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代十国洛阳地区壁画墓设计样式研究

2016-09-13黄剑波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

创意与设计 2016年1期
关键词:壁画墓甬道砖雕

文/ 黄剑波(上海大学 数码艺术学院)

五代十国洛阳地区壁画墓设计样式研究

文/ 黄剑波(上海大学 数码艺术学院)

DOI编码:10.3969/J.ISSN.1674-4187.2016.01.008

一、洛阳地区壁画墓的历史渊源

洛阳地区壁画墓历史渊源根基深厚,目前已发现的壁画墓以汉代居多,约计20座;唐代洛阳是东都、神都,武则天以后至安史之乱之前,是唐朝实际都城,壁画墓主要有唐安国相王孺人唐氏崔氏墓(693),唐豆卢氏墓(740)、赵逸公墓(829)等;五代十国时期洛阳是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后梁、后唐、后晋均定都如此,根据笔者目前收集的资料进行数据统计,经文物考古部门发掘并且公开发表的五代十国墓葬,约计90余座(图1),其中具代表性和一定规模的壁画墓20座(图2),其中洛阳地区共发现壁画墓6座,在已发掘的五代十国壁画墓中数量最多。洛阳墓室壁画从西汉中期兴起,经历东汉、魏晋、北朝、隋唐,至五代,墓室壁画一直集中分布(表1),脉络非常连贯清晰,其数量之多、时代之久、内容之丰富,风格之多样,为全国其它地区所罕见,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

图1 五代十国墓葬地理分布示意图(笔者绘制)底图

图2 五代十国壁画墓地理分布示意图(笔者绘制)底图

表1 洛阳地区壁画墓统计示例表

从政治条件看,西汉初曾定都洛阳数月,后迁都长安,改洛阳为河南郡治。《汉书·地理志》载:“郡治及洛阳县治在故成周(洛阳)城内。”但西汉是以洛阳作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和作为政治中心的长安相对应。《史记》载汉武帝言:“洛阳有武库敖仓,天下冲厄,汉国之大都也。”1(西汉)司马迁著:《全本史记》[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年,第416页。王莽篡汉,干脆“以洛阳为新室东都。”2(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宋超等标点:《汉书(卷七三——卷一○○下)》[M],长春:吉林出版社,1995年,第2740页。东汉建武元年(25),刘秀“车驾入洛阳,幸南宫却非殿,遂定都焉。”3(晋)司马彪撰、(梁)刘昭注补、刘华祝等标点:《后汉书(卷一——卷三四》[M],长春:吉林出版社,1993年,第17页。洛阳作为东汉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196年,主城面积为10.1平方公里,周边大洛阳面积约为24.5平方公里,人口不少于50万。辐射河南、河东的范围就更广了。张衡《东京赋》说:“复庙重屋,八达九房。规天矩地,授时顺乡。造舟清地,惟水泱泱。”4王渭清著:《张衡诗文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128页。]这使它成为当时人口最多的城市,东汉洛阳比西汉长安紧凑朴素,而且是政治和经济双中心。如班固《东都赋》所言:“增周旧,修洛邑,扇巍巍,显翼翼;光汉京于诸夏,总八先方而为之极。”5龚克昌等评注:《全汉赋评注》[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3年,第215页。]

从推动的社会因素看,汉代洛阳墓室壁画盛行主要由“孝道”文化和“事死如事生”厚葬之风叠加促成的。王符《潜夫论·浮侈第十二》说:“今京师贵戚,郡县豪家,生不及养,死乃崇丧。”6(汉)王符撰、龚祖培校点:《潜夫论》[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3页。]出现了一种生前薄养,死后厚葬,来沽名钓誉的风气,目的是“崇饰丧祀以言孝,盛饷宾客以求名。”1刘兰芝:《洛阳汉代墓室壁画研究》[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148页。很多士族倾家荡产为逝者修建坟墓,绘制表现生前权势、威仪和财富生活及历史神异形象的壁画,以期获得至“孝”之名,有利于仕宦之途。洛阳历代帝王将相、世家缙绅数不胜数。而洛阳地处平原,只有北部有一座邙山,邙山树木郁郁葱葱,苍翠若云,风景秀丽,是绝佳的风水宝地,死后多葬于洛阳城北的邙山,唐代诗人王建说“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2陈(唐)王建著、王宗堂校注:《王建诗集校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721页。白居易则问“何事不随东洛水,谁家又葬北邙山?”3(唐)白居易著、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741页。

