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保育与更新利用

2016-09-17卢光裕LAURENCELOH译杨安琪TranslatedbyYANGAnqi李琳ProofreadbyLILin

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 2016年1期
关键词:遗产建筑文化

卢光裕/ LAURENCE K.Y. LOH译_杨安琪/ Translated by YANG Anqi 校_李琳/ Proofread by LI Lin

社区、保育与更新利用

卢光裕/ LAURENCE K.Y. LOH
译_杨安琪/ Translated by YANG Anqi 校_李琳/ Proofread by LI Lin

图1 张弼士故居-2015年

从遗产保护的视角出发,“社区保育”一词意指通过利益相关者所构成的“社区”主体,践行着真实性、完整性、延续性等核心原则的动态遗产保育过程。社区保育可视为提升遗产真实性的途径,对文化利益的重新考量。它也是通过协商、会谈,最终实现遗产的文化可持续战略的思路和方法。针对遗产保护干预方案,提出了“保护再生与传承更新”的理念。本文结合马来西亚槟城的张弼士故居的案例,对这种全新的设计方式做出详实阐释。“再生与更新”的适应性再利用方式之所以最具可持续性,是因为它提倡置入最贴近该建筑最初用途的新功能。

社区保育 文化可持续性 真实性 “再生与更新” 适应性再利用

1 引言及概念

在众多遗产保育案例中,马来西亚的张弼士故居(Cheong Fatt Tze Mansion,图1)是遗产更新利用的最佳实践案例之一。它向人们展示了如何通过对场地内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保护,来构建一个具有纪念意义的场所。而该建筑业主的愿景,也是希望在保护与改造中获得恰当的平衡;营造出一种兼备家和精品酒店的氛围,一个与公共空间迥然不同的私密环境,一个休闲同时优雅的场所。而最重要的是,该项目很好地保留了场地的场所精神,吸引人们一再回访。

倘若没有对于核心保护原则和保护理念的清晰理解,尤其是与社区、保育和更新利用相关的深刻认识,这个遗产保育案例是不可能成功的。

1.1什么是社区

通常意义上的“社区”,是指居住在一个地区的人们,或一个拥有共同背景、兴趣、历史的群体,又或是认同统一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人群。

从遗产保育的角度来看,“社区保育”一词最初是指,一处遗产地其法律上或道德上的所有者或遗产管理者,或是指那些定期使用此场所的人群,以及该场所改造再利用后的使用者。与之同义的“利益相关者”这一名词,逐渐被用于形容一个包罗万象的群体。尽管他们来自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迥异的社会阶层,但无论是文化遗产地一般性的、公共性的、社会性的、政治性的、法律意义上的、教育资源方面的特征,还是从业资源方面的特征,都与他们息息相关。

“社区保育” 这一群体,其组成因遗产地区位的不同而不同,也随时间的推进而改变,它是不停变化的。重要的是,这一群体的领导者将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关键人物,他们在遗产地的管理和保护中起到强有力的作用,并通过多种包容性政策、措施和协商来授予并保证利益相关者的基本权益。

1.2定义遗产保育

笔者基于日常所从事的遗产保育工作,精心提炼出关于“遗产保育”的一些定义和特点,从而试图导向文化遗产保育进程中的相关管理方法。具体如下:

“遗产保育”是一个旨在避免破坏,保持遗产完整性和真实性价值,并保障特定群体应有文化权益的动态过程。此保育过程应当为文化遗产延长寿命,调整并增进遗产地的文化资产价值和文化基因价值,而不是使其原本的文化意义破碎或边缘化。最终,“遗产保育”的目标,是为当下及后世创造出一种公平的、可持续的、对人生有所裨益的文化环境。

首先,“遗产保育”的概念提醒我们:文化遗产并不是静止不变的。因此遗产保育应当被视为一种动态发展过程,其中须践行真实性、完整性、延续性等已被社区普遍认同的核心行为原则。利益相关者及专业的文化机构成员,应当将保护文化权益当作保育决策制定的底线和前提。有效的保育成果,也往往都需经历持续的会谈、协商以及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

其次,文化环境持续不断演进的特征,更能够显示出文化遗产地在传统和地区共同价值中的永恒性和亘古性。它在潜移默化间散发出一种历史沧桑感,向居住其中并使用该文化空间的人们,无论是在传统的日常起居和生活中,还是在忙于众多修行及宗教仪典时,都传达着该社区更深层的历史意义。

