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川西林盘社会变迁中的乡土记忆与启示

2016-09-14

四川建筑 2016年4期
关键词:林盘川西乡土

徐 萌

(西南交通大学, 四川成都 610000)



川西林盘社会变迁中的乡土记忆与启示

徐萌

(西南交通大学, 四川成都 610000)

林盘是川西农民的聚居形式,也是川西农人形成共同意识,形成共同体的社区单元。传统的林盘社会关系简单,邻里和谐,公共生活兴盛,公共空间富有活力。城镇化促进了林盘生产生活方式优化,但也伴随着林盘空废、公共环境恶化、公共生活凋敝等问题,使林盘社会的凝聚力逐渐瓦解,抑制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文章从乡土记忆的角度探寻传统林盘社会活力的内在原因,并浅析其对现代林盘建设的启示。

林盘;现代化变迁;乡土记忆

1 基于川西农民乡土记忆的传统林盘社会调查

“乡土”为故乡之意,在现代语境中特指基层农村。因此“乡土记忆”是一种依托于乡村实体空间而存在的乡民共同拥有的记忆。莫里斯·哈布瓦赫认为集体记忆既是一种物质客体、物质现实,如塑像、纪念碑又是一种象征符号,或某种具有精神含义的东西、某种附着于并被强加在这种物质现实之上的为群体共享的东西[1]。因此乡土记忆不仅是乡村发展过程中沿承下来的物件、空间、文化,还是乡民们对故土的认同感、家园感以及归属感。记忆的主体是人,客体是人的思想与行为,实体物质和物质限定的场所和空间则是记忆的载体。

1.1川西农民的社会特性

在传统社会中,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是两种主要的社会联系,并常常相互渗透交织。

(1)血缘关系。川西林盘村落以姓氏为命名,可以看出林盘最初是以家族来组织的社会结构。但由于林盘的规模不大,一般不超过二三十户,难以形成较为严明的宗族法制。因此林盘内的宗祠建筑并不多见,尤其是在经历了“破四旧”后,大部分的宗祠和庙宇基本被拆除,林盘内的血缘关系也就更为淡薄了。

(2)地缘关系。林盘内的地缘关系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清朝初期至新中国成立前,大部分的土地握在地主手里,农民经常更换耕地,以川西为边界的地缘关系难以形成,所以这个时期的地缘关系是以移民原籍为地理亲缘联结而成的。现今很多古镇里的广东会馆、江西会馆等印证了这一关系。第二个阶段是在新中国土地改革后形成的,农民分田地兴农业,以社队为组织搞生产,形成了“小乡、虚村、实组”的共同体关系,地缘关系也以“乡”为边界。

1.2林盘中的社会活动

杨·盖尔的《交往与空间》中将公共空间中的户外活动分为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社会性活动,社会性活动如问候、闲聊在大多情况下是由必要性活动与自发性发展而来的,是一种“连锁性”活动[2],因此笔者对林盘的必要性活动和自发性活动进行了详细的调研。笔者随机抽取了10个年龄为70岁以上的老农,根据他们的记忆描述,林盘社会活动特征统计如表1所示。

1.3林盘乡土记忆的载体

记忆的载体是物质空间,所以林盘的乡土记忆由林盘内外的公共空间所承载。本文根据空间的形态将林盘的公共空间氛围“点”、“线”、“面”三类分别阐述这些空间的社会特性。 “线”性空间将“点”状空间联系起来,“面”状空间将林盘包裹起来,使林盘的公共空间形成一个环境良好、整体性强的公共空间体系。这些空间的性质如表2所示。

2 传统林盘社会活动与公共空间的关联性分析

社会活动促进了居民的交往,公共空间为交往提供场所,研究社会交往有利于理解社会活动与公共空间的关系。

2.1行为特征促进空间发展

(1)高频率。林盘居民互相熟识和了解,见面的机会也非常的多,交往活动随时都在发生,可以是在去干活的路上,也可以是某个屋檐下,甚至于一边干活还能一边交谈。

(2)随意性大。林盘的大多数活动与农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没有特定的条约规范,人们在活动中产生的交往没有特定规律,不存在“为交往而交往”这种刻意的行为,自然地表达感情,使得活动氛围愉快且放松。

(3)高度开放。传统林盘规模小,人口少,人口的构成简单且更安全,邻里之间的了解程度深,因此邻里之间更乐于共同活动、分享空间。使人们在高度开放的社会中互通有无。在彼此的家中可以随意地进出。在这里生活的小孩他们可以在整个村落里面到处自由地玩耍,而在城市里的小朋友在户外的一举一动都必须在家长的监视之下。

(4)持续时间长。林盘中的人们无论农忙农闲,他们都会有特定的交往活动,使他们长时间地集聚在一起。长时间的交流和互动能够增进居民间的了解,增进居民间的信任感和认同感。

