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2016-09-13许碧欣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17期
关键词:座位号小数探究

许碧欣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7-0146-02

自主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自主性精神,积极主动地、独立地发现及解决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法能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精神,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探究性学习不仅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更突出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为学生自主探究服务:创设情境、提供探究、组织探究、参与探究。这就明确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能力,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学习呢?下面就这个问题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谈几点实施方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自主探究欲望。

要想让学生主动探究数学知识,首先要使学生对所要探究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为此我积极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自主探究欲望。

小学生喜新好奇、勤思好问,对生动形象的事物特别感兴趣。但数学知识总让他们学起来感到枯燥无味,使得学生心理上产生一种抵触、被动的学习情绪。要想解决这一矛盾,教师应在课堂上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巧妙地设置成各种引人入胜的情景,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被动地接受化为自主地参与。于是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主探究欲望。比如在教学新人教版“因数和倍数”这单元中“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首先板书一个多位数234567,提问:“谁能不笔算就能判断出这个数能否被3整除?”学生个个跃跃欲试,最后却无从下手,回答不出。于是我告诉学生,我不用笔算就知道这个多位数“能被3整除”。接着我让学生随便写出几个多位数,告诉他们我不用笔算同样也能做出判断。出于强烈的好奇心,学生都抢着说出较大的数,力求难住教师。当我迅速做出判断后,让学生一一计算验证,结果都准确无误。这时学生就会感到新奇,都想知道老师是怎样判断出来的,此时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了,自然而然地投入到探究新知的活动中去。

2、创设生活情境,激发自主探究乐趣。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教学课程要生活化,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换句话说,数学课程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把数学经验生活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从而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乐于去探究。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质数和合数”这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报出自己的座位号,并说出座位号的因数,之后让学生观察自己和同学座位号的因数,说说这些座位号的因数的个数都有哪些特点?能根据因数的个数把同学们的座位号分类吗?由于选择的是学生身边比较熟悉的座位号,所以学生比较感兴趣,都乐于探究,课堂学习气氛热烈。

二、鼓励质疑问难,激发自主探究意识。

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难开始的,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发现问题,大胆怀疑,敢于质疑,是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自主学习的乐趣。为此,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鼓励他们多提问题,敢于探究,产生新见解。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当我介绍用圆规画圆的操作方法后,有一位学生突然提出疑问:“老师,如果不用圆规,有没有办法画出圆呢?”针对这个富有探究性问题,我让同学们进行讨论、探究,经过同学们的激烈讨论和动手实践后,他们终于发现用“绳子画圆”的操作方法。这样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勇于探究的意识,促进了学生敢提问、爱提问、乐探究的兴趣,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开展数学活动,发展自主探究能力。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面对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要使学生乐于学习,教师应努力优化教学过程,把课堂营造成学生的数学活动场景,把数学知识的学习设计成有效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交流合作、自主探究,发展创新。

1、引导合作与交流,发展自主探究思维。

古人云:学无友,则孤陋寡闻。由此可见,合作交流有最大限度地促进自己与他人的学习,学生通过相互讨论、启发、帮助,大胆设想,大胆探索,从中发现不同的思路和方法,既体现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探究能力。例如在教学六年级用百分数解决问题时,我出示一道习题:新星服装加工厂原计划25天加工10000件服装,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加工25%,实际几天完成任务?题目出示后,我不是简单的让学生解答,而是要求学生前后四人一组合作讨论,用不同的方法解这道题。大家相互合作,热烈讨论,对其他同学的思路进行分析、判断,从而使自己的理解更加丰富,全面。组员之间、组际之间相互补充、相互纠正,取长补短,不断完善和修改解题思路。最终得出如下解题思路与算式:

①大多数同学的解法:10000÷〔10000÷25×(1+25%)〕=20天

②把工作总量看做单位“1”,列出简便的算式:1÷〔1÷25×(1+25%)〕=20天。

③把“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装订25%”转化成“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装订 ”来思考,用比例方法列出的式子: : = 5 :4.

④由“工作效率比”的启发,联想到工作时间比,即“实际工作时间 :计划工作时间 = 4 :5。”列出比例式:X :25 = 4 :5;

⑤由“工作时间比”联想得出:实际工作时间是计划工作时间的 ,列出算式:25× =20天。当教师展示完学生的合作探究成果后,学生们不由自主地发出赞叹:“真不可思议!竟然把四步计算的应用题简化成一步计算的应用题。”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使学生明白合作交流学习的重要性,更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有问题可思考,有内容可交流,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经历一个自主探究的过程,以获取合作探究的学习效果。并在合作交流中发展了学生创新思维。

2、引导动手操作,发展自主探究能力。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运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思维从动作开始,小学生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的阶段,而且特别好动、好奇,根据他们的年龄、心理特点,在数学中运用动手操作的活动方法,既改变了以往老师讲学生听的枯燥无味的教学方法,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丰富了

学生的感性知识,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教学比较 和 这两个分数大小时,由于习惯性地认为3﹥2,所以多数学生认为 ﹥ ,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学具,将同样大小的两个圆平均分成3份和2份,各剪下其中一份,然后进行比较,学生很快就明白了 ﹥ ,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当分子都是1的分数,分母大的那个分数反而比较小。

这样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充分动手、动脑,在动中学习、动中思考、动中发现。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同时又发展了学生的探究思维。

四、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兴趣固然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然而兴趣只是学习的动力。要使这种动力持久,关键还是要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参与方法。因此,在引导学生参与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应适时点播引导。教师适时适当的点播,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帮助他们寻找思维的突破口,给那些因能力较差而一筹莫展、有些灰心的学生,指出一条明路,进而继续探索,并最终获得成功。同时教师的引导,还可以使知识向纵深发展。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对学生来讲比较抽象。因此,教学时,我先复习把“6”扩大到原来的10倍、100倍、1000倍……各得多少?学生懂得在“6”的 后面分别添上一个0、两个0…….得到60、600 、6000……在此基础上教师把“6”改成“0.6”,要学生把“0.6”分别扩大到原来的10倍、100倍、1000倍……,然后让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得出两种结论:一种受上面复习知识迁移的影响,认为可以在“0.6”的末尾分别添上一个0、两个0……;另一些同学则认为此法不行,若在末尾填0,则得到0.60、0.600…….,而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在小数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那么0.6=0.60=0.600,小数的大小并没有扩大,面对学生认知中的这种矛盾冲突。教师可以适时加以提问:“是什么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呢?”而后出示1.543、15.43、154.3,让学生观察三个小数中“1、5、4、3”,学生发现四个数的数字都是一样的,但小数点位置不同,数的大小也不同,悟出是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进而激起学生积极探究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这样学生在知识的探究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加强。

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实践操作,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发现数学规律;用大脑去思考、探索解决数学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之目的。

猜你喜欢

座位号小数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小数加减“四不忘”
我国古代的小数
小数的认识
小数的认识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高铁座位号背后的故事
高铁座位号背后的故事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