第三,若某一社会群体的文化权益和生活环境,遭到外来侵入者以空间开发的形式带来的剧烈破坏,社区内的物质性遗产设施会被恶意取代和损害,其中的建筑物、物质及非物质遗产价值,也将几乎丧失殆尽。此时,整个社区群体面临的问题是,在文化领域中,他们将不可避免地被边缘化甚至遗忘。

第四,遗产保育应当要有特定的目标和抱负。如果仅针对遗产本身而保护,则不能称之为真正的“遗产保育”。我们理应明白,一个有灵魂的文化场所将是弥足珍贵的,而且能够有效提升社区的生活水准;而遗产保育的主要目标,正是挽救此地在历史记忆中的场所精神。“场所精神”往往能够自然而然地促进地域的可持续性发展,并创建公平的文化环境。而文化环境的逐步提升和改变,也能更好地满足两代利益相关者的不同生活需求。

1.3对真实性原则的推广

有关“真实性”的原则,可详见1994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Monuments and Sites,ICOMOS)《关于原真性的奈良文件》(ICOMOS Nara Document on Authenticity)。在该文件中,与“遗产保育”的定义紧密相关的描述如下:“在一个日益受到全球化以及同质化力量影响的世界,在一个时有藉由侵略性民族主义与压制少数民族的文化以获取文化认同的世界,在保护实践中纳入真实性考虑具有重要的作用,可厘清并阐明人类的集体记忆”①。

2001年3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越南(Vietnam)会安(Hoi An)召开以“保护历史——从亚洲视角看真实性在历史建筑和古迹遗址的加固、修复和重建中的应用”(Conserving the Past - An Asian Perspective of Authenticity in the Consolidation, Resto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Historic Monuments and Sites)为主题的研讨会,会上笔者发表了题为《真实性的提升——槟城和马六甲的中国移民建筑修复》(Promoting Authenticity – Restoring Chinese Immigrant Architecture in Penang and Malacca)的演讲,认为“理解真实性原则是一种大脑的活动”。“真实性”原则关注的是,人们试图去想象,若建筑回到最初诞生的那一刻会是怎样的面貌。对“真实性”的考量将使人们放慢意识和思考的进程,开始聆听场所向你的倾诉;甚至去倾听那些从古至今,从时间空隙中向你穿梭而来的讯息。这样的思考,需要将整个人沉浸于遗产所代表的历史长河中,并试图去理解时代的步伐、生命的韵律和周而复始的轮回。在此情景下,再去领会所创造出的建筑意向。

当时间之旅适时地向后穿梭,追溯人类发展的足迹时,它停驻在每一个特定的建设活动阶段,去审视遗产建筑的改造或增建新的结构。此时,时间定能够分辨得清这段光阴在建筑墙壁上镌刻下怎样的印记。而建筑的改变更替过程,也涵盖着该社区居民的历史记忆、生存状态、行为方式及情绪感情等因素。建筑后续的改建和修饰的灵感,也大多从这些历史文化信息中获得。当时的建筑皆由手工技术匠人修建而成,手工艺也成为曾经那个时代一统建筑和工匠界的重要技艺。

建筑初创的设计思想,能够反映出人们最早的设计思路,以及人们对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表达形式。遗产建筑的建造中每一处被加入的构造,都是依一定程序完成的。只有人们真正领悟了该建筑初创设计的意图,这些信息才能避免被后人误读。“思想拆解”的这一进程,由感官直觉来调控,涉及了有关这一时期建筑发展速度等诸多问题。“思想拆解”将会抛出线索,帮助后人解开遗产建筑设计的谜团。譬如,该建筑后来被毁坏了什么?后世又添加了什么?修复工作应如何进行,才能最大程度地尊重和保留遗产建筑的“真实性”价值?

在最后的分析中,笔者提出,遗产保育的核心目标应是对遗产“真实性”的保护和留存,正如“《关于原真性的奈良文件》旨在以全面尊重所有社会与文化价值的方式来验证真实性”②。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都是反映文化遗产所携带的精神和智慧资源的不可替代的重要表征。

在全球一体化的语境下,为了澄清和阐明人类多种多样的共同记忆,“社区保育”的理念再度发扬了真实性原则,即“对文化遗产的所有形式与历史时期加以保护,是遗产价值的根本。我们了解这些价值的能力,取决于这些价值的信息来源是否真实可靠。对这些与文化遗产的最初与后续特征等加以了解,并加深对其意义的认识,则是全面评估真实性的必备基础”③。