从经济实力看。洛阳人自古喜欢经商,到西汉更盛行,东汉洛阳街市繁华。

《史记·货殖列传》说:“周人既纤,而师史尤甚,转毂以百数,贾郡国,无所不至。洛阳街居在齐秦楚赵之中,贫人学事富家,相矜以久贾,数过邑不入门,设任此等,故师史能致七千万。”4(汉)司马迁撰、梁绍辉标点:《史记》[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7年,第962页。《汉书·地理志》说洛阳人“巧伪趋利,贵财贱义,高富下贫,喜为商贾,不好仕宦。”5(汉)司马迁著:《二十五史(史记、汉书)》[M],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9年,第369页。《汉书·货殖传》也说:“师史既衰,至成、哀、王莽时,雒阳张长叔、薛子仲,訾亦十千万。”6(汉)班固撰:《汉书(下)》[M],长沙:岳麓书社,2007年,第1369页。正是商品经济发达的表现。这种丰富的物质生活基础,促成了汉代壁画艺术的产生和发展。这样,在以洛阳为中心,辐射到河南的大部地区,出现数目众多的有资格,有实力,有意愿营造豪华墓葬的群体。

表1 洛阳地区壁画墓统计示例表

二、洛阳壁画墓设计的样式与特征

五代十国壁画墓目前发现数量最多的地区为洛阳,共计6座,分别为1986年发现的洛阳后梁高继蟾墓、2005年发现洛阳伊川后晋孙璠墓、2011年发现的孟津县新庄五代壁画墓、2012年发现的洛阳龙盛小学五代壁画墓、2012年发现的洛阳邙山镇营庄村北五代壁画墓、2012年发现的洛阳苗北村壁画墓。以上除高继蟾墓形制不同以外,其他5座壁画墓形制设计、壁画内容、壁画组合安排形式均有惊人的相似性和规律性,集中体现特征很明显的五代墓葬及其壁画的“洛阳样式”,反应了五代时期,墓室壁画由唐代等级化、礼制化向宋代墓室壁画生活化、平民化的过渡和转变。其中壁画“一桌二椅”样式,直接开启了宋代墓室壁画生活化、世俗化的趋势,也是宋代墓室壁画常见“开芳宴”题材的直接源头。

表2 :洛阳地区壁画墓墓葬平面图统计表

(一)均为砖石墓、结构设计完整、形制相似

这5座壁画墓基本由墓道、甬道、墓室等构成,且结构设计与形制基本相似(表2)。伊川孙璠墓由墓道、甬道、墓室组成,墓道位于甬道南,为斜坡阶梯式,长10m、宽1.4m;甬道呈长方形,位于墓道与墓室中间,呈长方形1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洛阳伊川后晋孙璠墓发掘简报》[J],《文物》2007年第6期,第9页。。孟津新庄五代壁画墓由墓道、甬道、墓门、墓室几部分组成,墓道南北长21m,呈斜坡阶梯状,宽2.5m。与甬道口连接处用“人”字形长砖封门,甬道底近长方形。墓门木质,由门扇、门框构成,朽痕完整保存,表面较平整,两扇均残长2.1m、宽0.75m、厚0.06 m2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洛阳孟津新庄五代壁画墓发掘简报》[J],《洛阳考古》2013第1期,第29—31页。;龙盛小学五代壁画墓整体由墓道、甬道、墓室组成。墓道位于墓室的南侧,斜坡阶梯型;墓道与甬道间用青砖垒砌墓门。甬道位于墓道和墓室之间,为弧形券顶3同上,第37页。;邙山镇营庄村五代壁画墓结构稍复杂,由墓道、石块封堵的第一道墓门、过洞、砖砌第二道墓门、甬道、墓室等组成;墓道为斜坡阶梯式1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洛阳邙山镇营庄村北五代壁画墓》[J],《洛阳考古》2013年第1期,第48页。;苗北村壁画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墓道位于墓室南侧,为斜坡阶梯式,墓道中部有一个过洞,其长1.4m、高1.5m。甬道在墓道与墓室之间,长方形。甬道的两壁单砖错缝平砌,壁面内抹草拌泥外涂白灰2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洛阳苗北村壁画墓发掘简报》[J],《洛阳考古》2013年第1期,第58页。。

