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小学数学课堂创设情境的方法

2016-09-13徐仁杰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17期
关键词:创设情境数学

徐仁杰

【摘 要】情境教学的实质,是根据儿童的学习心理和学科特点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以利于激发兴趣,提高学习质量。

【关键词】数学 课堂 创设 情境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7-0147-02

我通过结合多年来教学经验,提出了自己的主要观点:创设问题情境应建立在合理的平台上。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要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践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能力。”一堂好的课,问题的提出能够让学生有的放矢,“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只有建立合理的平台,注意问题相对学生的可操作性,才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初步目标。 那么如何创设情境让数学教学渐入佳境呢?

一、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方法

1、用故事导入,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创设教学情境要具有启发意义,要产生愤悱的心理,使学生处于欲罢不能跃跃欲试的最佳学习状态之中。小学低年级到中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快乐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例如一年级的“统计”一课,教材安排是让学生统计各种花的数量,再是统计喜欢吃水果的人数。我们把这些教学环节编成一个故事:今天大象过生日,小动物们来祝贺,他们给大象送来的礼物是各种颜色的鲜花,大象招待小动物的是各种好吃的水果。通过统计花、吃水果的人数不仅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还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讨论,整节课自始至终学生兴趣浓厚。创设趣味情境就是一条非常适合低年级孩子的路子。这样的教学既能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又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2、用角色扮演,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在课堂上易于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利用儿童的这种心理,用游戏这种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可以调节他们的精神,唤起学习兴趣,使他们左右脑部处于兴奋的同步状态,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望,这样可取得最佳学习效果。例如在教一年级较大数组成时设计小白兔分萝卜,白兔妈妈拔了7个大萝卜,准备放在两个篮子里,想一想白兔妈妈怎样分。首先让每个小朋友做白兔妈妈,用已经准备好的7个萝卜形的纸片分。让学生到黑板前戴小白兔的头饰做白兔妈妈,把7个萝卜插在两个篮子里,看谁分的种类多。在学生刚学加减法时利用扑克牌为道具,从中抽取一张让学生用手中的牌利用加减得出规定的数字。这样使题目既具有培养儿童智力的作用,又富有儿童活动情趣,儿童的学习兴趣大增,智力得到发展。把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寓于愉快的活动中,这样,学生就不会感到“负担过重”,而又学得扎实和灵活。

3、模拟生活环境,创设情境教学活动。

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准每一节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入点”可让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学习统计时,让学生对你周围最感兴趣的一件事情进行调查,比如:学生喜欢喝什么牌的牛奶;好又多自选商场的商品销售量;班上同学最喜欢的兴趣小组。请你根据调查情况,制作统计表,从你制作的统计图中,你可以得出那些结论?请作出解释,说说你的理由。从这个过程中,学生参与调查的兴致很高。学生的观察力、比较的能力和独立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显著地提高。为了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的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这样,让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富有魅力,对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增强学生的积极性都十分的重要。由此可见,生活离不开数学,我们必须将数学教给所有的人,而情境教学能让所有的学生参与教学,并从实践中获取知识。这样联系学生生活实例进行教学就会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喜欢数学。

4、借用教学设备,创设欣赏性情境

通过录像或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欣赏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美,从而引发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分析思考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创设欣赏性的情境就更有必要了,课件展示翩翩起的蝴蝶、校园里的绿叶、香山的红叶、充满喜气的花朵等等,那学生初步感受对称美,在欣赏的同时就有学生喊着还有对称的,学生说了很多,我便问他们:“你们是怎样判断的呢?”这就很自然的引到对称的特征探讨中去。

二、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的问题

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根本目的是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情境应具有启发价值.

学生有效的学习应该是在能激起他的兴趣的情境中进行的,学生的学习是积极思维,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因此,创设问题情境时,要能引起学生认知“失衡”,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唤起学生获取新知识的强烈愿望。问题情境创设时,要求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已有的知识水平,掌握化学科的特点,和教材的内容。让问题和学生的已有知识相联系,建立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

2、情境应具有可接受性

情境的设计要考虑学生能不能接受,要设计好合适的“路径”和“台阶”,便于学生将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迁移到情境中来解决问题。由于知识和技能的迁移总是受到个人能力以及情境因素的影响。所以,教师提供的情境,一定要精心地选择和设计,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之能适合于学生,才能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才能使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的迁移,才可能使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经验和策略日趋丰富,在新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逐步提高。

3、情境应具生动、直观。

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用实验探索,用趣味实验等手段把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热情。这既体现了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也反映了学生掌握化学知识的规律,展示学生内在的思维过程。

总之,情境教学的实质,是根据儿童的学习心理和学科特点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以利于激发兴趣,提高学习质量。通过各种情境的教学,我发现学生不但对学习数学产生了乐趣,而且开始渐渐大胆的、勇敢的尝试、探索。情境教学设计策略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过程,需要我们教师在长期地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和总结,才能使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才能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的魅力,以此不断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全面、和谐地发展。

猜你喜欢

创设情境数学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