。在长达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龙被帝王借以自居,泱泱中华臣民也成了龙的传人。三是这里的民俗习惯都以龙为内容。鸭子龙、脱水老龙、泼水龙、龙舟赛等都是龙潭的独特活动。四是从龙潭镇的建筑群上可以看出。古镇的万寿宫为龙头,石板街为龙身,按照中国风水学来看,此格局为“双凤朝阳、二龙抢宝,龙凤呈祥”之势。

今天的龙潭古镇,其所在地就建设在古代巴罗寨的位置上。作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的龙潭古镇,古镇景区幅员面积3.2平方公里,包括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龙潭古镇、全国红色经典景区赵世炎烈士故居、近30个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人文景观、自然风景交相辉映,民族风情浓郁,多种文化汇聚。古镇里现存1.4平方公里明清建筑群,石板街光可鉴人、青幽如玉,150多座土家吊脚楼、280多个四合院、500余栋古民居古朴幽静、翘角飞檐、形态美观。街上店铺林立,巷道连通,封火墙鳞次栉比。

二、龙潭古镇的历史与变迁分析

(一)清朝统治未期的龙潭古镇

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再加上西方列强的入侵并实行鸦片贸易,民不聊生。迫于生计,龙潭古镇境内村落皆种植鸦片,并在两河口和龙潭设置土厘局,征收鸦片税,同时创办了蚕桑学校。龙潭古镇国民亦种植吸食鸦片,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民族工商业有所发展。但龙潭古镇的居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生活十分困苦,可以说民生凋敝。这个时期,龙潭古镇与中国其他地方一样积贫积弱,一批仁人志士们寻求改变生存状态的思想在龙潭萌芽。

(二)辛亥革命——中华民国初期的龙潭古镇

在1911年中国爆发了辛亥革命时,龙潭小镇之面貌也为之一新,同年11月19日,同盟会员刘扬联络白锦桢、王勃山等数百同盟会员,响应辛亥革命,于酉阳县城集会,宣告酉阳独立。在此期间,王勃山在酉阳一中教书时,曾经教过一个学生叫赵世炎 (1901-1927年),龙潭镇人。赵世炎在国立北平高等师范附中学习期间,结识了李大钊,并组织领导附中同学投入了五四爱国运动,后加入中国少年学会。1921年2月,他与周恩来等组织了旅欧共产主义小组,先后担任中共中央驻巴黎通讯员、中国少年共产党中央执委书记。随后,赵世炎根据中共中央决定,与任弼时等一道回国,任中央北方局常委。1925年后,赵世炎一直参加武装斗争,先后组织领导了北京数万群众举行的反帝示威大会,领导了天津港海员大罢工、开滦煤矿工人大罢工、上海三次工人武装起义,直到胜利。1927年7月2日在上海被国民党逮捕,19日英勇就义。

这个时期的龙潭古镇,涌现了以赵世炎为代表的一批革命者,拯救中国、拯救民生之火在龙潭开始燎原;同时,儒教、佛教、天主教等宗教信仰在龙潭兴起,老百姓依然极度贫困,把人死祸福、瘟疫灾害、旱涝丰歉等祈求神灵保佑,逢年过节都要祭祀。

(三)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龙潭古镇

在1912—1928年期间,以龙潭古镇为中心的龙潭分州成立了“龙翔县”,后又取消龙翔县,隶属酉阳县。在1922年秋,北伐军石青阳部,在龙潭召开讨伐吴佩孚军事会议,组织四川讨贼军第一路司令部。随后,1923年,县劝学所改为县教育局,劝学员改称督学,酉阳小学实行“三三制”;1924年,酉、秀、黔、彭四县联合清乡司令部军官教育团在龙潭镇开办;1925年,经四川省政府批准,在龙潭开办省立第五中学(今酉一中);1928年,县民王潜夫在龚滩兴办第一个师范速成班。

这个时期龙潭古镇的教育得到重视和发展,许多名校的大知识分子,前来龙潭避难,就此任教,大大地充实了中小学校的师资,且师资力量雄厚,教师教学有方,为酉阳、秀山、黔江、彭水、全国各地乃至于世界,培养了大量德才兼备的人才。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龙潭古镇

1925年,基督教传入酉阳龙潭,并于1934年在龙潭建立教堂,是酉阳县的第一座福音堂。龙潭福音堂成立以后,教徒日渐增多,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祖国大片土地沦陷,大量难民逃来龙潭,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系基督教徒。在此期间,1932年3月,川军刘湘部魏楷师驻龙潭,以清共为名,逮捕无辜小学教师多人,遭到县人民的强烈反对;1933年12月,贺龙率红七师一个团,从湖北咸丰入川,川军刘湘急令龙潭驻军,加强酉阳防务,酉阳县组织民团,武装人枪达4000多,阻止红军入境。1938年1月,川湘公路酉阳段始设龙潭车站,与此同时,台儿庄战役抗日阵亡川军将士灵柩护送经酉,省立龙潭中学全体师生,县城各界,列队默哀,并于龙潭竖“抗日将士阵亡纪念碑”。1939年春,国民党第六站区后勤处设在龙潭镇。1943年,酉东匪乱,劫柴烧房,无数难民携儿带女拥入龙潭避难,流民露宿街头;但1944年,日本飞机数架飞跃酉阳县境,数枚炸弹数扔于龙潭区境,龙潭人民处于内忧外患的战火之中。1949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三兵团十二军三十六师挺进酉阳县龙潭镇,受到以王勃山为首的各界人士及中、小学生的热烈欢迎,龙潭从此开始脱离战火的纷扰。

这一时期主要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战争的残酷性使民生方面受到严重损害,民不聊生。