而这些历史信息到底源于何处?可能包括“譬如形式与设计、材料与物质、用途与功能、传统与工艺、地点与背景、精神与感情,以及其他内在或外在因素”④。

当一个人已主观化地理解对于真实性保护起到的作用,并将之应用于项目之中。而上文所述的相关文化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也成为这些项目设计的基础。那么另一维度的理念,就可植入建筑设计范畴之中。

1.4认识文化权利

在从事遗产保育的实践中,我们应时时谨记:“所有的文化与社会都是根植于以有形与无形手段表现出来的特殊形式和方法,这些形式和方法构成了他们的遗产,应该受到尊重”⑤。

《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UNESCO2001 Universal Declaration on Cultural Diversity)中这样写道:文化权益是人权中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它们是一致的、不可分割的和相互依存的。富有创造力的多样性的发展,要求充分地实现《世界人权宣言》(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第27条和《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Economic,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第13条和第15条所规定的文化权利。因此,每个人都应当能够用其选择的语言,特别是用母语来表达思想、进行创作和传播作品;每个人都有权接受充分尊重其文化特性的优质教育和培训;每个人都应当能够参加其选择的文化生活和从事自己所特有的文化活动,但必须在尊重人权和基本自由的范围内。

1.5会谈、协商以及达成共识

近乎每一部遗产保护宪章和文件,都明确提出了对于对话和会谈的要求。在联合国的出版物《亚洲遗产保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的文化遗产保护奖(2000-2004)中的借鉴》(Asia Conserved: Lessons Learned from the UNESCO Asia-Pacific Heritage Awards for Culture Heritage Conservation 2000-2004)一书中,收录了一篇公开的论文,题目为《对于建成遗产建筑保护的首要原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的文化遗产保护奖(2000-2004)的佳作实践》(First Principles for Conserving Built Heritage,Best Practices from the UNESCO Asia-Pacific Heritage Awards for Culture Heritage Conservation 2000-2004)。此文阐述的第5条原则为:“遗产建筑的合理利用,往往需要多方协商才可获得,最终多方共同缔造了对生活有所裨益的场所。”

在亚太地区(Asia-Pacific region)倡导的遗产保育,已经有效地唤起了人们对于遗产保护中多重利益的广泛关注。这种观念的转变传递出这样的信息:将遗产作为一种基本的文化权益;将遗产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物;将遗产作为一种服务于本土利益相关者的共享文化资源。这些倡导观念的成功推行,通常是一系列问题不断协商的结果。这些协商讨论再一次涉及了那些根本性的问题,譬如“哪些遗产是举足轻重的?”“它们应当为谁保护?为何保护?如何保护?”。在协商过程中讨论的“价值”,也就是重新认识对于众多利益相关者而言,文化多样性的价值,以及相应的文化尊重的价值。因此,“那些在遗产认定问题上经历过协商过程的遗产保育实践项目,遗产的价值、保护措施和更新利用方案则会联系得更加紧密,由此也确保了该项目会体现出更强的社会性及政治性特征”⑥。

前文提到的《关于原真性的奈良文件》的附录1中,也有这样的表达:“尤其重要的是努力确保相关价值受到尊重,且尽量在决策中形成与这些价值有关的跨学科及社区统一意见。”

英国文化遗产机构在他们的出版物《保护准则、政策与指引》(Conservation Principles,Policies and Guidance)一书中,列出了6条高层级的保护原则。其中一条所述如下:“每个人都应当能够参与到维护历史文化环境的行列之中。”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也曾采纳了一种基于道德层面的观点,即所有的专业人员必须尊重遗产地多样的、动态的、物质的与非物质方面的遗产价值,并应坚定地促进所在社区参与到保护进程之中。无疑,一个参与性综合理论框架,已被视为遗产保育的基本组成部分。

1.6文化的可持续性

《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的第7条,对作为创作的源泉(Wellspring of Creativity)的文化遗产所述如下:“每项创作都来源于有关的文化传统,但也在同其他文化传统的交流中得以充分的发展。因此,各种形式的文化遗产都应当作为人类的经历和美好的见证得到保护,开发利用和代代相传,以支持创造和建立各种文化之间的真正对话。”

