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自媒体时代下网络小说的经典化

2016-09-10葛思思

文学教育 2016年1期
关键词:网络小说自媒体

内容摘要:随着网络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传播媒介,网络小说迅速发展。网络小说因其载体不同而与传统文学存在着天然的异质性,网络小说是否可以经典化依然是一个存疑的话题。而随着自媒体(We Media)的迅猛发展,网络小说更加狂欢化、自由化、大众化,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网络小说是否可能跻身经典之列,这种“经典”又有何不同意义值得我们探讨。

关键词:网络小说 自媒体 经典化

一.自媒体时代下网络小说的发展现状

自媒体时代带来的各种变化在深刻影响着网络小说的发展。网络小说的创作、传播、消费与接受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已经不同。美国传播学家拉斯韦尔提出的“5W”过程模式,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传播渠道”,传播渠道即传播媒介,从传统媒体到网络媒体,再到自媒体,网络小说的传播媒介更加丰富化。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发布的“We 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对“We Media”下了一个十分严谨的定义:“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自身的事实、新闻的途径。”简言之,即公民用以发布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事件的载体,如博客、微博、微信、论坛/BBS等网络社区。在“传播媒介”发生变化之后,网络小说的作者、作品、读者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

首先,就网络小说的作者而言,自媒体时代的“作者”内涵有其特殊性。文学史从知识论的角度把作家置于文学世界的核心,而在结构主义的阐释之下,罗兰·巴特甚至提出“作者已死”的口号。从现实的写作立场来讲,“作者”这个概念依旧生存着,只是含义更加复杂。传统媒介时代的“把关人”退场,网络媒介时代“人-机”模式背后的网关等新型把关人消失,自媒体时代“人-机-人”的对话模式,信息传播的一对多模式,扩大了“作者”这一角色内涵。同时,博客、微博和微信平台的沟通化、交互化、即时化、自由化使得这些自媒体平台较之传统纸媒平台更容易成为文学传播的载体,在这种意义之下,作家变得越来越“大众化”,“创作”属于更多的人。

其次,就网络小说本身而言,自媒体时代的“作品”有其复杂性。网络媒介以传统写作不可抗衡的优势为众多“作家”(或称写手)提供海量的写作素材、整合丰富的写作资源,是造成网络小说数量众多而容量丰富的重要条件;即时更新的模式催化作家的“快餐写作”,作家日更几千字都是常态,相比传统作家有时一天只能写几百字,这种背景之下的作品大多难出精品,这也是网络小说被人诟病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同时,微博、微信等“微”文化的限制,也使得小说文本越来越碎片化。

第三,从网络小说的读者角度出发,自媒体时代的“读者”有其异质性。有人说,如今的时代是一个批评式微的时代,或许不是真正严肃的批评消失了,而是在众声喧哗之中,难以发现或者说刻意忽视了批评的微芒。发布在博客、论坛、贴吧的网络小说大都是面对大众开放,这种阅读优势意味着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成为批评家,这种在民间与网络中崛起的批评话语既可以无视任何规则和标准,消解学院派批评方式,造成批评的轰动效应;也可以因其与作者的互动性而更容易发挥读者的能动作用,甚至可以影响作品的内容。从这两方面而言,自媒体时代下的批评显得更为驳杂和特殊,更需要时代的辨别和理解。

二.自媒体时代下网络小说的经典化的可能性

文学经典问题是当前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正是在对经典持续讨论的语境之中凸显了学界对经典的焦虑。自媒体时代下网络小说的作者、作品和读者的异质性,给网络小说的经典化制造了难题,然而其中也蕴含着网络小说步入经典行列的可能性。有人认为一部文学作品之所以能进入经典序列,主要有三种方式:“政治权利的推行、知识精英的遴选和大众舆论的评判。”[1]较之在传统媒体时代,自媒体时代的网络小说的生产机制更多的是受市场影响,而非政治、文化权力的制衡。在降低政治、文化权力影响的背景之下,多元的价值观和文艺观会刺激网络小说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显而易见的是,没有众多小说文本的存在衬托,何来“经典”一说。

吴义勤在《新时期文学的经典谱系》谈到“文学经典的产生有着特殊性,即它不是一个‘标签’。它一定是在阅读的意义上才会产生意义和价值的。经典不是自动生成的,它是在阅读中被发现、被阐释、被命名的。”[2]6亿微信用户、13亿微博注册账号,背后是数字化时代的潜在受众。自媒体时代的电子小说(无论是网络小说或是电子化的传统纸质图书)的易获取性,正在刺激国民的阅读兴趣。同时,这些自媒体平台程序设置上的互动性,使广大读者可以通过“点赞”、评论、转发等自主行为参与到网络小说的发现、阅读、阐释之中。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认为狂欢节是“整个世界的一种特殊状态,这是人人参与的世界再生和更新。这就是狂欢节的本质,这种本质是所有参与者都活生生地感觉到的。”这正可以来解释当下的网络小说的创作、传播与接受——正是全民的阅读的狂欢。