(二)墓室均设计成砖砌圆形

这5座壁画墓的墓室形制基本一致,均为圆形砖砌墓室(表3)。伊川孙璠墓的墓室位于甬道北,平面呈圆形。墓室底前部南北长0.77m,高出甬道0.32m;两列方砖错缝平砌和一列长方砖横砌。墓室底后部南北长0.74m,高出甬道0.34m3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洛阳伊川后晋孙璠墓发掘简报》[J],《文物》2007年第6期,第9页。;孟津新庄墓为仿木结构砖室墓,平面呈圆形,墓室底部由青砖铺地,为砖砌须弥座式,整体为砖雕仿木结构,墓室周壁被4根立柱平分为东、南、西、北4个壁面4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洛阳孟津新庄五代壁画墓发掘简报》[J],《洛阳考古》2013第1期,第29—31页。;龙盛小学五代壁画墓墓室整体近圆形,南北直径约4.34m,东西直径约4.7m,残高2.23m,墓底用青砖平铺,砖有方砖和长砖两种,方砖边长30cm,厚5cm;长砖长30cm,宽15cm,厚5cm5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洛阳龙盛小学五代壁画墓发掘简报》[J],《洛阳考古》2013年第1期,第37页。。邙山镇营庄村壁画墓上部残存严重,但仍可以看出墓室砖砌圆形,内径4.75m,墓底用小砖铺地6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洛阳邙山镇营庄村北五代壁画墓》[J],《洛阳考古》2013年第1期,第48页。。洛阳苗北村壁画墓墓室近圆形,东西直径4.6m,南北直径4.9m,残高0.2 -1.39m,甬道与墓室之间有用砖错缝平砌的两层台阶7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洛阳苗北村壁画墓发掘简报》[J],《洛阳考古》2013年第1期,第58页。。

表3 洛阳地区壁画墓墓葬形制图统计表

(三)甬道两侧均设计制作壁画

除孙璠墓甬道两侧未见壁画以外,其余4座甬道两侧均见到壁画(表4)。孟津新庄五代壁画墓的甬道壁用厚1cm白石灰涂抹铺底绘制壁画,东西壁画保存完好,内容均为《持杖门吏图》1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洛阳孟津新庄五代壁画墓发掘简报》[J],《洛阳考古》2013第1期,第29页。;龙盛小学五代壁画墓甬道东西也绘有壁画,西侧壁为白灰底,绘一男性,圆翅上翘幞头,着圆领宽袖长袍,束红色腰带,脚穿线鞋,站立状,两手交叉横握短棒于胸前;甬道东侧相对应绘有男性人物一名,面向南部,戴圆翅上翘幞头,鼻梁高耸,朱唇,八字须,颌下短须,鬓发清晰,脸部圆润饱满,着圆领宽袖袍,两手交叉斜握棒于胸前,下半部残2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洛阳龙盛小学五代壁画墓发掘简报》[J],《洛阳考古》2013年第1期,第42页。。邙山镇营庄村五代壁画墓墓室甬道左右两侧均绘制相似的《门吏图》。甬道东侧绘《门吏图》,门吏高1.1m,用黑色线条勾勒,五官清晰;上唇外翘八字须,下颚山羊胡,右手持骨朵握于胸前,左手置腰部,身穿圆领窄袖葡萄紫长衫;黑色平底尖头履。其后为一男侍卫,五官清晰,面部方正,戴葡萄紫小帽,两手相握胸前,穿圆领窄袖白长衫,系黄腰带,黑色平底尖头履;西侧壁画内容和东侧两两相对。前一门吏高1.05m,戴高冠,浓眉大眼;上唇和下颚有稀疏短线表示的胡须,右手握拳于胸,左手下握一骨朵,穿葡萄紫圆领窄袖长衫,白腰带,尖头黑色履。其后为一武士,戴葡萄紫小帽,五官端正,圆领窄袖白长衫,黑色平底尖头履,腰跨马头形箭壶,内装一弓数箭3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洛阳邙山镇营庄村北五代壁画墓》[J],《洛阳考古》2013年第1期,第49—50页。。苗北村壁画墓甬道上部已残毁,甬道两侧对称砌出壁龛,在龛内用砖砌雕刻出长条桌,桌下两腿中间绘有柜形器物等4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洛阳苗北村壁画墓发掘简报》[J],《洛阳考古》2013年第1期,第60页。。