作为面向未来的世界性文化宝库和人类共享的资源,文化遗产也涉及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作为一项建筑设计活动,建筑遗产保育可通过各项工作进程,来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可持续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中。对于现存的多样建筑遗产而言,遗产保育通过保护建筑本体促进了文化的延续性。所有这些遗迹,都将共同成为永久可见的文化象征。遗产建筑也可作为普世性的知识资源库。理解这些保育原则,也能够帮助建筑师个体建立起尊重历史且谦逊谨慎的建筑设计意识。这种意识的加强,可使个体头脑中尊重和谦逊观念,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完好地幸存,既不伪善也不妥协。建筑师头脑中,渐渐确立了这样的观念。建筑师应当对倾圮的建筑遗产仍旧怀有敬畏之心,努力积极地改善现存历史建筑的状况,强化并展示出遗产建筑的最优特质,并将遗产建筑作为长期管控的对象。对遗产谦逊而敬畏的观念,也会调动起我们的力量,为整个社区群体保护我们的文化、历史和建筑,以使它们能够在未来长存。

在自然遗迹和文化遗址的可持续性之间,笔者做了一定的对比和对照,而有关“遗产保育”“可持续性”的对比,也可在表1窥见一斑。

2 遗产保育与适应性再利用

2.1合理使用及适应性再利用

在对遗产建筑和历史遗迹提出有效的更新利用方案之前,很有必要先明确我们依据的导则:(1)第一部分中详细阐述的遗产保育原则;(2)明确遗产保育的目标并确立一个合理的保育管理方案。

其中,与遗产保护相关的核心要素之一,就是对于文化遗产建筑资产的合理使用和更新利用。这同样能被描述为,以促进文化、历史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对现存建筑物有意义地加以循环利用。

那么何为合理使用?

表1 文化遗址的可持续性与自然遗迹的可持续性对比

对于正在继续使用的建筑和遗址而言,“合理使用”的议题无疑是颇为学术化的。然而,当涉及到新的场地使用功能,对遗产建筑结构最有效的可持续再利用,则是纳入无限贴近该建筑原始设计意向和场所精神的使用功能。以此命题为前提,可继续对其深入分析。

历史建筑的设计,在理念方面与以下诸多因素,譬如与文化、文脉、生活需求、空间容量和建造方式息息相关。除非人类的生活方式有彻底的改变,否则这些因素,特别是那些自然生活中的一般性规律,终将始终不变。时至今日,在提出文化延续性的理念之下,建筑师将有更多机会去完成可持续再利用的设计。

2.2设计源于文化

一座建筑的设计,应当是其文化内涵的载体,并融入传统。从平面到外观造型,从使用方式到宗教仪式的序列和结构的装饰,传统的宗教建筑简洁明晰地反映出文化精神方面的特征。我们该如何着手此类建筑的更新利用?可以想象,这其中有很大的困难。如果将同样的问题置于非宗教建筑中,则相对更容易处理解决。

2.3设计文脉、建造和容积率

在历史街区,往往可以明显感受到建筑师对历史文脉的感知颇为敏锐。建筑都显得端庄雅致,并很好地融入周围的环境之中。而且,建筑功能也与周边特殊的区位环境有密切联系,譬如建筑周边有宫殿或者其他重要建筑环绕。

房屋结构体系所用的材料和施工方式,也会对建筑的布局、尺度、进深、高度和体量等诸方面产生限制。而这些限制因素,都与房屋的空间容量及其对自然的利用,有极为密切的关联。

对建筑周边限制因素的观察和理解,将为旧建筑新功用的设定带来一定的灵感。在不对遗产建筑进行部分重建或过度加建,以避免其设计初衷完全被淹没的前提下,如何增加建筑物的空间容量?那些将我们引入了更新再利用领域的思考,也必将成为遗产保育的最终成果。

2.4再生与更新(New Use, Old Fit)

通过为建筑选择一种最贴近其原始功能的新用途,遗产保育的核心议题变得更容易处理,因为无需对旧建筑做任何极端的干预工作,最大限度保留(Maximum Retention)和最低程度干预(Minimal Intervention)原则得以充分实现。从建筑本身的角度出发,那些历史的片段已融入建筑的四壁和空间之中,它们所能够承受的改变微乎其微,因而不应对旧建筑进行大规模的结构改建。相反,它们应当如同我们最喜爱的一件旧衬衫,始终会带给我们舒适合身的感觉。倘若再借衣服作为比喻,一套西服只能在严格的一定限度内修改,如若修改太多,就不再是这件衣服了。问题的核心在于,遗产保育的目标,是否仅仅只是保留旧建筑中那些我们认为重要的价值?还是不合理的利用也应当被尊重?幸运的是,从国家和政府的遗产保护角度而言,后者大多是不可协商的问题。

