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裕固族服饰与舞蹈的艺术交融

2016-09-18潘扬弘一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8期
关键词:裕固族舞者服饰

潘扬弘一

(西北民族大学 舞蹈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裕固族服饰与舞蹈的艺术交融

潘扬弘一

(西北民族大学 舞蹈学院,甘肃兰州730030)

中国少数民族能歌善舞的传统源远流长,少数民族服饰与舞蹈更是存在着一种古老的、独特的联系。不同民族的舞蹈需要靠不同的舞蹈服饰衬托才能更好地呈现其舞蹈的风格,舞蹈作品才得以升华、更趋完美。可以说,民族舞蹈与民族舞蹈服饰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相互交融的。本文通过对裕固族服饰与舞蹈相互作用的分析,进一步探讨其舞蹈服饰与舞蹈的艺术交融。

裕固族;服饰;舞蹈;相融

裕固族作为甘肃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古老。和许多游牧民族一样,其服饰文化可以说是该民族文化的外在体现,曾有学者说过,裕固族的民族文化就穿在他们身上。他们的服饰男女老幼各具特色,裕固族的服饰作为这一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鲜活和醒目的外在表现形式,散发着其独特的魅力。2008年,裕固族民族服饰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裕固族舞蹈艺术虽然起步较晚,但与其民族服饰一样,同样也承载着传承民族文化、创新民族艺术创造力的艰巨任务。众所周知,在民族舞蹈中,舞蹈服饰起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标识作用,只要观众看到舞者所穿的服装,就会马上联想到这个民族的民族特征,另外,一个好的舞蹈作品,一定是由风格独特的舞蹈服饰所烘托的,所以说,民族舞蹈与服饰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一、裕固族服饰在舞蹈中的运用

(一)红缨帽

裕固族妇女有带帽子的习惯,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红缨帽从样式上有着一定的区别,东部地区妇女多戴圆顶帽,西部地区妇女多戴尖顶帽。在裕固族舞蹈中,很多动作和表现形式都与红缨帽有关。综观裕固族舞蹈作品,女性最常用的手型除了掌型外还有一个手姿被称为“鹿指”,要求掌心向下,中指和无名指内收与拇指相捏,食指与小拇指伸直翘起,因形似鹿角,故被称之为“鹿指”。这个手姿就是源于劳动生活中为了防止帽子脱落而自然形成的手姿。所以在舞蹈中,编导把这个特色手姿进行了艺术化,其中最典型的动作为:舞者身体直立,挺胸立腰,双臂在顺风旗位,右手于头顶上方,指尖向下,好像按着红缨帽顶,这个动作就是裕固族舞蹈中常用的扶帽式,它不但展示了裕固族特有的红缨帽,而且通过摆头及上下动律更加突出了动作的美感。除了舞蹈动作外,还有以红缨帽命名的舞蹈,如笔者参与编排的舞蹈《红缨帽》,舞蹈中以帽子作为主要表现对象,以头部动作为主,头部有节奏、有律动的小幅度左右摆动,与舞者的肢体动作结合在一起突出了动作的灵巧可爱,展现了裕固族姑娘活泼、俏皮的形象,赋予舞蹈生机与热情。除了头部动作外,还以双手托帽式或单手扶帽式动作来展示红缨帽,节奏多变且欢快,极富有生活情趣。(见图1)

图1 表现红缨帽的舞蹈

(二)头面

头面是裕固族女性服饰的一个亮点。是本民族女性出嫁时要佩戴的装饰品,上面镶满珊瑚、贝壳、宝石、鎏金铜牌等,色彩强烈而鲜明,花纹图案排列整齐又对称,构思精巧。裕固族的“头面艺术”因承载着其民族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与情感体验等因素,表现出独具特色的形式美、文化意蕴。关于头面除了它的外观还有更为深刻的民族文化含意在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中。相传很早以前,裕固族民族女英雄萨里玛珂为奸人所害,被烈马拖成了血人,头顶流血,两个乳房被刮得血肉模糊,脊背被磨得露出了白骨。为了纪念这位民族女英雄,裕固族姑娘出嫁时,必须戴上红缨帽和头面。红缨帽上缀红缨穗,表示萨里玛珂头顶的鲜血。“坎姆拜什”表示萨里玛珂的两个乳房;白色的“董”表示萨里玛珂的脊背骨。头面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在裕固族舞蹈表演中上也得到了最大的体现。例如在舞蹈作品《迎亲路上》和大型音舞诗画《裕固族姑娘就是我》等作品中我们可见最具有代表性的“头面舞”,舞蹈表现了裕固族姑娘出嫁时带头面的仪式,意味着她已经结束了天真烂漫的少女时代,走向新的生活。动作中,舞者手臂动作使用提、沉、绕、捋等动作来展示头面,突出了裕固族传统服饰的特点。而《戴头面舞》充分体现了裕固族传统习俗的精华, 以及裕固族在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影响下, 不断形成的地域文化和个性特征。(见图2)

图2 表现头面的舞蹈

二、裕固族服饰的生活化到舞台化

作为曾经以游牧为主的西北少数民族,为适应马背生活的需要,抵挡草原恶劣天气,其服饰以厚实的袍服和长筒皮靴为主要特征。这种传统的服饰宽松肥大,面料质地、色彩搭配、饰品材质等对舞蹈形象的塑造有着一定的局限性。