表4 洛阳地区壁画墓甬道人物壁画统计表

(四)墓室壁画均设计成“分组式”

壁画布局的主要方式是用仿木砖雕柱子,以此将墓室分成等距离或不等距离的几个单元,在每个单元绘制一组壁画,或雕塑一组器物。同一单元的壁画自成一体,和其他单元壁画内容均有所区别。

伊川孙璠墓以墓室中心线为轴线,左右为对称的八根方形抹角倚柱,柱高1.4m,上承铺作,柱间为阑额,倚柱和阑额涂朱彩,依柱将墓室分成8个单元壁面,形成八组壁画,以甬道两侧倚柱间为第1壁面,依顺时针方向叙述各壁面砌砖壁画、或物件的内容:

第1壁面,甬道北端壁面下抹白灰,拱券部分下侧涂朱、上侧抹白灰。

第2壁面,中央为灯檠,上出三枝,置三灯盏,通高54cm。

第3壁面左下为小桌,上置注子、盏及托,桌涂朱。桌高30cm,宽63cm。右下似凳,亦涂朱,高30cm。

第4壁面两横额将其分为三部分,上为障日板,中为七棂窗,下为两抹格扇门,表面均涂朱。

第5壁面上为障日板,下为双扇门,右扇上有一锁。锁抹黑,余涂朱。

第6壁面与第4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洛阳孟津新庄五代壁画墓发掘简报》[J],《洛阳考古》2013第1期,第29—31页。壁面相同。

第7壁面下部中央为长方形柜。外横挂一锁,锁抹黑。高32cm,宽75cm。

第8壁面居中为大方桌,涂朱。高69cm、宽1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洛阳伊川后晋孙璠墓发掘简报》[J],《文物》2007年第6期,第10页。38cm1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洛阳伊川后晋孙璠墓发掘简报》[J],《文物》2007年第6期,第10页。。

孟津新庄壁画墓墓室内壁被4根立柱等距离平分为东、南、西、北4个壁面单元,每单元成一组壁画(图3)。

图3 MJZM37平剖面图(局部)

东壁单元图案自南向北依次为:其一是砖雕马球杆,为高浮雕,竖立,杆细长,首部弯曲;其二是门楼,为砖雕仿木结构,主要由框、扇、槛、嵋、檐、椽等组成,高0.8m,宽0.7m;其三是高脚箱、桌。高脚箱外形似方桌,直腿,上为长方形扁体,箱门紧闭,中间为筒形锁,高0.76m,宽0.93m;桌为直腿式,腿间有横帐相连。三者图像均大小失真,不成比例。

北壁中间为一面门,仿木结构,为柱、框、楣、扇、槛构成,门板紧闭,中间浮雕筒形锁,高1.25m、宽1.5m。门两侧左右对称落地格子窗,高1.25、宽1.4m。

西壁图案是桌椅、高巢灯、门楼;北侧图案为砖雕仿木《一桌二椅图》,直腿方桌居中,桌腿有横帐相连,桌上有浅浮雕的执壶与茶托盏;方桌高0.5m、宽0.64m;桌子左右对称二椅,高0.68m、宽0.5m,直腿,斜式靠背。壁面中部是浅浮雕高巢灯,底座弯曲呈鸡爪形,残高0.7m;西壁南侧是砖雕仿木门楼,主由框、楣、扇、额、檐组成,高1.1m、宽0.78m。

南壁中间是甬道口,其东西两侧为对称砖雕仿木长方形直棂窗,均高0.48、宽0.54m2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洛阳孟津新庄五代壁画墓发掘简报》[J],《洛阳考古》2013第1期,第31—32页。。