3 最佳实践案例:张弼士故居(Cheong Fatt Tze Mansion)

针对“保护再生与传承更新”的设计方法,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最佳实践案例来进行说明。此类项目之一,就是在马来西亚(Malaysia)槟城(Penang)的张弼士故居。张弼士自幼就生活在这里(图2)。

1990年,一个有关文化遗产保育的专家团队获得了这栋建筑的改造机会。该项目的建筑师,彼时对有关历史性建筑修复的专业知识所知甚少,也几乎没有相关的工作经历,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学习是一个问题。来自各个专业岗位以及众多自然保护团体的建设性意见和技术援助,使此项目得以顺利完成。文化遗产保护团队的同仁们,具备了丰富的遗产保育知识。最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文化遗产保护周期2000年亚太遗传金奖颁奖会(Inaugural 2000 Asia-Pacific Heritage Awards for Culture Heritage Conservation cycle)上,该项目以“最佳设计”(Most Excellent Project)而获得人们的广泛赞誉。

张弼士故居的业主非常清楚地意识到,他们已经不能继续保留这座房屋将其作为住宅使用,必须要在其中引入新的功能。在过去11年多的岁月里,虽然业主考虑过多种可能性和许多建议,但最终还是接受了目前的这项规划,让这座建筑物的空间来告诉人们,张弼士故居的出路到底在何方。这是一个茫然不知所措的摸索过程,所接受的信息也是寥若晨星、支离破碎。但最终到达成功彼岸的时间是2001年。

2001年房屋被修缮后,人们最初的计划是将其作为传统性建筑,开辟成遗产民宿酒店。为方便人们住宿,房屋里还配置了早餐设施。能入住到这座民宿的旅客非常有限,这更增加了这栋建筑的神秘感: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私密性的场所,以至于任何想要进入一探究竟的陌生人,都不会受到礼遇?

然而为了满足大众的要求,每天要组织一定数量的游客进入建筑参观。人们只是对故居具有极大的好奇心,因为在当时,历史建筑遗产保护仍然是一项非常新颖的活动。由私人来接手承建这样一个受到瞩目的复兴项目,对许多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这样的一个私人保护行动,如何才能使其在财务上可行?只有政府在修复传统建筑时,才有公共基金。城市的空间集约发展与改造再开发,两者之间是相互对立的。旧建筑往往被大规模拆毁,从而为高楼的建设让路。

如今,在城市文化遗产保育旅游路线中,这是 “不可不看”的一站,这里需要每天接待1~300名参观游客。当越来越多的人们来分享对这栋房屋的体验,并倾听那些训练有素、循循善诱的向导们讲述的故居故事,更加直接地提升了故居的社会知名度。

自从谷歌(Google)将之评价为“世界十大公馆和住宅”(Ten of the World's Greatest Mansions and Grand Houses)之一以后,这座建筑物获得了人们更广泛的赞誉。同时雅虎网站(Yahoo)认定,其为“马来西亚度假胜地十大特色旅馆”(Ten Unique Hotels/Resorts in Malaysia)之一。在槟榔屿任何一个有关于传统建筑物和旅馆的书面介绍中,这座房屋总是位居榜首。

图2 张弼士故居-1990年

张弼士故居所取得的成功,为遗产建筑的整体性保护经验提供了全套范式,并被无数的旧建筑精品酒店争相效仿。它们如雨后春笋一般在世界遗产地乔治城拔地而起(George Town World Heritage Site)。业主们对他们开创的遗产保护理念引领了历史建筑改造感到非常自豪。与此同时,遗产建筑的改造也成为城市历史核心区活化更新的催化剂。从一开始,人们就决心展示对遗产建筑深思熟虑的保护和适应性再利用方案,在经济上可行且具有可持续性。其中,好的运营管理和适当的遗产地管理,则是关键的驱动力。

在笔者的有关合理利用的论文 《传递场所精神》⑦中提到:

遗产建筑保育设计,作为被赋予了造型之美和独具匠心的一种建筑表达形式,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遗产建筑对于场所精神的表达和强化,通过其适应性再利用为遗产酒店的方式而实现。对张弼士故居而言,16间客房的营造,使人们体验到该建筑在鼎盛时期的居住感受。彼时,进入该建筑都是一种特权。因此,在现今的适应性再利用中应同样保持其作为一个私人场所的神秘光环。正是游客和居民的存在,也保证了这座建筑因人的栖居而充满生机。对遗产建筑而言,最佳的可持续使用方式,就是沿用最贴近其初衷的建筑功能。

