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当下中国文化安全的反思

2016-09-13张玲张东海田海文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17期
关键词:价值观民族国家

张玲++张东海++田海文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国际行为体相互依赖的日益深化,文化安全问题日益突显激化。理性分析思考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的严峻挑战,从国家战略高度出发采取全方位的应对措施,才能为中国政治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奠定牢靠的文化和价值认同基础,确保国家总体安全。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7-0070-02

伴随经济全球化与国际行为体相互依赖的日益深化,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在交往交流中产生了碰撞和交融,文化的地位日渐凸显,但文化安全却岌岌可危,人类逐渐进入了一个“不安全的时代”。经典现实主义安全观不再是世界政治的主流,军事安全也不再是国家安全研究关切的单一对象,人们已经逐渐意识到非传统安全问题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地位,这其中,尤属文化安全问题最为凸显。在今天的世界上,通过文化理念上的潜移默化而改变人们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进而分化瓦解一个国家的民族认同和政治认同,挑战国家体制和政府治理的合法性,最终导致国家垮台的事例屡见不鲜。

2014年8月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十次会议通过新安全法,第23条专门提出了“文化安全”并对其内涵作了界定。“文化安全”和 “领土安全、主权安全、军事安全”等传统意义上的国家安全以立法的形式共同进入“总体国家安全观”。在总体国家安全观中,文化安全被视为“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的保障。现在,分析和反思当下中国的“文化安全”所面临的种种挑战极为必要,因为确保文化安全,才能为中国的政治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奠定牢靠的文化和价值认同基础,是确保国家总体安全的当务之急。

一、文化安全解读

所谓文化安全,是指一个主权国家使本国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受干涉,文化精神生活方面不受外来文化的干扰、控制或同化,保持本国人民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独立自主性,从而使本国的文化利益不受威胁与侵犯的能力与状态。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之上,文化安全诠释和界定人们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价值理念、政治信仰,为建立一个国家所必需的民族认同和政治认同提供了思想和精神基础。国家文化安全离不开国民的民族认同和政治认同。任何一个现代国家,只要其国民具备了强烈的民族认同和政治认同,国家安全就有了最根本的保证。

文化安全问题通常包含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两大部分,而当下的国际国内环境中,这两者之间又是互相交叉的关系,甚至非传统安全的问题更突显,更有隐蔽性、间接性等特点。当下中国面临的非传统文化安全挑战日益增加、扩大。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文化安全既面临着来自国际上文化霸权主义极力渗透的外部挑战,也面临着文化产业发展落后、竞争力不强等诸多因素的内部困扰,文化安全现状堪忧。

二、当下中国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

(一)西方加强意识形态渗透

历史经验和现实教训都证明,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关乎政权安全、政治稳定。从“文化安全”问题提出之始,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意识形态渗透一直没有停止,近年来更倾向于使用隐蔽的、间接手段。一方面利用媒体网络、文化贸易、学术交流、电影电视等各种手段传播西方的政治思想、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通过大规模文化渗透极力美化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宣扬民主、自由、人权等“普世价值”;另一方面利用历史虚无主义的手段夸大、捏造我们党和新中国历史上的失误,并以此来隐晦地攻击我们党和社会主义,诋毁和批判我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其形式、手段变得更隐秘、更具有迷惑性和欺骗性,危害性也就更大。

(二)主流价值观念受到巨大冲击

作为我们主流观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保障。但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市场经济发展给人们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带来的严重冲击,旧的主宰人们精神定向和行为取向的价值标准已经逐渐被打破,而新的价值标准又还没有建立起来。社会价值取向和评价标准趋向于功利化、世俗化和多元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造成了极大挑战。多元的价值观,一方面扩展了人们的选择自由,一方面也模糊了一些基本的道德判断,出现了以丑为美,以恶为善,以耻为荣的现象,传统的价值观不断被功利价值观消解,社会上存在着荣辱颠倒的反道德现象。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艰苦奋斗等主流价值观受到质疑和冲击,当前文化中流行的讥讽主流价值、颠覆传统道德、戏谑民族英雄的论调,严重混淆了青少年的价值观。主流价值观念弱化所导致的价值认同危机,已经成为损害中华民族凝聚力、危害国家文化安全的深层次隐患。