邙山镇营庄村壁画墓内,由8根抹角倚柱将它们分成9小单元,每一单元绘一组壁画(图4),由左到右顺时针的顺序解读,分别是:

图4 洛阳邙山镇营庄村北五代壁画墓壁画展开图(局部)

第一组为《童子迎宾图》(图5)。画面中童子面部丰满,披发,两颊点饰红色妆靥,眉头点红色花钿,圆领窄袖青衫,红腰带,黑色尖头履,面向墓室内部站立,双手拱于胸前,似在迎客。

第二组为《侍女劳作图》(图6)。画面左边是砖雕盆架,镂空,上置砖雕盆几。两高髻侍女,发簪牡丹花,双颊有妆靥,着黄色纱衫,红色抹胸,长裙,尖头上翘履。一侍女立盆几左后方,对面另一侍女手持火苗,准备点灯。画面右边是一砖雕灯架,顶部放置一灯盘,灯盘下左右两侧各放置灯盘,内置蜡烛。画面表现的是侍女晨起,开始一天劳作之景。

图5 《童子迎宾图 》

图6 《侍女劳作图》

第三组为《弹唱宴饮图》(图7)。最为突出的是砖雕《一桌二椅图》,桌中置果盘,果盘内放石榴,两边置托盏、茶壶,桌后站7侍女,发髻间皆簪牡丹花,两颊有妆靥,少数眉心饰花钿,居中侍女发饰为平髻,簪大朵牡丹花,着紫红纱衫,内着红色抹胸,怀抱类似琵琶的乐器,可能是墓主人,从残迹看,右三侍女亦持有乐器,侍女主要穿黄衫、黄裙。二椅后各有半身侍女,面型清瘦,两颊有妆靥,发饰为高髻,簪牡丹花,着黄色纱衫,面朝壁画中部。

第四组为《砖砌窗户图》(图8)。画面中窗户宽1.4m、高1.3 m,均用横砖将其分成上下两部,上部有竖直棂窗,下部有左右两小开窗。

图7 《弹唱宴饮图》

图8 《砖砌窗户图》

第五组为《砖砌门图》(图9)。所绘左右两扇门,宽0.94m、高1.1 m,稍错缝,右门微向内开,门上无砖雕或壁画。

图9 《砖砌门图》

第六组为《砖砌窗户图》。整体与第四组砌窗户雷同,分立大门左右,对称排列,大小略同。

第七组为《侍女理柜图》(图10)。残画中可见砖雕髹红漆柜子,柜上有砖雕锁等,左右各立一侍女,两侍女发饰簪花,两颊有妆靥,足穿尖头上翘履;柜左侍女外穿宽袖黄纱衫,内着红色抹胸黄裙;柜右仕女外着长袖短襦,内着红色抹胸。

第八组为《女子惊梦图》(图11)。砖雕衣架后有一女,发饰簪花,双颊有妆靥,着左衽紫色斑点长裙,地上放一尖头上翘履,女子作起身状。

图10 《侍女理柜图》

图11 《女子惊梦图》

第九组为《更衣图》(图12),画面有砖砌横直棂窗,砖砌仿木马子,木马子右侧站一人,长裤,黑色尖头履1。

图12 《更衣图 》

龙盛小学壁画墓也是被仿木砖雕柱子分成9个单元,形成9幅壁画,其中东西两幅壁画两两相对,和甬道相连(图13)。壁画自西向东分别是:

图13 M5722墓室展开图

第一幅绘男性人物一名,呈站立状,圆翅上翘幞头,朱唇,着圆领宽袖长袍,两手交叉横握棒于胸前。

第二幅是《持帽贵妇图》(图14)。绘两名女性,中年贵妇朱唇,持帽,梳高髻并簪花,着宽袖交领长裙,线鞋,图案高86cm;其身后中年侍者亦朱唇,双交叉于胸前,圆领宽袖袍,长裤,脚穿线鞋,图案高84cm。