除此,张弼士故居文化意义的转译和宣传,对于唤起其场所精神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在日常的观光时段,这座宅邸的故事被一再传颂,轶事重生,历史记忆唤醒,这些都为游客提升了许多无形的体验。他们开始在脑海中形成场所与其创造者之间的感知桥梁,并被故居中的建筑和精美的室内装饰所打动。

3年前,张弼士故居的业主又对此建筑进行了再投资以重塑文化品牌,并将酒店内的基础设施,提升至五星级的服务标准。对遗产建筑提出更高的要求被视为其发展中必不可少的步骤,这也使得土地和其上财产的内在固有价值提升时刻保持同步。

3.1历史与建筑

《蓝屋——晚清官吏显赫重生之传奇》(The Blue Mansion, The Story of Mandarin Splendour Reborn)⑧一书全面展现了张弼士故居的建筑特点、建造历史和背景。蓝屋始建于公元1888年,由晚清官吏及南洋首屈一指的富商张弼士倾力建造⑨,作为其在槟城的府邸。该建筑采用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布局方式,院落内的空间足够大,足以容纳三世同堂。它既是张弼士的商务中心,也是他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担任中国首任副领事期间的办公接待的场所。

许多作家也曾著书立说,描述了蓝屋独特的考古学价值和建筑学特性。《东方时尚酒店》(HIP Hotels Orient)⑩一书,曾经这样写到:“遗产建筑改造的最佳结果,就是作为游客,可以多次去观赏和领略这座东方最华丽的房子”,“毋庸置疑,这里有亚洲最奢华的床和最美味的早餐”,该书将这里称之为马来西亚最佳的旅行目的地。

在张弼士故居的设计中,建筑的折衷主义风格被运用到了极致。其中非常巧妙地糅合了东西方建筑的特点。张弼士先生一生旅居多个国度,这座建筑的设计也包含了他的个人信仰和生活方式,譬如其中开设了专门酿造和品尝欧洲葡萄酒的场所。蓝屋的平面和整体外观造型,都是地道的中国传统样式。当年的建筑师巧妙地将传统的中式建筑四合院形式运用于乔治城中。如果仔细审视这座历史建筑,会发现它堪称将建筑风格、室内装饰和建筑技术3者完美结合之典范。包括如下一些设计细节:

(1)蓝屋前方矗立着中国传统风格的大门。

(2)屋前花园的围墙,运用了中西不同风格的栏杆设计:一侧是由绿色陶瓷制成的仿竹栏杆,另一侧则是苏格兰风格的铁艺栏杆(图3)。

(3)在二层的挑台上,苏格兰风格的铸铁栏杆极好地融入了中式建筑的立面。在该立面组合中,饰有大量的陶瓷屋顶盖瓦以及仿红砖砌成的柱子装饰(图4)。

(4)室内运用中式风格的木质平开门,主入口处则运用半施釉的外门。

(5)一些房间采用欧式灰泥勾勒的中国传统蝴蝶窗(蝴蝶窗在槟城的临街店铺中非常盛行)。

(6)一些房间采用的欧洲哥特式高窗,与中式靛蓝色石灰墙面和瓷砖墙面形成风格迥异、华洋融合的设计效果(图5、6)。

(7)将英格兰特伦特河畔斯托克(Stoke-on-Trent)生产的精美釉彩地砖,搭配入口处来自中国的花岗岩门槛石。

(8)运用铸铁扇形窗以及通风格栅。

(9)欧式门窗与中国广东风格的精雕镀金的木屏风形成鲜明对比。

(10)产自格兰麦格拉斯哥市克法兰钢铁厂(MacFarlane's ironworks foundry in Glasgow)的科林斯式铸铁柱子,其顶端则饰以精美的中式木构雕刻图案(图7、8)。

(11)中央庭院的立面。

(12)将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盛行的彩色玻璃窗,与中式扇形的装饰图案合二为一。

