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抓住兴趣点 促进汉字教学

2016-09-10包朗

文学教育 2016年1期

内容摘要:《古代汉语》汉字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抓住兴趣点能提高教学效果。利用双回单法这种新的训诂方法可以引发汉字教与学的兴趣,利用俗字新趣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研究汉字的兴趣,利用形象教学法可以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兴趣点,还有文化解释、楹联展示都可以引发学生学习研究汉字的兴趣。

关键词:双回单法 俗字 形象教学法 文化解释 楹联展示

汉字在古今重要性可见一斑,许慎曾说:“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1]汉字教学古人非常重视,汉代蒙童首先要过识字观。《汉书·艺文志》:“汉兴,萧何草律,亦著其法,曰:‘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吏民上书,字或不正,辄举劾。”[2]就是说在汉代若想当文吏,首先必须要能背诵9000个以上的字,无论官员还是百姓,如果上书时字写得不正还要被弹劾。这是用法律的形式把识字、用字教育规范提高到入仕的高度,《陌上桑》讲“十五府小吏”是这种政策在现实中的反映。可见当时对识字教育的重视,将文字规范上升到了国家意志,一如今天的语言文字规范一样,古今的各种政治举措会激发汉字教学的开展。

今天,要想在《古代汉语》教学中有效地开展汉字教学,笔者认为应该从抓兴趣点入手,具体地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善用训诂新法引发《古代汉语》汉字教与学的兴趣

要善于利用新的语言文字研究成果,比如双回单法,是《古代汉语》词语训释教学的一种新方法,“这种方法最大的特点是经过相关转换把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双音节词拆成两个语素,用其中一个人们容易了解的语素(或者是以这个语素为核心意义的双音节词)作为释词去解释古文中的被释词。”[3]

利用双音节词中的一个语素解释另一个语素,在一些新发现的文献中有所体现,比如:《兴福祖庆诞科》第167-168行:“气中七变者:气是虚,虚是空,空是无,无是容,容是纳,纳是藏。”其中的单音节词可由双音节“气虚”、“虚空”、“空无”、“容纳”、“纳藏”等词语解释。这样的例子还有该文献第173行的“风中七变者:风是力,力是动,动是转,转是变,变是化,化是神,神是通”、第175-176行的“明中七变者:明是光,光是照,照是见,见是辨,辨是识,识是分,分是别”、第178-179行的“水中七变者:水是生,生是命,命是荣,荣是成”、第183行的“火中七变者:火是香,香是美,美是色,色是好,好是端,端严,严是威”等。[4]

二.利用俗字新趣激发学生学习研究汉字的兴趣

现在有个字是采采芣苢的苢下半部,没有草字头,很多人不认识,在霞浦新发现的《兴福祖庆诞科》中有“以”163行和169行有相同的文句“以昔大愿力,慈悲满世间”,第169行“以”作正字,而第163行“以”作“苢”去掉草字头的“  ”。教学中,可将“采采芣苡”的诗句与这个字联系起来,以增强学生的兴趣。

注意实际文献中用字的变化。厶本来是“私”的本字,实际有可能读作“某”,如霞浦新发现摩尼教文献《点灯七层科册》中的“一灱弟子厶,合家眷等,大小男女”和《奏申牒疏科册》中的“但弟子厶下情无任”、“厶年厶月厶日,结制百日之期,启建厶道场,讲演厶天教,今则幸逢厶旦之辰,常住营备净斋菒品之。”[5]

当然,利用俗字要注意不要混淆字形,我们常见的是混淆字的偏旁。比如常见敦煌文献中将“氵”旁和“言”旁相混淆者。水旁与言旁形近故可互讹。敦煌吐鲁番文献中,这种情况并不鲜见。《敦煌俗字典》“諳”条在列出“諳”的俗字“湆”后说:“‘言’旁俗字多作‘讠’,与‘氵’旁形近易乱。”[6]同时,《敦煌俗字典》在列出“諒”的两个异体俗字后表达了同样的观点:“此字(笔者按:即‘氵量’字)左边应该是‘讠’旁,因与‘氵’旁相似,故讹为‘氵’旁。”另外,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将“濄”的“氵”旁讹作“言”旁者,[7]它例不胜枚举。