图14 《持帽贵妇图》

第三幅是砖雕灯檠图与《一桌二椅图》。灯檠图在南,高66 cm,用两砖竖砌作灯架,半圆形烛台3 个。北侧为《一桌二椅图》,居中为仿木桌子,宽70cm、高57cm,桌面呈斜角,桌腿为曲棱形,有横枨;桌上用一砖块示意摆放有物。椅方形,斜靠背,对称放置于桌两侧,椅宽50cm、高70cm。

第四幅居中为砖雕九棂窗,窗为长方形,窗长50cm、宽46 cm。

第五幅为砖雕仿木门,正对墓道,门宽88.5cm、高89.5cm,由门额、门簪、门砧、门槛、门栓等组成。

第六幅与第四幅画面一致,中间为九棂窗,窗为长方形,长50、宽46 cm。

第七幅画为砖雕衣架、矮柜。矮柜位于画面北侧,两面开,宽66cm、高64cm。矮柜南侧是衣架,宽112cm、高90cm,面为斜角,腿间有横枨。

第八幅画绘二女性。画面左为青年贵妇,额上有额黄,朱红小口,柳眉杏眼,耳垂点红,头梳高髻,簪牡丹花,体态雍容华贵,肩披纱帔巾,穿宽袖长裙,抹胸,线鞋。右为一身着男装的侍女,体态丰腴,披发,用丝带束发,穿圆领长袍,内穿长裤,红腰带,双手捧物在胸前2。“女着男装”侍女形象,显得异常生动有趣,说明五代洛阳民风的开放和多元。

第九幅绘一男性人物,呈站立状,头戴幞头、八字须、朱唇,脸部圆润、腰束带,“叉手”于胸前(图15)。

图15 《男吏图》

1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洛阳邙山镇营庄村北五代壁画墓》[J],《洛阳考古》2013年第1期,第50—54页。

2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洛阳龙盛小学五代壁画墓发掘简报》[J],《洛阳考古》2013年第1期,第40—42页。

苗北村墓室壁画和前几座相似,圆形墓室内用砖垒,或雕砌彩绘出额枋、倚柱、门窗等,且用红色立柱分成12小单元,其中9个有壁画,现由墓道开始从西向东依次介绍如下:

第一幅壁画,一男一女站在盆架两旁,图案下残。女人着彩绘四角卷云纹图案长裙,长方形云履。男人着长袍,束腰,线鞋(图16)。

图16 《人物图局部》

第二幅是《开箱图》(图17)。画面中绘一条案,案腿有卷云纹饰,其后有一人开箱,取或放东西,箱子有芭蕉形四包角,图案残高30-35cm。

图17 《开箱图》

第三幅是《拨灯图》(图18)。画面中为砖砌灯檠,灯檠残高60cm,上有两灯盏,下面是壶门状支架;一红衣女子身着束腰长裙,云履,正伸出食指,拨弄灯盏中燃烧的灯芯;旁边有一女,穿波点纹长裙,穿云履,其右侧绘一桌,桌上有梳妆台。

图18 《拨灯图》

第四幅是砖雕《一桌二椅图》和侍女图。桌高62cm,宽58 cm,桌腿间有横枨。椅子位于桌北侧,方形椅足,斜靠背,腿间有一枨,椅高 68cm、宽40cm。桌上有执壶、圈足托盘,托盘内放置石榴、杯子。桌、椅后立4人,一侍女正招待3抱乐器女子。

第五幅是《门窗图》(图19)。砖雕仿木门正对甬道,门为两扇,宽74cm、高84cm,门上雕刻铺首、门锁、门框,门两侧各有一窗,长52cm、宽22cm。

第六幅为《宴饮图》。有四女立于砖砌椅侧,一位拿琵琶,束腰长裙。另一女站桌后,只留残裙,身边有一小黑犬,桌上放果盘、杯盘、执壶,似乎表现宴饮图场面。

图19 《门窗图》

第七幅为《妇人启门图》(图20),画面残存下部,一女着白底绘卷云纹图长裙,于半开合门中向外张望,门上刻柿蒂纹铺首,下有砖砌门墩。

图20 《妇人启门图》

第八幅图案残存下部,为一侍女在条案后打开一盒取放东西,女子穿长裙,云履鞋。

第九幅残存下部,仅留半只线鞋,画面中间有一砖雕云纹图案1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洛阳苗北村壁画墓发掘简报》[J],《洛阳考古》2013年第1期,第58页。。

