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古诗词教学策略初探

2016-09-13程鹏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17期
关键词:古诗意境古诗词

程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7-0172-02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我国民族的精神支柱。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学习古诗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丰富其想象力,陶冶其精神情操。

但是古今语言的差异,生活环境的变迁所形成的诗人与学生感情间的距离,以及古诗抽象概括、精练含蓄的特点,均会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这就使得现在的古诗教学往往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状态,学生兴致不高,学习较被动,效率低下。学生缺乏相应的审美和想象力,难以感受古诗文的魅力。再加上有些语文教师教学方法呆板单一,诗词教学课堂沉闷,没有个性的阅读必然导致兴趣的丧失和能力的下降,造成可怕的恶性循环。

就笔者长期的教学实践和观察,目前在初中阶段,古典诗词教学存在两种不良倾向。

一种倾向是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作简单化的处理。多年来,因为我们在中考中对课内古诗词的考察只涉及到默写,因此,受到中考这一指挥棒的影响,很多教师忽视了对古典诗词教学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通常的教学情形是: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朗诵几遍,翻译一下诗词大意,说说主题,然后检查背诵默写。有时一节课能教学两三首诗。这样,教师省时省力,容易施教。学生呢,只知大概意思,未能真正理解诗词的内在意蕴和情感,未能进一步品味词句的精妙之处和手法特点。另一种倾向是教师死搬教学用书和鉴赏辞典上专家们系统的分析和鉴赏,没有自己个性化的解读,没有自己的阅读感受,不能用深入浅出、平易自然的语言再现诗境,也不能用最恰切的方式引领学生走进诗境,去设身处地体会诗人的内心感受,不能真切地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去感受诗词意境。只是给每一行诗句和整首诗贴上了一个个干巴巴的标签,让学生记下来,背下来,学生还是不理解,不明白。

如何改变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这些不良倾向,使古诗词教学充满趣味和激情,让学生学有更多收获并逐步掌握古诗词学习的方法,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积累,我总结出一些可行的教学策略。仅供同仁们参考。

一、注意诗词之间的联系和比较。

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许多诗歌之间有很强的相似性。有的是体裁相似,有的是内容相似,有的是写法相近,有的是同一诗人的作品。如果我们能很好的将这些诗词联系起来进行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古诗词教学就会变很轻松活泼起来。

1、对在同册教材中相似的诗词,我们可以打破教材顺序,重新组合教材。

很多教师在教学古诗词的时候,通常按诗词编排的顺序进行教学,这样往往给学生一种按部就班的、了无生气的感觉,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热情。在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进行巧妙构思,作出精心的整合。可以将同一个诗人的两三首诗整合在一起教学,也可以将同一种题材或主题的诗整合在一节课教学,还可以按同一种诗体形式进行整合。

例如我在教学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时,就将曹操的《观沧海》和后边课外古诗词背诵中的曹操的《龟虽寿》两首诗整合在一起进行教学,拟定一个教学主题是《浪花淘尽英雄——从<观沧海>和<龟虽寿>两首诗认识一位古代英雄》。这样别出心裁的整合,让学生耳目一新,往往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2、对于在不同册出现的相似诗词,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学习,用已有的经验和方法学习新的古诗词。

如我在教学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时,先让学生回顾本诗的作者岑参的另一首类似的诗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因为后者在八年级时已学过,让学生借助过去的学习方法,来分析品赏前首诗,学生觉得轻松愉快。在通过比较两首诗在体裁、内容、情感和手法上的共同点后,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同时也对岑参这位诗人有了更深的了解。而在教学《登楼》一诗时,我让学生先回顾在八年级学过的杜甫的另一首相似的诗歌《春望》,进一步感受杜甫爱国忧民的情怀。然后再让学生回顾在小学阶段学过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在比较体会杜甫的一忧一乐的情感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杜甫爱国情怀的认识。

二、注重诗词教学中的诵读和积累。

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之一,对于诵读的重要性,朱熹在《训学斋规》中说的很明白:“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说明书要多读才能通晓其义。《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裎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古诗时,必须更多的借助诵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学习写法,培养阅读能力及习惯。

初读古诗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自己对照注释或查工具书,做到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自读后,可指明个别学生大声朗读,让学生相互评议,让他们纠正指导读错的字词,接着,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得到熏陶,再以绘声绘色的领读,让学生耳、脑、口、眼协调活动。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读出感情,从中感受的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从而渐入古诗意境。然后随着教学的推进,变换多种朗读形式,如个别读、分男女读、小组读、全体读等。让学生在变换中领会读的乐趣,品味出诗歌的情感,品悟出诗的意境。

三、注重诗词意境的创设和引入。

古诗赏析,只有进入到诗的意境才能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情感,得到诗歌的精华。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就显得非常关键。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进入意境。

