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关初中生记叙文写作的几点看法

2016-09-13黄志榕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17期
关键词:记叙文写作初中生

黄志榕

【摘 要】记叙文是初中学生平常学习以及中考时面临的一种最常见的作文体裁,因此,初中生学好记叙文写作显得尤为重要。在我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个人的体会是,记叙文是“作文”之本,是作文的基础,这就好比练习书法要从楷书学起一样,学会写好记叙文,对其它作文体裁的写作都大有裨益。那么,如何才能写好记叙文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着手。

【关键词】初中生 记叙文 写作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7-0183-01

1.叙事要完整清晰

既然是记叙文,那么,叙事一定是文章的主体,既然叙事是主体,那么把整个事件叙述清楚就成为关键。很多教师在谈到如何写好记叙文时,一定要提到记叙文所谓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我倒觉得这颇有些“八股”的意味。因为但凡记叙文,在叙述一件事情的时候,要想把事情叙述清楚,这些要素都不可避免地要涉及的,所以没有必要一定要学生死记住这些要素,然后去一一落笔。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叙事清晰呢?

首先,要保持叙事的连贯性。这其中包括:一是人物不能混乱,当涉及人物较多时,一定要理清人物关系,人物的年龄、辈份、性别、职业、高矮、胖瘦等等,这些都需要叙述清楚,前后统一,保持连贯。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用第三人称写作时,不能“他、她”不分,混淆使用,搞得读者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二是时间要统一,不要搞“穿越”,明明开始交待事情发生在夏季,却在景物描写里写“雪花飞舞”。更不能一会“一月”,一会“十月”,如果涉及到时间的推移,一定要用文字做说明和铺垫;三是事情的产生、发展、结果一定要有必然的联系,符合正常人的逻辑思维和事物的发展规律。

其次,要慎用叙事方式。记叙文的叙事方式不外乎顺叙、倒叙、插叙、平叙、补叙这样几种方式。个别学生为了让文章充满悬念,故事的叙述“跌宕起伏”,有意把几种叙事方式一股脑地全部用于文章中,结果破坏了文章的整体叙事。在叙事方式的使用上,我个人的体会是这样:一是尽量多用顺叙、倒叙,少用插叙、平叙、补叙。叙事方式只是为叙事服务的,无论是为了增加文章的可看性,还是为了增加故事的曲折性,都不能忘了把故事叙述“清楚”这样一个主题,如果一味的追求故事的起伏,反而因为注重对叙事方式的使用,把故事讲述得混乱不堪,就无疑是本末倒置,舍本求末了;二是一篇文章最好不要用超过两种以上的叙事方式。记叙文毕竟不是长篇小说,可以有大量的篇幅来支撑你用多种叙事方式来美化文章。如果你用的叙事方式过多,就会削弱你用足够的笔墨去对人物进行刻画、对主题进行提炼,就会得不偿失,顾此失彼。

人物要个性鲜明。

现在的中学生在写记叙文时常常会陷入一个误区,以为文章中的事件一定要足够煽情、典型、刺激,才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当然,追求事件感人、有代表性、情节曲折,这没什么不好,但切记任何事件的开始、发展、高潮、结束,都是围绕着人物来展开的,因此,如果写作过程中不在人物的刻画、描写上下功夫,把人物塑造的毫无个性可言,那么,即便你的故事写的再好,也会显得苍白无力,不会真正地感染人。因此,把人物描画的有血有肉,个性鲜明是写好记叙文的重中之重。

关于人物的描写,很多作者都有诸多相关的论述,我之所以强调人物要有“个性”,是因为我觉得,一个人物,只有具备了独立的个性,才能鲜活,才能被读者所牢记。把人物的个性塑造好了,这个人物就立体了,就成功了。

人物描写要有个性,必须要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思想上有个性。一个人物的一言一行,都是受其思想支配的,所以,如果你描写的人物思想上不具备鲜明的个性,那么,他的言行就难免过于大众化,很容易就被忘记,反之,才能让人过目不忘。以鲁迅先生的《祝福》为例,他在小说中对祥林嫂思想性格的刻画就抓住了她鲜明的个性,充分把握了祥林嫂作为旧中国典型农村妇女的代表,抓住了她性格当中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思想特征,进行了深入细致地剖析、描写,同时,配合对她的语言、行动细节上入木三分的刻画,使这个人物立刻丰满、立体起来,这样的一个人物,却在欢天喜地的“祝福”中悲惨地死去,形成强烈的反差,让读者读过一次,就永远地记住了这个人物,并存留在记忆深处。

二是语言上有个性。我们仍以鲁迅的《祝福》为例,祥林嫂逢人便讲:“我真傻,真的”,“我单知道雪天是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以至于后来她不厌其烦地和人讲她的故事,她刚一开口讲:“我真傻,真的”,别人就接着她的话说:“你单知道雪天是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通过这些语言的重复描写,表达了祥林嫂内心深处无限的痛苦,也表达了人们由起初的感动、同情到后来的无趣、漠然甚至鄙薄的变化。这些便是鲁迅极力刻画的人物的语言特征,这些语言极其符合祥林嫂的身份和性格特点,通过这些语言特征的描写,让读者更加深了对这个在封建礼教迫害下的人物的同情和怜悯。

三是行动上有个性。如果说对待一件事情,人物的思想是起因,语言是外在的表现形式,那么行动就是执行的必然结果。一个人物,无论想什么,说什么,最后都要体现在做什么上。因此,行动上的个性体现就更加是对人物刻画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把一个人物的行为刻画成功了,这个人物的形象就会在思想、语言做铺垫的前提下达到一种真正意义的完整。《围城》是我特别喜爱的作品,其中,钱仲书对赵辛楣的行为刻画印象极为深刻。在写赵辛楣在苏小姐家与方鸿渐见面时,有这样一段描写:赵辛楣躺在沙发里,含着烟斗,仰面问天花板上挂的电灯道:“方先生在什么地方做事呀?”虽寥寥数语,却把一个傲慢自负、充满着无限优越感、将贵族范摆得极其夸大的人物描绘得淋漓尽致。类似这样对人物观察细微、描画入骨的行为描写是十分值得中学生们借鉴的。

2.结尾要提炼升华

单独把结尾的提炼升华拿出来,做为写好记叙文的一个要素来论述,或许有些人会不以为然,但我觉得写好文章的结尾的确有“画龙点睛”、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如果记叙文只是注重记叙一件事情,而最终没有作者自己内心的理解、抒情、评论或者感悟,那么,这篇文章就缺失了灵魂。

好的文章结尾随处可见,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是以抒情的形式结尾。朱自清的《背影》——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二是以议论形式结尾。鲁迅先生的《故乡》的结尾—— 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三是以描写形式结尾。《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结尾—— 他的心欢腾起来。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铁环已经被砸碎,他拿起新的武器,重新回到战斗的序列,开始了新的生活。

当然,作者从不同的角度看,文章结尾还会有很多种,但我想无论是哪种结尾,它的妙处都只有一个,那就是要为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通过提炼升华,来烘托文章的主题,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思想共鸣。如果一篇文章的结尾能够达到这样的高度,那么,你的文章离成功就越来越近了。

猜你喜欢

记叙文写作初中生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记叙文阅读专练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如何写好记叙文
让记叙文赢在构思
记叙文写作重在“有我”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如何让小学生写作返璞归真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写作教学策略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