(13)二层的木质天花吊顶,却使用欧式车床加工风格,并以中国的蝙蝠和牡丹作为装饰。

(14)运用典型的中国传统室内装修,精美的陶瓷制成的浅浮雕墙面,同时再搭配欧式时钟和日常用品。

(15)造型优美的欧式楼梯,坐落在中式精美的花岗岩基座上。

(16)苏格兰风格的旋转铁楼梯,搭配中式雕花木门及六角形陶土地砖。

(17)房屋内部混合使用中式和欧式的家具陈设,譬如灯具、镜子和墙裙。

图3 铁艺阳台特写 

图4 彩绘砖砌墙

图5 山墙与哥特式高窗 

图6 山墙

(18)蓝屋整体造型高大宏伟,彰显出欧洲典型建筑的风格和和空间感(图9)。

张弼士故居呈现出中西合璧的设计风格,在马来西亚的土地上举世无双。这座房屋最终带给人们激动人心的感受和活力四射的空间,与此同时萦绕其间的还有一份精神上的静谧之感。

3.2建筑生命周期的再植入

张弼士故居改造设计成功的经验,正是践行了本文第二部分阐释的思考和理念。前些年,当遗产建筑的修复工作,越来越倾向于模仿原本的构造时,在遗产保护者的脑海中会始终浮现一种意识,那就是循环的建筑生命应当被重新引入旧建筑的场所之中,这种思想一度被直接用于指导实践项目的决策。遗产保护建筑师试图通过决策的改变,激发出设计中的核心问题。

一般的生命循环是怎样的?我们该如何进行再创造?那些场所该怎么使用?为什么建筑的平面该这样布局?在不牺牲遗产真实性的前提下,旧建筑能适应怎样的新功能?在遗产保护进程中,这些问题会理所当然地涌现而出。

当张弼士故居的旧建筑需要被改造,以适应现代基础设施的需求时,其解决方案理应与原有建筑和谐一致并产生共鸣。将新的宜人设施,加入原有的惬意环境之中。在这个改造项目中,新旧设施之所以和谐一致,是因为这里运用的更新利用理念最为贴近旧建筑的设计意图。

张弼士故居改造设计的实践之旅漫长而又困难重重,但幸运的是它已经到达胜利的彼岸。业主能够勇敢地说,这番努力和苦难都是值得的。而这份成功也为业主赢得了不少的荣誉和奖赏。在整个改造设计中,建筑师与业主也在发现、学习、传授和分享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多乐趣,乐趣与成就相伴而生。最终,他们创造出一件完整而完美的遗产保育作品。这件作品所携带的建筑生命和灵魂,至今仍生机勃勃地存活着,它已成功成为马来西亚人甚至全世界人心中的偶像之作。

3.3延伸至生命周期的集合

如果生命周期的理念向历史建筑、街道和场地等集合要素延展,应包括以下内容:

(1)保护遗产地现存的使用功能和日常活动,无论是传统的还是地方性的,并尽可能留存原住民和原有产业。

(2)如果在其中增添了新的功能,整个保护的进程也应增加相应的内容,并使新增的功能与原有建筑和谐衔接。这项保护方案应选用更具逻辑、更为完整且有远见的布局战略。此时保护方案的制定,类似于商业中心的商业顾问,为特定的商品类型指定合适的售卖区域。唯一的区别在于,对商品顾问而言,他们试图从零开始拓新一种陈列模式。而历史街区或历史建筑模式则随着时间的推进而演化。遗产规划师只需微调并平衡现状的社会与经济的混合体即可,特别是对于那些充满文化活力的街区而言。

(3)在一个需要活化更新的地域,遗产管理者应试图将当地的传统文化形式,重新加以设计或利用,并与地方文脉和谐一致。

很多遗产开发者都倾向于将整个遗产区转化为金融中心,采用单一功能的设计策略,将遗产资源与资金回收联系起来。对于那些自身已有完善的社会、经济网络和传统产业的社区,这样盲目建起的商业区最终会因为缺乏人流和活动而销声匿迹,除非当地的商业网点开始营业。在这样人工塑造的遗产社区,生命的循环早已消失殆尽。

但如果这个社区已具有可观的居民人口基础,情形会有所不同。其中有很多有效的更新策略,例如:(1)通过对历史建筑的更新利用,将公租房引入社区之中;(2)对当地“市场空间”加以创造(临时性街区市集,以合适的价格出售商品);(3)用城市和娱乐设施改善城内居民的生活质量。

3.4文化旅游

倘若不提及因旅游而进行的遗产保育,则无法全面阐述与遗产保育和社区更新相关的内容。很多业主和企业青睐的遗产再利用方式,即与旅游活动相关的遗产更新利用,特别是当这些遗产建筑坐落于历史商业街区中心或邻近主要的遗产古迹或创意艺术中心时。