表1 林盘社会活动特征

表2 林盘乡土记忆空间载体特性

2.2良好的空间环境促进交往

(1)尺度宜人。林盘中的公共空间多为“点”和“线”,而且这些空间的产生是基于活动需求而产生的,如林盘间的街巷空间是随着宅院建设而发展,是村民凭借方便、经常行走而形成。街巷空间的尺度由已有宅院和新建房屋主人的心理舒适度和交通便捷度所决定的。这些街巷联系一个个独立的宅院,在尽端形成能够驻足交流的扩展空间,由此可见林盘内的空间以人为本,尺度宜人。

(2)功能复合。林盘内的开敞晒坝、乡间小道、田埂步道以及一些半开敞的农家院子大多没有明显的空间界限,功能复合多变,能够满足不同活动的需求。比如宅院与街巷交界处形成的较开敞的空间,农民平日里当做晒场,或临时堆砌一些闲杂物品,同时孩子们能在这些空间里玩耍。如果哪家要办红白喜事,还可以在这些坝子里摆桌办宴。这些坝子是农民们自建宅院过程中形成的,而在形态上又是丰富多变的,形态各异,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

(3)生态环境良好。川西林盘以农田为基底,通过生产与生活互动、绿化与建筑融合,使整个川西平原环境优美,人地关系氛围融洽闲适,具有相当的内聚力和亲和力。农民在其中所产生的一切活动都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舒适性。

(4)利用率高。林盘的公共空间因人而设,随需而建,功能与空间浑然天成,如一些洗衣台这样的滨水空间节点,最初可能只是一个亲水性较强的台阶,随着人们到此处洗衣人数和频率的增加,便有人找来一些石板砌出专门洗衣洗菜的一些设施。

综上,川西人不认死理、乐于合作、善于变通,不讲原则的性格[3]使得社会交往在林盘社会内部铺洒开来,使传统林盘居民间的往来非常活跃。交往中自发形成以人为本的公共空间,适宜的公共空间反过来又促进了居民交往活动的亲切感和舒适感。两者之间是一个良性促进的关系。

3 传统林盘的现代启示

林盘的现代化发展将林盘居民推入城乡统筹发展的市场网络中。首先农民的社会关系网络与城市中的关系网络交织在一起,农民的观念和意识正被现代的思维瓦解和重组。其次现代科技的发展给予了农民更多的选择机会,使他们的社会生活多元化,并将林盘的发展与建设纳入市场需求中,如现在大兴特性的农家乐旅游。最后,新的观念和物质条件改变了林盘居民曾经的需求。林盘中的人际关系网络向城市转移直接导致了林盘愈演愈烈的空心化,林盘内部的人际关系联系却越来越松散,淡薄的人情和虚设的邻里和落寞的的公共生活催化了林盘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林盘公共事务的衰退,最终导致现代林盘社会凝聚力急剧下降,林盘的发展举步维艰。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会受所处空间环境的影响而改变,林盘公共空间的优化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社会生活的兴盛。因此探讨林盘的发展问题要从社会层面和空间层面入手,双管齐下。

3.1社会层面——修补内部关系网,培养林盘认同感

现代林盘中的人们缺乏互动,人际关系淡薄,缺乏共同意识,对林盘的价值缺乏理解使得林盘的社会凋敝,失去活力。从社会重塑的角度出发,首先,要激活林盘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让他们扎根林盘,做到林盘传统空间的现代化利用。其次,政府除了要发挥宏观控制、政策调节、资金扶植、制度规范、市场监管的作用以外,还要在工作中体现农民主体地位,促进农民参与到农村公共事务中去。注重乡村精英的引领作用。返乡精英通过自身的倡导以及利用外界资源的灌输可以将乡村成员的意识逐渐唤醒。只有在深入了解和沟通的前提下,才能培养民众对乡村社区的认同感,最终完成社区认同重构的宏大工程[4]。

3.2空间层面——优化空间环境

良好的环境和宜人的风貌能够让林盘内部居民产生自豪感和保护欲。首先林盘空间的营造要注重整体性,坚持自然生态的原则,体现本土特色。其次,空间功能要促进林盘居民的社会交往。如建立活动中心,配上图书馆、电脑室、报刊栏、卡拉OK、健身队、爱好小组等,并可不定期举办相关读书活动,举办各种形式的比赛。第三,以人为本,以农民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文化习俗审视公共空间营造手法,确定营造主体,让村民的公共生活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最后,目前林盘之中的老人和孩子是公共空间最主要的使用群体,林盘空间营造要体现人文关怀,关注老年人和儿童的特殊需求。

[1]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王习明. 川西平原的村社治理[M].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9.

[4]耿雪川,刘小虎,陈晨. 返乡精英:乡村营造的中坚力量——以陈统奎的“理想国”为例[J]. 新建筑,2015(1):42-45.

徐萌(1992~),女,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市设计、城乡规划。

TU982.29

A

[定稿日期]2016-03-09

猜你喜欢

林盘川西乡土
美丽的川西小环线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岁月尽川西
乡土中国
论林盘
川西林盘景观特征研究
基于城镇化背景下的成都市郫筒镇林盘绿道网络体系构建
川西,那一抹如梦的秋色
读《乡土中国》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