(1)借助多媒体手段,使学生进入意境。

例如,在教学《钱塘湖春行》时,通过多媒体展示春天的湖水、柳条、花朵等美丽图片,一下子就将学生带入到了生机勃勃的春光之中。顺利成章的,该诗的内容及各种意象就很容易的理解和体会到了,诗人的情感也就显而易见了。

(2) 用语言描绘情境,使学生进入意境。

例如,在教学《春望》时,为了体会诗人的多种情感,我在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后,用了一段话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同学们可以想象一下,困居长安城的杜甫,既无法逃脱叛军的控制,又无法知道外面朝庭,亲人的消息,心中是何等焦急啊。转眼过了春节,大地回春。诗人漫步长安城,城中的一幕幕尽入眼帘。对于这座城,杜甫是再熟悉不过了。就在两年前,这里的街头处处还是车水马龙、歌舞升平,可是眼前却处处是残垣断壁、荒草萋萋。眼见昔日繁华的都城变得如此破败不堪,诗人悲从中来,吟下这首《春望》。”在这时,伴随着一段忧伤凄凉的古典音乐,我与学生一道深情地朗读起这首诗,诗的意境顿然而出,诗中的情感,学生也就很快的能全面的把握了。

(3)紧扣语言赏析进入意境

要注意引导学生抓诗眼,把握诗中有感情色彩的,形象鲜明的,有深刻含义的词语,反复推敲,进入诗的意境。如在教学《天净沙 秋思》时,引导学生抓住“断肠”一词,分析诗人选取的景物的特点,分析诗人断肠的原因。诗歌的意境就很容易进入了。

(4)借助创作背景,品味关键诗句,进入诗歌意境。

如《观沧海》这首诗中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诗句。但就这四句诗,如果仅仅从字面上看,只是描写了大海雄浑壮阔、吞吐日月星辰的景象。怎么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深意呢?就有必要提醒学生注意诗的写作背景并展开想象来进行体验:“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有了背景的介绍,学生自然能体会到在这壮丽的自然景物吟咏之下的,是诗人开阔的心胸和远大的抱负。

对于诗歌创作背景的呈现,许多语文教师长期形成了一个惯例,就是在导入之后就开始介绍,认为这样,学生在理解诗歌时才不会出现偏差。我个人认为这是不可取的。诗歌背景的介绍,一定要恰到好处,在学生最需要深入意境,体会主题的时候,再呈现出来,才能发挥其关键作用。如果每一首诗歌教学都是一味的先介绍背景,不仅使课堂教学缺少悬念而生气全无,而且这种先入为主的基调,还会使学生丧失自己对古诗词独特的情感体验。

(5)换词对比,体会意境。

如在教学《望岳》一诗的第四句“阴阳割昏晓”时,我让学生当小诗人,把诗中的“割”字换掉,用另一个字代替。当学生换上“隔”、“断”、“阻”等字后,再比较哪个字用得好。让学生在换词比较中,体会到用上“割”字就把泰山高大雄伟,遮天蔽日的气势形象的表现出来了。

(6) 以图配诗,感受情境。

在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古诗词都配有相关的图画。“这种图文并茂的教材编排,符合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发挥课文插图的作用,更好的领悟诗词的意境。

当然,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用画画的形式来解释诗意,既能充分展示学生的绘画,理解能力,又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在教学《次北固山下》时,我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后,让学生们发挥想象画出“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意境……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课堂气氛轻松愉快。

注重意境的创设和引入,能较快的把学生带入“最近发展区”,使其既可感受文本本身的艺术美,又可由此感受到文本所表现的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这样做,既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又有利于活跃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四、注重学习方法的总结和积累。

目前中小学生古诗学习效率不高,除了学生缺少兴趣之外,还在于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和鉴赏方法的不足。人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想让学生更好的把握古诗词的内涵,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效率和效果,教师还要注重引导学生总结、积累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当然,如果我们只是简单的向学生讲授、灌输古诗的学习方法,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会让学生更加丧失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应此,我们应该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过程,达到学习目标,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再反思总结古诗词学习的方法和规律。只有这样通过不断的总结和积累,学生才会逐步把握住古诗词学习的规律,其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才会不断提高。

古典诗词的天地精彩纷呈,绚丽多姿。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提高自己的古典诗词欣赏水平,还要针对初中学生的学情,对古典诗词作精彩的、别具一格的教学设计。根据每一首诗词的特点,灵活运用几种诗词教学策略,把古典诗词教得更富美感、更有趣味性,让学生有更多的积累、有更实在的收获、有更好的诗词赏读能力。诚能做到这些,则是学生之大幸,也是古典诗词教学之大幸。

猜你喜欢

古诗意境古诗词
踏青古诗词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