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在声乐演唱中气息的 “控制”

2016-09-13吴琼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17期
关键词:配合协调控制

吴琼

【摘 要】声乐是以人体歌唱为“乐器”的,用科学发出优美的歌声的音乐艺术。人体“乐器”的制造过程即是生理“控制”与心理“控制”相结合的统一过程。

【关键词】控制 协调 配合 调节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7-0251-02

声乐“控制”在声乐演唱及其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

(一)、声乐艺术中身体的“控制”。

当人体作为歌唱的“乐器”时,身体姿势的“控制”就不仅仅是歌唱者的演唱形体和歌唱形象的审美问题了,更重要的是它直接关系着歌唱发声时呼吸的状态、气息的控制、喉头的位置及各共鸣腔体以及各器官的协调配合;决定歌唱时身体的着力点,同时,它的“控制”也标志着歌唱心理与精神状态。总之,它的“控制”直接关系着歌唱训练正常进行和歌唱艺术的表现。

正确、良好的歌唱姿势的控制是人体各器官正常工作与协调配合,并充分发挥作用的有利保证和基础。如果歌唱的姿势不正确,则会影响甚至破坏歌唱各器官的正常工作协调配合。下面讲个我个人在声乐学习过程中遇到的这类问题:在声乐的初学阶段,我在歌唱的时候经常感到气息不够用,可是觉得自己的腹腔和腰也都在用劲,还累够戗。气息不够用,但旋律还没停止,一个乐句还没唱完,就还得做挣扎,脚也站不稳身体来回晃。这就是身体没有控制,没有形成可以产生共鸣的腔体,间接导致身体重心不稳、气息浅、呼吸失去支点。这些问题,在歌唱初学者中普遍存在。

(二)、声乐艺术中气息与共鸣腔体的“控制”

在物理学中: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再详细一点说就是由动力作用于振动体使物体振动,这样才产生了声音。接下来,要使声音好听就得有声音振动的腔体——共鸣腔。有了共鸣腔,声音有了泛音,扩大了音响效果,声音自然就优美动听了。在歌唱过程中,身体的所有腔体都是开发的,哪里也不能捏,这样拉开后的腔体是一个很大的振动体。这样可以起到扩大音量、美化声音的作用,并且这样的声音是具有穿透力的。

1、气息的“控制”

在声乐艺术中,“气息是歌唱的源泉”,气息就是动力。要以气带声、以气托声、气要走在声音的前面,用气把声音摔出来。说了这么多,气息到底来源于哪里?歌唱中的气息到底又该吸到哪里?歌唱中的气息来源于肺,肺部是气体的加工厂。歌唱讲究的是深呼吸,这里的“深“指的是吸到小腹,有点像中国的气功中说的那样“气运丹田”。

2、横膈膜的“控制”

在歌唱的呼吸过程中,吸气后,胸腔向上、向四周扩张。这是歌唱时人体在吸气过程中的状态。那在歌唱中要始终保持这个吸气状态,“吸”的感觉,就是说要始终保持这个共鸣腔体的空间。那有人要问了:“要保持吸气状态又要呼气那怎么保持啊?气一旦吐出去不就塌了,瘪了吗?”没错,是这样的,但我们可以通过身体调整去控制它。依靠什么?人体的胃上面有个横膜,像个倒扣着的碗,我们叫它横膈膜,人在歌唱的时候气息的支点就是摆在这个位置的。歌唱吸气时有一个外力,呼气时有一个向里的力,那么无论是吸气还是呼气都要保持“吸”的感觉,这样在呼气的时候就又多了一个吸气时的外力,一个向外一个向里,这两个力形成一种对抗的平衡力——呼吸的“支点”。就是这个支点支撑着整个身体的腔体空间。

(三) 声乐艺术中音色的“控制”

1、 生理因素:

每个人的嗓音的天生条件不同,由于每个人的生理构造不同,声带的长短厚薄及松弛是决定音质本色的关键。因此,在练声中就必须根据自己的音质与声部特点逐渐增强声带的应变能力。如花腔女高音那清脆、灵活、富有张力的音质;喜剧女高音那种华丽、厚实、有力的音质等等。包括这些音色的特殊表现技巧,没有长期持久地发声训练是很难成型的。

还要记住一点,在声乐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尊重自身的生理的自然基础。一些学生往往违背了自身的条件结构:本来一个很漂亮的女高音,因为喜欢女中音的音色,就人为地把音色压得厚厚的或窝在里面唱,造成一种自认为满意的假象;而一些女中音因为盲目追求女高音的清澈、明亮的音质,不注意声部的特点和音域的高低,练声练得声嘶力竭。最后失去嗓子本质的音色,造成声带小结等疾病,更有甚者失去歌唱能力最后被迫放弃钟爱的歌唱事业,抱憾终生。因此,练声和歌唱时必须遵循自身音质条件,进行科学的训练合理的控制是尤为重要的。

2、歌词发声的控制技术因素:

音色与共鸣条件的变化有关。如果没有共鸣的作用,根本就谈不上音色的表现。这就要看你是如何把握自身歌唱时控制技巧的。包括气息与音色的关系地控制和自身机体与音色关系地控制。

首先,我们看看前者的关系:声乐中声音一定要稳,那它靠的是什么?是气息的稳。只有气息稳了,声音才可能稳,不晃。讲一个我在声乐学习中的例子。在一节课开始的发音练习中,我要唱的是“Lu”,一个起音没唱完老师马上就叫我停了下来。我感觉下面还用了很大的气力,可还觉得下面的气息很憋,没用上劲。于是又重唱,这回我唱第一个起音就比较冲,尽力用气息把声音冲了出去。老师又叫停,接着老师说“这样唱也不对,太开了,声音散了。给的太宽了像气球上漏了一个大窟窿,气有许多也都白白的漏掉了;但太窄了,就像你第一次唱的,声音一小条发闷了,成了‘锁喉了。相当于喉咙这个窟窿缩小了,于是气就只能出来一小条,其余的气都憋在胸腔里了,自己又觉得很较劲、气又不够用,声音发干瘪,不饱满、圆润。所以说,气息不能给宽了,也不能给窄了,要正好。声音裹在气里,气是推着声音走的。”这里我的老师讲的意思就是气息的控制要“适中”不能给多,也不能给少。那么这个“适中”要靠哪里来控制?靠“腰腹(横膈膜),这里要是没有劲,没有控制力。那么声乐就是练上十年、八年也没有用。身体放松了,腰腹用上劲了,气息也就自然搭上了,声音自然也就有了。”

总之,在声乐学习与教学中,不能只单纯地考虑生理或心理方面的“控制”,而是要妥善处理好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歌唱时,正确、良好的歌唱姿势,共鸣腔体的合理顺畅,气息的适当控制,音色的自然纯净,正确的心理素质等等诸方面的因素,都显得十分重要。这些方面相互作用,缺一不可。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歌唱者,就要加强这些方面的知识理解和系统训练。要想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就必须脚踏实地地实践探索,滴水穿石般的积累,夸父逐日般的不懈追求。因为,歌唱艺术是一门永无止境的哲学。

参考文献:

[1]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7月、第一版

猜你喜欢

配合协调控制
电力工程安装与土建施工配合的施工技术
民办高校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配合教学的探索和研究
探索高校党组织间关系开创党建工作创新之路
论刑事技术与刑事侦查的衔接与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