(三)民族传统文化面临极大弱化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思想灵魂和精神家园,它不仅积淀一个民族和国家过去的全部文化创造和文明成果,而且蕴含它走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基因。但目前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拷问。民族传统文化的境遇令人担忧,许多民族传统文化正面临消亡的危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被“美化”、“韩化”,他们沉迷于看好莱坞大片、韩剧,热衷于过情人节、圣诞节、愚人节等西方的洋节日,而涵括极为丰富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意蕴的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正在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日益被边缘化。在西方文化的大肆冲击下,国人对民族文化的心理认同正在被极大弱化,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因子正遭受严重的集体失忆,民族传统文化正面临消亡的危险。

(四)网络文化安全危机四伏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让国人开阔视野、缩小世界距离的同时,也面临着种种威胁。首先是西方价值取向的隐形渗透问题。西方政治势力充分利用网络文化“技术+文化”的特点,以技术为后盾,以文化为外包装,以意识形态为“隐形内核”,使网络成为传播意识形态的新型载体,向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巨量倾销带有其政治模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各类信息,以瓦解我国国民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对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尚未形成而思想活跃的青少年来说,随着这些信息的不断传递和重复接受,可能会对西方文化产生信任感、亲切感,造成价值标准的混乱和精神困惑,最终达到认同和依赖西方文化及其意识形态。另外,网络文化是一种新型的文化样式,它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的同时,也对传统的社会规则、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造成强烈的冲击。尤其是未成年人他们分辨是非能力较差、模仿能力却较强,当他们痴迷于网络游戏中,就很容易混淆游戏虚拟和社会现实的区别。所以,如何在网络万花筒中既充分掌握信息,又能保持我们民族的文化认同感,是关系到我们民族和国家根基安危的网络文化之战。

三、对当下文化安全的反思

面对当下中国文化安全遭遇的各种挑战,我们应该客观、辩证地分析与反思,主动作为,既要对来自外部的文化霸权主义保持必要的警惕并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又要更好地学习和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创造出强有力的中国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

(一)强化文化安全自觉意识

维护国家文化安全,首先要从战略高度确立科学的国家安全观,强化国家文化安全意识。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文化安全已经成为维护国家整体利益的一个重要方面,要从国家政治独立、民族存亡的高度树立文化安全意识,提高维护文化安全的自觉性。只有具备了文化安全的危机和忧患意识,才能树立文化的保护、发展和创新意识,才能为中国的政治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奠定牢靠的文化和价值认同基础,确保国家总体安全。

(二)突显核心价值观正能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居于统领和支配地位。在我国融入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和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兴国之魂,才能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夯实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道德基础,为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判断是非曲直、确定价值取向、行为选择提供根本准则;才能对充满差异和多样性思想价值观念中不利于社会主义发展的消极因素产生强大的抑制作用;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巩固我国文化安全的意识形态基础。

(二)增强先进文化创新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文化开放和文化安全在总体上具有一致性。文化越先进,越占领文化制高点、道德制高点,文化越安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并不是维护传统文化和现存文化的纯洁性,也不是拒绝外来文化的影响和渗透,而是保障和促进传统和现存的民族文化沿着先进性的方向发展。在文化竞争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日益成为决定文化是否具有竞争力的关键性因素。所以,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顺应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强调文化多元和合作交流的信息时代,中国文化要提升自身的美誉度和影响力,必须寻求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在价值、情感、审美和伦理层面的共振,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三)筑牢文化教育根本

要想国家文化安全得到更深层次的、长远的保障,我们必须教育、培养好我们的下一代。一方面,要从思想上端正青少年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教育教学之中,培养具有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和共同价值观的中华文化认同;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各类媒体传播的监督管理,加强对网络文化的有效管理,积极引领网络舆论潮流,发挥网络引导的正面宣传作用,用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正面的声音引领多元多样多变的网上舆论,真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文化安全是深层次的国家安全,是民族得以传承、国家得以维系的精神支柱,是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得以建立和维护的重要基础。面对越来越复杂、隐蔽的国际国内文化安全挑战,只有用理性开放的文化安全观,才能完成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中国模式”才有自己的价值支撑,中国梦才有原生的文化底蕴。

作者简介:

张玲(1975-),女,乌鲁木齐民族干部学院民族语言教研室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从事双语对比及双语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价值观民族国家
我们的民族
多元民族
把国家“租”出去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