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确理解话语样式对解决“播音腔”的意义

2016-09-13隋欣益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17期

隋欣益

【摘 要】播音主持艺术学科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教学体系,三十年来,专业一直依托于老一辈播音员主持人的经验总结,以及以张颂老师为带头人的建立的系统的专业理论为依据。培养了一批新时代的播音主持专业人才。但是由于学科发展扩散速度迅猛各大高校都纷纷开设播音专业,但是并不能保证师资力量的先进性,一时间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甚至出现了大多数使用“固定腔调”进行播音创作的学生,导致社会大众对播音腔产生了错误的理解。本文将通过对受众对此现象的看法及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探索利用播音主持话语样式的正确教学解决此类问题的途径。

【关键词】播音腔 固定腔调 话语样式

【中图分类号】G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7-0079-02

一、当下受众反对“某某腔”的原因

关于人们反对“某某腔”的实质,个人认为就可以简单的定义为“不说人话”。许多人在日常生活中为了追求标新立异,脱离了正常人际沟通需要的语言状态或是说话腔调。比如上文提到的“播音腔”当作普通话的用法,就是这种情况最有力的佐证,这类人说话大多体现出声音发紧,带给受众很难受的交流感受,自然令人生厌。包括“港台腔”并不是否定港台地区的语言用法,而是有大部分人看过港台地区的节目之后,非要去学习人家的发声方式,结果学的千奇百怪,净生出些邯郸学步的产物,甚至被人感觉是东施效颦。而这种情况的过度出现,就会使矛盾激化,发生质变,导致受众对本应正规的腔调产生了厌恶之感。

至于人们对“正”的部分不理解,我感觉其中也有固定腔调作祟的部分。大多数的“正”普遍用于宣读式新闻,而这类新闻大多涉及党政方针政策等等,是要非“正”不可。但是如果所有的新闻都用这样的形式来播读则会给大家带来不舒服之感。现如今受众关注的新闻大多是民生新闻,这类新闻使用讲述式则更为亲民,更加的“生活化”。其实归根到底还是适不适合的问题,保证基本功扎实,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有效的创作,注重团队合作。并在此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培养自己的语言交际能力,融入生活,让宣读式不高高在上,没有“官腔”,让讲解式能平易近人,没有“播音腔”,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受众信息量接收的最大化,得到最好的传播。

二、话语样式的分类与实践意义

电视播音的话语样式是播音主体(播音员和主持人)依据文体和语境,对声音形式变化处理、长期运用而逐渐形成的语言样式。电视播音的话语样式在语言传播实践中客观存在,并且贯穿电视播音创作实践和大众传播过程的始终;它是一种语言表达范畴内的言语行为,区别于有声语言表达技巧,具有依附稿件文本、创作的可感性、发展的时代性和传播的审美性等显著特点。电视播音的话语样式作为有声语言表达的外在声音形式,具有无可替代的功能和价值。不仅影响播音创作实践,满足受众多样需求;同时彰显了话语样式在语言传播过程中的传播价值、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电视播音的话语样式并不是孤立地存在在语言传播体系中,它受播音文体和传播语境两大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形成宣读式、朗诵式、谈话式、讲解式等能从听觉上加以区分的样式。

三、对如何解决“播音腔”的理解

如何解决这种现象,有学者认为对与“腔”的表现给予的定义就是最好的方法,即在选择时要看所选择的腔调与语境的时空要求是否吻合。把握好时空中的关系网,说话之前知道自己要说什么要对谁说才能够真正的避免固定腔调作祟。而且不要随意的去模仿一些不符合自身语言使用方法的腔调,给受众带来“不说人话”的感觉。而这种“在对的时间说对的话”可以通过充分理解话语样式的构成来进行解决。

我国的播音事业发展的起点当属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使用至今的宣读式播报样式。但是由于个别创作主体的理解错误,导致受众产生了上文提到的“正”的感受,而这种“正”,并不是学界认可的正宗的话语样式,只能称之为“固定腔调”同“播音腔”一样。张颂教授曾经指出,话语样式并不是一种模式化的固定腔调,而是基于“语无定势”的模糊分类,从根本上说,它完全服从于、服务于话语内容与表达方式。1

当播音主体拿到一篇稿件时,他在准确把握稿件内容和写作者立场态度的基础上,能够迅速判断这篇稿件适合哪一种话语样式,从而更加形象可感地将信息内容传达给受众。比如,宣读式多用于政策法令文件的规范播读或社论社评的客观评述以及电视新闻稿件,特别是电视新闻时政消息的播报;朗诵式是依据诗歌散文等文学体裁,以及大型晚会、特别节目的主持词而进行的一种艺术化表达;而讲解式多见于纪录片、解说词的说明、讲解和陈述,更为直白通俗。电视节目的播音实践活动,基本上是一种依附于稿件文本的创作活动。因此,播音主体在播音实践中,通过对话语样式的具体把握,处理不同的稿件文本和播音作品,有效地完成播音创作活动极为重要,切忌张冠李戴甚至是可以模仿这类邯郸学步的行为。

播音主体从话语样式的选择、声音形式的处理,到有声语言的传播和传播目的的实现,这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有声语言传播过程,更是一个建构社会文化、实施社会影响的过程。一旦处理不好,就会给受众带来不好的视听感受,产生对“播音腔”之类的非议。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播音创作实践反映了社会文化的现实状况,不同时代背景和文化环境会孕育出与之相适应的话语样式,成为某一时代文化的表征。同时,播音主体作为大众文化的生产者,通过不同的话语样式体现节目风格、传递媒体立场,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也许,数十年后,我们对大众传媒所传递的某一特定信息早已淡去记忆,但是对这个时代的播音主体所传承的话语样式和传播形态却不会轻易忘记,因为,它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文化风貌,并且在文化的链条中得到传承。可见,“有声语言表达”这一行为本身便是一种文化建构,而每一种话语样式都是一种文化价值的体现。

注释:

1 张颂,回眸播音主持专业30年.现代传播,2009.(1),115.

参考文献:

[1]张颂.回眸播音主持专业30年[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9,01:113-116.

[2]贾宁,李浩.追求播音主持语言创作“说话”的实质——论“播音腔”的含义[J].今传媒,2013,08:152-156.

[3]彭曙光.播音与主持传播属性辨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3:162-166.

[4]赵俐等.播音主持语言表达的个性化思考[M].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4,12:11-22.

[5]张颂.中国播音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1:33-35.

[6]张颂.播音创作基础(第三版)[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4:143-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