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控技术与应用专业在“3+2”模式下专业课程有效衔接的思考

2016-09-13左平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17期

左平

【摘 要】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关键是课程衔接,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的衔接势在必行,如何有效衔接是关键问题。本文从数控技术与应用专业的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的现状及专业课程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及解决办法两方面探讨可行性的课程衔接。

【关键词】数控技术与应用 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7-0029-0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高职衔接,其核心在课程的无缝连接,目前,数控技术与应用专业还没有对中职和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有明确规范,在课程衔接方面,中职和高职依然按照各自的教育目标和培养对象的知能结构要求设置课程,这就导致两者的课程安排和内容设计上存在某些重叠,严重影响了中高职衔接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一、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的现状及专业课程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生源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普通高中毕业生,即国家高考统招生或自主招生的学生;二是中职学校毕业生,其对口高考招生考试,被高职院校录取;或“3+2”模式招生的学生,该模式学制五年,其中在中职学校学习3年,之后直接升入高职院校学习2年。

(一)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的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数控技术专业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有《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数控加工技术》、《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数控原理与系统》、《CAD/CAM应用》、《数控机床使用及维修》、《数控机床电气控制》、《CAM实训》、《数控机床操作技能实训》等。

(二)专业课程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1、高职院校生源模式多样化,专业课程设置单一化,造成学习内容重叠、教学资源浪费。

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课程对于普通高中的毕业生是全新的课程,而对于中职学校数控技术与应用专业的学生,他们已具备数控车床或铣床操作工中级职业资格,在中职阶段已经学完《机械制图》、《机械基础》、《工程力学》、《数控加工与编程》、《数控机床操作技能实训》等课程。单一化的专业课程设置,势必造成了学习内容重叠、教学资源浪费。

2、专业课程设置缺少协同性,课程内容梯度不明显,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 “3+2”模式招生,一般是院校领导进行沟通,专业教师很难接触到两个学校的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这导致了两所学校的教学各行其是,没有协同发展。在重复课程的内容上,其深度和广度未能呈现出明显的梯度变化,很容易让中职学生有简单重复的感觉,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

二、应对策略及解决办法

(一)联合制定教学计划,中、高职培养目标全面接轨

由于基础不同、学习背景不同,高职院校对于中职生源和普高生源的培养方案应有较大的不同,应考虑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设计。“3+2”学生培养已明确培养联合学校,为实现中高职联合制定培养方案提供了条件,因此,可由高职中职联合制定培养计划,确定课程体系和核心课内容。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和三所中职学校联合进行“3+2”培养,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每年都与中职学校一起进行培养方案和课程研讨,提出对中职课程的指导意见,并定期到中职学校了解课程学习情况,不断改善课程内容与分工,使双方明确各自课程内容、程度及要求。由于最终通向社会的出口主要在高职,因此,在制定培养计划时应以高职为主。高职生毕业时要达到的核心知识和技能,要贯穿5年。根据学生认知规律,中职3年重点在于打好必要的理论和技能基础, 同时,兼顾部分学生就业。高职必须体现高等教育的特点,培养学生实践技能,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二)理论内容梯度化,专业技能模块化

1、理论内容梯度化

制定能力层级教学,类似于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培训包”模式,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教学内容,增长知识、培养技能。中、高职课程的衔接还依赖于教材的衔接,中、高职教材之间应全面统筹考虑,有利于保证中高职衔接落到实处。教材的统筹是课程标准严格统筹的具体表现,也是实现教学目标对接的有力举措。有利于中、高职的教材内容相互连贯形成体系,还避免了教学内容重复、教学资源浪费的现象出现。

2、专业技能模块化

因为对口班学生在中职学校进行过相应的专业技能训练,很多学生都有不同的初级或中级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所以在专业技能训练中,我们设计了从低级到高级的技能训练选修模块 ,该模块主要有普通车工、数控车工、数控铣工、电工、制图员和数控程序员等.每学期开设五到六个模块,学生根据本学期课程设置和个人爱好进行选修.在中职阶段取得某个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可以不再选修该模块.如取得中级钳工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可以不再参加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为期一周的初级钳工训练,转而可选择初级车工、初级电工等模块的学习;取得中级数控车工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可以不再参加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为期二周的数控车床技能训练模块学习,转而可选择中级数控铣工、绘图员、电工等模块的学习.技能模块课程具体设置方法见表.具体操作时,学生必须按照从初级、中级到高级的顺序选择技能模块学习,如需要跳级的学生必须有相应的证明材料经过审批方可.对于不能通过技能考核的学生应降到低一级技能模块重新学习.学生不能同时选择同一工种的两个级别模块,如不能同时选择初级车工和中级车工两个模块.通过技能课程模块的选修设计,解决了对口升学学生持有专业技能证书不同的矛盾,学生不需要修学已经学过的技能,进而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了专业技能水平.通过对一届学生的教学后发现,以前对口升学学生的数控车床高级工一次通过率只有不到50% ,而现在一次通过率达到85% 以上,且拥有不同工种高级工证书的学生也比以前增加了不少.

中高职衔接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是推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需要,是系统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技能型和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措施。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中高职衔接是关键。

作为培养、储备数控技术人才的中高职教育,在实现“中国制造”的征途中,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面对中高职衔接的大好形势,中等职业教育如何培养好“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培养好“高端型人才”?意义重大,任务繁重!

参考文献:

[1]吴军,蒋涛. 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理论依据

[2]朱琳佳,芦京昌. 中高职课程衔接初探

[3]敬代和.关于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 以数控技术专业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