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办读书节辩论赛对学生阅读思维的培养

2016-09-10林赟

文学教育 2016年1期
关键词:辩论赛

内容摘要:在东厦中学读书节活动中,辩论赛是一个重要的赛事。它一方面作为综合语文实践活动丰富了学生的阅读生活,另一方面也向师生们展示了辩证思维的魅力。为了有理有据地反驳对方,辩手们开启了“海量阅读模式”,并发动“后援团”的同学帮忙找资料。在大量的“内部演练”与“资料整合”过程中,学生形成了“辩证性思考”的阅读习惯。当学生把这种“辩证思维”的阅读习惯带入课文阅读,课堂上就有了明显的变化。

关键词:校办读书节 辩论赛 辩证阅读思维 东厦中学

说到阅读,人们不禁会想起“凿壁掏光”、“悬梁刺股”的典故,仿佛读书从来就是一件苦差事,非有坚韧的毅力、巨大的决心不能做好。于是,尽管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等谚语,莘莘学子仍与书籍保持着尴尬的距离——不想读,又被逼着“苦读”。然而“腹有诗书气自华”,唯有读书可以让我们从容应对瞬息万变的时代的挑战,激发创造的活力,实现人生的价值,所以大量的阅读,很有必要。但作为一种非常个性化的体验,知识的摄取见仁见智,并非所有的阅读内容和阅读方法都是合适的。不过,只要学生养成良好阅读思维的习惯,就能真正地受用终身。这里以汕头市东厦中学读书节辩论赛为例,探讨学生阅读思维的培养。

一.学生的阅读思维问题

东厦中学读书节已历经6届,每一届都会倡议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期间,我们布置学生写读书笔记,从中发现学生一些主要的阅读思维特点。

一是看问题容易片面化、绝对化、情绪化。从学生所写的读书笔记内容上看,除了为高考写作服务的辅导类书籍,学生课外阅读的书籍题材以娱乐、体育、故事等内容浅显易懂,贴近民生的作品为主,较少涉及政治时事评论、科学、学术、诗歌等需要一定的专业积累才能读懂的作品。这种阅读上的“偏好”也使得学生的读书笔记思想内涵明显不足。

二是人云亦云、千篇一律。许多学生对于“该读什么”没有明确的概念,更倾向于接受教师或社会的“推荐书目”,久而久之也更习惯“被安排”式的阅读,自主意识较弱,阅读常常并非发自内心的需要,而是带着“完成任务”的目的,自主阅读变成了应付检查的阅读,读书笔记中反馈的思想内容也常是人云亦云。

由此可以看出,狭窄的阅读面,使学生容易片面地思考问题,并形成一种僵化的定势思维模式,反映在写作中就往往变成发泄情绪式呼号。任务式阅读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很多时候变成一种枯燥而疲劳的脑力活动。当学生不愿意动脑时,这种阅读就变成了教师“一头热”的填鸭式教学。

如何破解学生这种“被动阅读”的局面?虽然阅读名著、“素材积累类”文章以及娱乐体育类书籍等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有用,但由于学生的阅读思维方式容易出现问题,结果导致效率低下,书中的知识往往也无法为学生真正理解并运用。既然书中的内容是死的,学生的应试阅读和自主阅读又无法废弃,我们就尝试着改变读书活动的形式。读书节期间,我们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其中一个有趣的尝试,就是将平常的个体阅读行为伸展为群体性的轰轰烈烈的读书节辩论赛,充分利用辩论赛的立论与驳辩,培养学生辩证的阅读思维习惯。

二.校办读书节辩论赛促进学生辩证阅读思维的形成

在东厦中学读书节活动中,辩论赛是一个重要的赛事。它一方面作为综合语文实践活动丰富了学生的阅读生活,另一方面也向师生们展示了辩证思维的魅力。当学生为台上各班的辩手们敏捷的反应、睿智的回答所折服时,也对辩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们借辩论赛的契机,指导他们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所读知识进行思考、分析、整合,运用辩证思维进行立论与辩论。