舞蹈艺术总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人体动作的表现潜力,由此决定了舞蹈服饰必须有利于动作的表现。另外,随着观众审美需求的提高,演员的肢体语言更加注重艺术美感,更加追求舞蹈的表现、视觉的冲击,所以在服装的选用上,除了要保证符合舞蹈作品的内容,在设计的时候,更要保证使舞者在表演过程中能够运动自如,不受服饰的约束。例如裕固族舞蹈《欢腾的祁连》中的男子群舞,其舞蹈节奏欢快、下肢动作较为丰富,主要以腾跳和旋转动作为主,经过改良的舞蹈服饰,简洁精短,进一步突出了刚健有力、矫健潇洒的男性动作以及粗犷、豪迈的风格韵味,体现了“马背民族”的英雄豪气和“天之骄子”的飒爽英姿。

在裕固族女子舞蹈中,步伐多以吸跳步、平步为主,舞者通过跳动的舞步来表现内心的喜悦之情,舞蹈服饰因此由传统的长款改为了短款,从而突出脚下的步伐,下肢动作更加丰富的同时,摇曳的裙摆也从侧面烘托出舞蹈的氛围。根据舞蹈表演的需要,一些服饰的领口也由高领变为低领,宽大的袖子也变窄了很多或直接改为短袖,改良后的女子舞蹈服饰进一步贴合舞者纤细的腰身,配合舞蹈动作,展现出舞者的手臂动作及身体的线条,突出了舞蹈的造型感和动作的美感。另外,其服饰面料多以轻薄为主,色彩鲜亮、装饰简洁、甚至吸纳时尚元素于舞服的设计,以求最大限度地适应舞蹈艺术创作、观众喜新求异的审美心理以及舞台表演的需要,如裕固族大型歌舞剧《天籁·裕固》中的女子群舞,其服饰做了大胆的变异,为突出手臂动作而裁去衣袖,设计成吊带的合体衣身式样,传统的袍服式改为呈放射状轻薄的及地修身纱裙,其服饰改良后的裕固族舞服变得更加轻便合体,施展自如,使演员肢体显现出婀娜秀美的身姿曲线,能适用于各种幅度的动作。(见图3)

三、裕固族舞台服饰创新的利与弊

目前裕固族的舞蹈服饰在式样装饰、色彩搭配、饰品造型及风格上都在裕固族传统服饰的基础上做了很多改良和创新。改良后的裕固族舞蹈服饰结合舞者的人体动作姿态,能进一步渲染舞蹈氛围、反映舞蹈主题、塑造人物形象,发掘舞者的造型美和舞蹈的动态美,是裕固族舞蹈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充分反映了裕固族的文化内涵。但是,一些裕固族舞蹈服饰的设计只强调了在舞台效果上、在观众视觉上的创新,却没有考虑到与裕固族传统文化的衔接,脱离了以裕固族传统服饰文化为基础的服装设计范畴,以致不被本民族所认可。例如,有的编导在舞蹈表演中为了达到一定的艺术效果和舞台效果,把头面的底色变为白色,这种设计就得到了很多裕固族老人的批评,因为在裕固族的谚语中有这样的说法:“带着红头面去迎亲,带着白头面奔丧”。

因此,在舞蹈服饰的设计上,所有的创新都必须在尊重传统文化、传统服饰的前提下进行,也就是万变不离其宗。舞蹈服饰设计中的宗与变是辩证的,只有宗,没有变就会缺乏艺术感染力,缺乏时代气息;一味追求变而离开宗,就会出现华而不实,甚至出现常识性错误,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实践证明,只有二者的高度统一,巧妙结合,方能取得良好的艺术效果,使裕固族多姿多彩的舞蹈服饰为其舞蹈艺术添上一笔绚丽的色彩。

四、结语

裕固族服饰特色是在其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服饰与舞蹈的紧密结合真实地再现了裕固族独特的民间文化。传统民族服饰通过舞台化的再现,能体现出一个民族的习俗和风俗,也是人们了解裕固族文化的镜子和窗口,同时还能反映出裕固族传统文化的遗存情况。

裕固族舞蹈服饰设计应以其传统服饰文化作为参照和基础,舞蹈服饰的款式、材质要能与舞蹈的造型相融、与舞蹈的肢体语言相融、与舞蹈的动律节奏相融、与舞蹈的民族特征相融,只有这样,裕固族舞蹈服饰与舞蹈才能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裕固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也将借助舞蹈服饰及舞蹈艺术展现在人们面前,进一步散发其独特的民族魅力。

[1]余艳.民族舞蹈服饰: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4,17(3):27-29.

[2]张姝萍.浅谈民族传统服饰与民族舞蹈服饰设计的关系[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14( 1):125.

[3]邢海燕.祁连山下的裕固族及其民间舞蹈[J].中国土族,2008 (3):48-52.

[4]江春华.舞蹈服饰的特点及运用[J].艺苑,2010(1):40-42.

[5]钟进文.身上的美术——裕固族服饰文化[J].中华文化画报,2004(67):3-15.

[6]梁瑾.形式与意蕴——裕固族妇女服饰中的头面艺术[J].中国服装,2015(3):146-147.

J523

A

猜你喜欢

裕固族舞者服饰
舞者
动物“闯”入服饰界
风中的舞者——蜡梅
浅谈裕固族民歌传承现状
谈裕固族传统文化教育——以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幼儿园教育教学为例
双语教学中裕固族原生态民歌的价值及应用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郁金香》《孤独的舞者》
雪人的服饰
刀尖上的『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