(五)解放初期的龙潭古镇

1949年酉阳县所辖的六个区委、区公所正式宣布建立。井岗大堰建成后,可灌溉8000多亩良田。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是1959年“大跃进”和“大办钢铁”运动高潮中制定了一些过高的工农业生产指标。最终导致人民生活水平大大降低。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兴修水利,为民生做出了贡献。1976年冬兴修龙潭水库,于1980年9月竣工。这个时期的龙潭古镇建筑虽然没有经受文化大革命的破坏,但文化大革命使民生受到严重损害,龙潭人民的生活状况没有明显改善,摆脱平困与饥饿仍然是他们的梦想。

(六)改革开放后的龙潭古镇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注重发展生产,特别是旅游业,龙潭古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1987年赵世炎烈士雕像在北师大附中揭幕,国家领导人李鹏参加揭幕仪式。1991年四川省人民政府确定“赵世炎烈士故居”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开发桃花源和龙潭水库旅游景点。1995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在视察三峡工程期间,把自己的3000元稿费捐献给我县龙潭小学校。2000年赵世炎故居申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龙潭古镇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2001年李鹏及夫人朱琳视察龙潭古镇后,龙潭古镇被评为“重庆十大历史文化名镇”。随后,围绕龙潭古镇的发展,酉阳县开展了系列的招商活动,于2004年龙潭220变电站在渤海场坝举行了开工典礼,总投资5000万元。2013年龙潭古镇旅游景区、龙潭古镇旅游开发投资有限公司相继成立;并在2008年4月,高标准重建了赵世炎烈士陈列馆,新建了凭吊广场、游客接待中心和生态停车场,以苏州园林式的风格绿化整个纪念馆。赵世炎烈士纪念馆、刘仁同志故居以及南腰界红三军革命根据地,现已形成了一条红色旅游线路,成为大家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

赵世炎纪念馆成立后,时任全国人大原委员长的李鹏同志曾多次前来凭吊,也先后接待过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贺国强以及全国人大原副主任费孝通,全国政协副主席杨汝岱、罗豪才等领导。近年来,作为AAAA级景区的龙潭古镇的旅游人数及旅游收入不断上升,旅游业得以快速发展,古镇及周边居民逐渐迈向了小康生活,一片宜居、宜游、生态、繁荣的景象成为重庆市打造古镇的典范。

三、龙潭古镇的历史影响分析

龙潭古镇自古文风鼎盛,仁人志士辈出,王勃山、赵世炎、赵君陶、刘仁、王剑虹等诞生于此,邓小平、刘伯承、贺龙、关向应均在龙潭战斗过。著名作家沈从文、田汉、丁玲都曾在龙潭栖居,均有描写龙潭的作品,其中,田汉留有七言绝句:酉阳孤塔隐山岚,巨石撑天未可探,闻道鲤鱼多尺半,把竿何日钓龙潭。特别是李鹏、杨汝岱、罗豪才、费孝通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视察,更使龙潭古镇声名大震。

近年来,龙潭古镇利用国家AAAA级景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名片,加大旅游产业化建设力度,努力打造旅游休闲特色名镇,城镇功能进一步增强,吃、住、行、游、购、娱等配套服务逐步完善,形成一条龙服务体系,龙潭古镇日渐走入中外游客的视野中。除了赵世炎故居、万寿宫外,周边还有桃花源、龚滩古镇、后溪河古镇及白岩风光、笋岩大峡谷、山黛沟、龙潭湖、江西潭、香樟王等景点,形成以龙潭古镇为中心的集历史文化名镇旅游、革命传统教育、原始自然风光的大旅游服务体系。

四、结论

抚今追昔,古镇龙潭的历史,就是一部彰显民族融合、共同繁荣的历史,就是一部追寻民族解放、共同进步、民生变迁的历史。龙潭古镇从清末民国初年的贫穷落后到现在的繁荣昌盛、国富民强,中间经历种种变迁,龙潭古镇居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质量全面提高,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从温饱到总体小康,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跨越,这些都得益于一批革命先驱们追求的中国强大梦,得益于几代中央领导集体为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领导。同时,通过对重庆龙潭历史文化名镇、古镇的探析,古镇的长远发展应从以下角度思考∶一是必须依赖、挖掘其厚重的历史文化;二是对古镇的更新和修复应做长远的、高起点的规划和设计,须完善配套的必要市政基础设施,为旅游开发奠定基础;三是应构建古镇沿线或周边景点的大旅游体系,形成“一镇多点”的旅游格局,规避单一、枯燥的纯革命传统教育式的旅游发展思路;四是要对周边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和精细化管理,全方位提升古镇的品质,防止旅游景区周边“脏、乱、差、丑”等现象。

[1]魏晓芳.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龙潭[D].重庆:重庆大学,2013 (5):1.

[2]熊伟.龙潭镇志[D].西南大学,2014(12):1.

[3]熊健吾.基于文化地理学的历史村镇保护开发策略研究[D].重庆大学,2012(5):1.

[4]周亮.渝东南土家族民居及其传统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05 (5):28.

[5]戴彦.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适应性保护研究[D].重庆大学,2008(4):1.

[6]戴彦.巴渝古镇聚居形态及其整合研究[D].重庆大学,2003(5):20.

G07

A

*为本文通讯作者

张瀚之,重庆南开中学高2018级学生,主要参与《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初)探究活动》课题。

猜你喜欢

酉阳县名镇龙潭
564名镇干部常年“钉”在村里——石泉县开启“镇村工作一体化”模式
曲霞:汤包名镇 香飘四海
龙潭画影
酉阳县“花田贡米”有机生产技术
酉阳县涂市镇水稻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
酉阳县偏柏乡水稻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
酉阳县李溪镇水稻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
九龙潭的龙
羊毛衫名镇时尚产业再发力“濮院时尚周”后效应持续发酵
永平龙门的龙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