文化旅游品牌确保了跨文化和异域风情旅游的独特卖点。当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界线被跨国旅游在无形中消解时,旅游业的发展与文化联系越来越紧密。人们对于新颖独特的文化产品需求,也在呈指数增长的趋势。然而,当人们对成功的模式竞相模仿时,旅游文化产品将出现“同质化”现象。

创新旅游产品打造,且使其具备自我维持力,并在市场竞争里保持竞争力是当下面临的最大挑战。而张弼士故居的保育和适应性再利用,则为当下如何利用保护理念来面对挑战,提供了成功而鲜活的先例。其实践过程也使人们认识到,旧建筑功能改造的需求之变与保育理念的变化是相辅相成的。

图7 科林斯柱

图8 科林斯柱上的木刻

图9 侧院及水池

图10 萨福克别墅

历史的时空,真实的遗产价值,神话与故事,连同一种独一无二的管理方法,共同创造出一种自我营销式的文化旅游目的地。有效的遗产保育措施,及其蕴含的场所精神,确保了张弼士故居得到恰当且意义深远的适应性再利用。场所的身心皆可通过适应性更新利用中的自我维持原则达到一致,而这种利用是最贴近其最初功用的。

4 结论

近年来,笔者完成了多项适应性更新利用的遗产保育项目,譬如位于槟城的萨福克别墅(Suffolk House,图10)。但无论最终的方案如何,其所反映出的保育思想都是一致的,即推广“保护再生和传承更新”的设计理念。但遗产建筑的利用并不能确保商业上的成功,优美的周边环境仅仅是历史建筑的背景和催化剂。最终,糟糕的运营理念无论在哪里都会是失败之作。

在对这种变化的管理和计划中,应当着力建立起一个合理的机制应对掌控变化率。建筑的周边环境往往是相对恒定的,正如一个完整的“历史地块”,随着时间的流逝,遗产建筑的周边环境始终由改变中的各个街区地块组成,其变化情形与当地传统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速率都密切相关。而遗产社区的变化速度,总是比现代城市建设区域的改变速度更缓慢一些。

社区保育从全盘着眼,确保了历史遗产保护目标的实现。整个过程不能因现代的快速发展模式而操之过急。相反,若要对其进行适应性再利用,应有一个阶段性分期的规划权准予过程,避免一蹴而就的整体性变革。同时,也应当为遗产保育规划政策的修订和落实留出足够的时间,以验证其改造理念与增益目标是否切实可行,也使当地产业能从过往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最后,作为遗产建筑保育,并不会存在一个自然而然的、神奇的成功范式,应利用建筑介入手段,始终从旁协助并具有可逆性。

注释

① 引自1994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关于原真性的奈良文件》第四条。

② 引自1994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关于原真性的奈良文件》第二条。

③ 引自1994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关于原真性的奈良文件》第九条。

④ 引自1994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关于原真性的奈良文件》第十三条。

⑤ 引自1994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关于原真性的奈良文件》第七条。

⑥ 摘自《亚洲遗产保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的文化遗产保护奖(2000-2004)中的借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泰国曼谷,2007年。

⑦ 摘自《传递场所精神》,收录于《亚洲遗产保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的文化遗产保护奖(2000-2004)中的借鉴》第11页,卢光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泰国曼谷。

⑧ 引自《蓝屋——晚清官吏显赫重生之传奇》,Loh-Lim L.L,L’Plan Sdn. 有限公司,2002年。

⑨ 引自同上书目,P13.

⑩ 引自《东方时尚酒店》,Herbert Ypma赫德森出版公司2005, P196.

LAURENCE K.Y. LOH,香港大学副教授

2015-12-28

COMMUNITY, CONSERVATION AND ADAPTIVE REUSE

From the conservation viewpoint, "community conservation" refer to a dynamic process based on principles governing authenticity, integrity and continuity through the stakeholders of the heritage, which is a way of promoting authenticity, recognizing cultural rights, building consensus through consultation, and negotiation and arriving at cultural sustainability at las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put forwards to the idea of "new use, old fit" to dealing with architectural interventions. The New Use Old Fit approach was illustrated by a best practice examplar-- the Cheong Fatt Tze Mansion in Penang, Malaysia, keeping with the conservation principle that the most sustainable use is to keep closest to the use for which it was originally intended.

Community Conservation, Cultural Sustainability, Authenticity, "New Use, Old Fit", Adaptive Reuse

猜你喜欢

遗产建筑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遗产怎么分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谁远谁近?
千万遗产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遗产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