三.利用形象教学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兴趣点

在分析合体象形字的时候,要善于利用陪衬的字形进行讲解,最好采用形象教学法。所谓的合体象形,指的是在独体象形的基础上,在附加表示陪衬符号的象形字。合体象形所描绘的是事物的分体,即便是整体,特征也不明显,容易造成对象间的混淆,使人难以辨识,因此需附加背景,利用邻近、相关联的事物加以烘托陪衬。如“侯”,甲骨文形状外部为幕布,里面是表示箭的“矢”,表示“射矢之的”,如果没有“矢”陪衬,便不知何物。侯,就是古代春天举行乡饮酒礼时所用的幕布,从厂,像张设的幕布。再比如“果”字的教学,笔者先画出其上部轮廓的甲骨文,同学们猜的东西有“饼子、田、铅球、蹴鞠”等,我一一给予了否定,同学们愕然;然后我再画出其下部“木”的甲骨文,同学们恍然大悟,然后大笑,课堂气氛相当活跃。“齿”字的教学也是如此,笔者教学中先画出牙齿的形状,让同学们猜是何物,同学们思维相当活跃,最后笔者画出口的形状,同学们才恍然大悟。

当然这种方法最好结合同学们熟知的词语,尤其是成语,效果会更好些。在讲“州”的涵义时,笔者先画出“州”的甲骨文形状,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在河之洲”的“洲”的“本字”,字形中间的圆圈表示的是水中陆地,字形的曲线表示水流,“洲”是后起本字,累加了形符“氵”。教学“瓜”这个常用字时,笔者先画出,同学们猜测一番后,笔者再画出相应的藤蔓,最后笔者指出这就是“瓜田李下”的“瓜”字,笔者还引用了古乐府《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之所以瓜田不纳履,是君子怕别人说自己借提鞋的机会偷瓜,以免去自己有偷盗的嫌疑。这样解释之后,很容易激发学生探知事物究竟的兴趣。

当然,《古代汉语》兴趣教学方法远不止上述这些,利用文化解释、楹联展示都是引发学生学习研究汉字的兴趣的方法。比如“男”字的解释就可结合文化进行,“男”字因何从力,可千万别理解为男子有力气就种田。“力”字早在甲骨文中就出现了,象由原始农业中挖掘植物或下种籽所用的尖头木棒发展而成的一种用来掘土的工具。字形中的短画,象踏脚的横木。甲骨文、金文的“男”字从田从力,象人用“力”这种农具耕田,开始不分男女,至于专用于男子则是后来的事情了。楹联如唐伯虎对祝枝山的析字联“长巾帐内子女好,少女更妙;山石岩中古木枯,此木为柴。”“长巾”合成“帐”,“子女”合成“好”,“少女”合成“妙”;“山石”拼“岩”,“古木”合成“枯”,“此木”合成“柴”等。其它的方法更有待于在教学中摸索积累。

注 释

[1][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95,第316页。

[2][汉]班固著,[唐]颜师古注:《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720-1721页

[3]包朗,李榕:《古汉语词语释义新模式——双音节词回溯单音节词模式引论》,《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年第3期,第135-136页。

[4]《兴福祖庆诞科》中的内容可参见2013年西北民族大学计佳辰硕士论文《霞浦摩尼教新文献<兴福祖庆诞科>录校研究》第14-15页。本文采用的是笔者亲自校录的《兴福祖庆诞科》,下同。

[5]灱,当为“切”。《点灯七层科册》和《奏申牒疏科册》均为未刊之文献,本文所据者,为导师惠及的图版,文字为笔者自己校录的。

[6]黄征:《敦煌俗字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4页。

[7]说详见包朗,杨富学《<吐鲁番出土文书>所见“言過”当录为“濄”——兼与王启涛先生商榷》,《敦煌研究》,2015年第4期,第103-107页。

基金项目: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生创新项目《霞浦新发现<摩尼光佛>校注研究》(项目编号:13LZUJBWYJ021);自治区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塔里木大学非传统安全与边疆民族发展研究中心2013年度招标课题重点项目《文化安全视阈下新疆柯尔克孜族伦理文化传承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090113B03);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2014年度“本科教学工程”《<古代汉语>词语教学方法新探——双音节词回溯单音节词法》(项目编号:RWJG1408)

(作者介绍:包朗,历史学博士,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学、历史文献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