苗北村五代墓壁画与后晋孙璠墓有明显的相似元素,其第三幅砖雕中的灯檠造型与孙墓第二壁中砖雕灯檠极为相似;其第五幅砖雕门锁与孙璠墓中的第七壁柜锁异常相似。

苗北村壁画墓壁画尺寸较大,画中人物众多,造型准确,人物质感和立体感突出,整个画面气韵生动,人物栩栩如生,神态、身份、内心活动表现恰到好处,画面线条简练,用色以红色为主,黄、青、蓝诸色为辅,用色精准,变化自然和谐,色彩鲜明。

表5 洛阳地区五代壁画墓“一桌二椅”图像统计表

三、《一桌二椅图》的设计与宋代《夫妇对坐图》比较

从壁画内容看,邙山镇北营村五代壁画墓、龙盛小学五代壁画墓、苗北村五代壁画墓均清晰地出现《一桌二椅图》(表5),其中龙盛小学壁画中的桌子上摆一长方形小匣子;邙山镇营庄村图案桌上放置果盘和茶壶、茶盏;苗北村共出现两幅桌椅图,均为”一桌一椅“。但是从画面来看,桌子侧面应该还有一椅,因为依柱的阻挡,画面空间面积有限,而未能画出另一椅子,“一桌二椅”构图安排是很明显的;伊川孙璠墓中第3壁面左下为一小桌,上置注子、盏及托,有残存凳子的痕迹,但不是椅子。

这种在洛阳集中出现的《桌椅图》和《一桌二椅图》充分反映了自五代十国开始,墓室壁画内容和风格逐渐转型。唐代壁画墓的等级化、礼制化特征明显,即便是反映其现实生活的画面,也是如《出行图》、《狩猎图》,《胡人牵马图》、《胡人牵驼图》、《门吏图》、《武士图》、《伎乐图》等,以及前呼后拥的男仆女侍等场景,突出展现墓主人生前的显赫地位和豪华奔放生活。五代开始,墓室壁画豪华宏大的画面内容渐少,一些描绘家居环境和温馨生活细节的内容逐渐增多,或者是描绘日用品、家具、装饰品,如衣架、帽架、梳妆架、桌椅、灯檠、圆几、屏风、帷幔、注子、注碗、杯盘、碗盏、火炉、尺子、剪刀、等图像居多1徐婵菲:《洛阳宋代墓葬壁画略论》[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第14页。。到宋代,墓室壁画除了表现温馨的生活场景以外,又装饰花卉蔓草、卷轴挂画、山石等,或者孝子故事、杂剧、纳贡和梳妆等壁画内容。很显然,这类壁画是为了突出舒适、优雅的家居环境,显示主人高雅的爱好和情趣。由以上内容可知,宋代壁画内容和唐代具有一定的差别,而这种差别在五代时就已经开始出现。这种转型趋势从晚唐开始,五代加速,到北宋完成,而洛阳的《桌椅图》和《一桌二椅图》正是这种转型的最直观体现。

1951年,河南禹州市白沙镇发现的白沙宋墓壁画中出现了《一桌二椅图》,居中设桌,左右两侧各一椅,椅前设脚床子,夫妇相对而坐。宿白将这种《夫妇共坐图像》与对壁的《乐舞图》合称为“开芳宴”。这种“开芳宴”与汉魏南北朝时期贵族墓壁画中经常出现的《宴饮图》有一定联系,但唐代墓室壁画的《宴饮图》少见,甚至关于墓主人家具生活的场景也少见,张鹏在《勉世与娱情——宋金墓葬壁画中的一桌二椅到夫妇共坐》一文中考证,目前所见最早一桌二椅配置壁饰且有明确纪年的墓葬,是1998年北京发现的唐乾元二年(759)何延本夫妇墓,其南壁两侧分别影塑衣架和一桌二椅。晚唐河北故城西南屯M1、M2,和山东临沂药材站砖雕壁画墓中亦在侧壁出现一桌二椅组合图像。