另一方面,自媒体时代,作者与读者之间可以自由转换,读者与批评者之间模糊界限,在这种强大而波及范围广的阅读发现行为下,能够产生真正的“大众舆论”。在这种舆论筛选下,具有超高点击量的作品能够从网络传播的马太效应中挣脱出来,从网络传播走向纸质出版、影视剧改编等形式扩大影响;认真写作的小众作家也在贴吧、论坛等被人发现、挖掘,而那些情节雷同、内容粗鄙的网络小说终将被网络遗弃,成为网络世界的比特亡魂。正如萨尔瓦多·德·马达利加亚所说:“一个艺术作品最特别之处是它能够存活下来(得以流传),这一点不仅可以把它与那些模糊的素材区分开来,还可以将它与那些没有灵感的作品区分开来。”[3]这并不是说网络小说已经具有传统意义上的经典之作,这只是网络小说能够实现经典化的一个前提,而更重要的在于,当这种“群选”的机制在网络平台完善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有效、公平,当传统文学界也能参与网络小说的创作与接受,当“大众批评家”能在众说纷纭中进行更加专业的批评,网络小说的经典化才真正具有可能性。

三.“经典”的不同意义

很多人认为我们已经进入文学不再“经典”的后经典文学社会,应该承认在自媒体时代下,网络小说的成长环境与文学经典之间存在不可忽视的矛盾,网络小说的内容上的新、奇、颠覆性,网络作家为拒绝平庸而刻意对主流承认的“传统”、“经典”进行的解构、反叛,确实将“网络小说的经典化”这一话题逼迫到尴尬的地步,可是不应该否认经典的存在,以及网络小说成为经典的可能性——虽然这种经典可能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经典”。或许如赵毅衡教授所言,我们已经进入“群选经典”的时代,即新的文学经典谱系的形成是借助新型的媒介和艺术形式,基于大众投票、阅读、购买、观看等形式,通过累计数量来完成的。[4]

於可训教授在其《说网络文学》中谈到,网络文学“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文学之为文学的根本属性或本质特征”。张抗抗认为:“网络文学会改变文学的载体和传播方式,会改变读者阅读的习惯,会改变作者的视野、心态、思维方式和表现方式,但它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改变文学本身?比如说情感、想象、良知、语言等文学要素?”[5]这些观点或许会启发我们从另一角度进行思考——那就是文学始终是文学,“群选”出的网络小说,无论是实现了多大的“文化熟知化”的效果,如果不具备真正的艺术价值,也永远成为不了经典。而随着网络小说写作的越发成熟,许多网络小说家也在沉淀、反思自身,正如《第一次亲密接触》的作者谈到网络时说:“让虚幻的归虚幻,现实的归现实吧。”我们可以期待,在未来某一天,真正有影响力的当代网络小说经典的出现。

而另一方面,古早的小说也是“残丛小语”,不能登大雅之堂,精英与大众是相对而言,所以,在自媒体时代的今天,网络小说已然蓬勃发展了几十年,我们尚且不能对它未来的走向妄下断言,一味地用传统的价值模式来否定和解构当下的网络小说,只能说明传统文学的不自信和消极心态。“无论是否喜欢,网络文学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表征之一。”诚然如此,随着对网络小说的研究日益增加,网络小说也逐步走进主流批评家的视野,在争议之中前进的网络小说必然会在今后的文学史写作中占据自己的一席之地,网络小说的经典化问题也会成为文学史上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应该具备新的开放的媒介文学观,积极了解、适应新的媒介,利用自媒体媒介扩大文学的传播,同时又加速发现、阐释经典的进程,这样,网络小说的创作、传播、消费与接受会更加成熟、完善,其经典化也不会再是空谈。

参考文献

[1]刘晗.文学经典的建构及其在当下的命运[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2]孙桂荣.新时期的经典谱系研究[J].南方文坛,2012,3.

[3](英)霍尔布鲁克·杰克逊著,吴水贵译,书·阅读[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4]赵毅衡.意不尽言——文学的形式-文化论,转引自李玉平《新世纪文学经典的生成与“文化熟知论”》,载《艺术评论》2010年第7期.

[5]张抗抗.网络文学评奖有感 http://www.china-culture.com.cn/wx/wl/03.htm

(作者介绍:葛思思,武汉大学文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网络小说自媒体
当网络小说逆袭之后……
自媒体时代慕课对民办院校高等化学教学的意义与影响
自媒体时代下普通高校思政课改革路径
“全民记者团”:济南电视台与“百姓记者”的“握手”实践
大众文摘期刊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实现“内容突围”
50 SHADES OF ONLINE LIT
网络小说改编乱象:您有钱买,我却没小说卖了
网络小说纸本化是未来出版趋势
聊天室:我和网络小说有个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