到北宋时期,《一桌二椅图》样式逐渐成熟定型。山东大学南校区北宋建隆元年(960)壁画墓中有《一桌二椅图》;北宋咸平三年(1000)宋太宗元德李后陵墓侧壁砖砌《一桌二椅图》;绍圣四年(1097)河南黑山沟李守贵墓壁画《夫妇对坐图》等等,可见至北宋,《一桌二椅图》在北宋已经由五代十国时期单纯的桌椅元素,逐渐丰富成墓主人夫妇对坐样式。

这种一桌二椅式的夫妇对坐图,和汉魏的《宴饮图》意义是有区别的。《宴饮图》表现的贵族生前奢华享乐的生活场景,宴饮场所和家具是没有固定样式的,宴饮人数没有定制,可能是单人、双人或多人。但宋代一桌二椅演变来的夫妇对坐图的除了表示墓主人生前的优裕生活外,更主要的是表示一种家庭和美、夫妻恩爱的寓意,以及夫妇相敬如宾的礼制关系,主要构成元素必须有一桌二椅,人物必然是墓主人夫妇二人,可能有侍女仆人,但是墓主人夫妇对坐的主体非常突出。基本构图要素有一桌二椅、墓主夫妇,次要元素有家具、帷幔、酒具、食具、食物、茶具、灯具、文具、侍仆及动物等。

可以看出,宋代《夫妇对坐图》其基本的一桌二椅样式在洛阳五代壁画墓中集中多次出现,宋代以后这种壁画题材大为兴盛,其源流和总体设计形式均没有超出五代十国“洛阳样式”的范畴。

四、结语

五代十国洛阳地区壁画墓墓室形状均设计成圆形,甬道两侧绘制壁画,墓室内部用砖砌柱子分成不同的单元,其中绘制壁画或砖雕各种物件,呈现出独特的地域性特征。壁画和仿木砖雕的主题主要是宴乐、起居、穿衣、点灯等家居生活内容,体现很强的世俗化、生活化色彩。集中出现“一桌二椅”图案,成为宋代以“夫妇对坐图”为标志墓室壁画平民化、生活化内容的源头,“洛阳样式”是唐代墓室壁画贵族化、礼制化向宋代壁画平民化、生活化过渡的直接标志。

(责任编辑:顾平)

A Research on the Design Patterns of Mural Tombs in Luoyang Area during the Period of Five Dynasties and Ten Kingdoms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由“整”到“破”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分裂的政权格局使得该时期壁画艺术呈现出多元化、多特质的发展面貌。五代政治中心东移,定都洛阳和开封,河洛地区经济文化在动乱中得到阶段性发展。本文主要以五代十国时期洛阳地区壁画墓为研究对象,结合历史文献与考古发掘资料,首次对其独特的壁画墓设计样式进行分析与探讨。

The beginning of Five Dynasties and Ten Kingdoms is an important turning point in Chinese history,where China transformed from a united centralized empire into split kingdoms. The layout of separatist regimes caused the mural art development during this period to present the features of diversifcation and multiple traits. The political center of the Five Dynasties moved eastwards and the capitals became Luoyang and Kaifeng successively. As a result, the economy and culture of the Heluo area achieved periodic development during this tumultuous time. The research objects of this paper are the mural tombs in Luoyang area during the period of Five Dynasties and Ten Kingdoms. Based on relevant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 materials, this paper is the frst one to analyze and explore the unique design patterns of mural tombs in Luoyang area during the period of Five Dynasties and Ten Kingdoms.

五代十国:洛阳地区:壁画墓:设计样式

Five Dynasties and Ten Kingdoms; Luoyang area; mural tombs; design patterns

黄剑波,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美术考古。

猜你喜欢

壁画墓甬道砖雕
山东出土元代砖雕壁画墓群
泰兴砖雕:方寸之间见大美
从刘邦对“甬道”的学习解读其学习特点
赤峰市敖汉旗韩家窝铺辽代壁画墓发掘简报
宋墓与孝子故事砖雕
内蒙古辽代契丹贵族墓葬门道初步研究
莫高窟第61窟甬道为元代西夏遗民营建说
莫高窟第61窟甬道北壁西夏重修供养人像蠡探
辽代壁画墓汉人出行图浅议——以关山4号墓为例
晋南金墓中的狮子砖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