(一)用联系的方法来看待问题。

运用联系的方法看问题,就是要求学生抓住思维对象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的关系。例如2013年第四届读书节辩论赛的决赛辩题是“流行时代,应多读经典作品还是应多读流行作品”?围绕着这一辩题,学生开始了激烈的“唇枪舌战”,但大多数谈的是“流行”与“经典”的不同,这时我们引导他们重读辩题,让他们抓住关键词,从而把握“流行时代”这一背景,将“时代”与“作品”联系起来,很快双方辩手都抓住了关键,正方辩手提出了“经典作品作为智慧结晶是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代表”,“经典作品对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和重大意义”的观点,反方辩手提出了“在流行时代,流行作品实时揭露社会问题”,“流行作品与时俱进,代表流行时代主流”的看法,双方都明确了“流行时代”与“经典作品”、“流行作品”的联系,并抓住了有利于自身的一面进行立论。

(二)用发展的方法来考虑问题。

运用发展的方法看问题,就是要求学生从时间上来考察思维对象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纵向发展过程。例如第四届读书节辩论赛初赛有个辩题是“文才和口才哪个更重要”,我们指导学生从大家读书节阅读积累的素材本上分别收集“古今中外”文才好或口才好的人,观察他们的特点进行立论。结果比赛中正方二辩和三辩接力,从春秋孔子的《论语》谈到当代名嘴崔永元的文采素养,纵谈古今,论证了“文才决定口才成果的价值”的观点,这是运用发展的眼光去考察思维对象的运动、变化而得出的有一定理据的结论。这一方法既让学生广泛收集素材,又调动了他们阅读的兴趣,还强化了他们整合所学知识的能力。

(三)用全面的方法来把握问题。

运用全面的方法看问题,就是要求学生对思维对象作全方位、多角度的考察。例如2012年第三届读书节辩论赛初赛有个辩题是“课外阅读是精读重要还是泛读更重要”,我们指导学生一分为二看问题,既要看到“精读”、“泛读”的各自的利,又要看到两者的弊,从而进行全面地比较。比赛中正方不仅分析了两者的利弊,还引用名著立论“有选择的精读更有利于中学生吸收有益知识”;而反方从“如何有效利用中学生有限课余时间”角度,既谈到“泛读使学生知识面更广”,又看到精读“虽适用于名著,但不适用于课外阅读中的大部分流行读物”的特点,双方都避免了绝对化,片面化,对事物作出全面的观照、客观的分析和公正的评判。

每次读书节辩论赛,都让辩手和听众打开了思路,都让大家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为了有理有据地反驳对方,辩手们开启了“海量阅读模式”,并发动“后援团”的同学帮忙找资料。在大量的“内部演练”与“资料整合”过程中,学生形成了“辩证性思考”的阅读习惯。2013年,东厦中学学生在随后的区辩论赛、市辩论赛中节节获胜,最终拿下汕头市中学生辨论赛桂冠,其中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学生们早在校办读书节辩论赛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辩证阅读思维”的习惯。

三.辩证阅读思维运用于日常教学

可以说,校办读书节的辩论赛对中学生辩证的阅读思维习惯的培养做出了一个很好的尝试。当学生把这种“辩证思维”的阅读习惯带入课文阅读,课堂上就有了明显的变化,例如学习《西游记》,学生将取经人唐僧评价为“懦弱”、“死板”的同时,又看到了他对“取经”的坚定,对佛法的虔诚;《三国演义》的“杨修之死”一节,过去学生看到的往往是“曹操的狭隘”与“杨修的自大”,现在有更多的学生从中看到了“曹操隐忍的领导艺术”。

为进一步促进学生辩证思维的形成,笔者在教学时要求学生不再局限于只分析书中的人物,而是要将书中的他们与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对比,于是随着知识面的拓展,学生的读书笔记有了“慈悲弱者唐僧与文化巨人玄奘”、“妖智孔明与贤臣诸葛亮”等令人眼前一亮的见解。由此可见,学生的阅读问题并不仅仅是简单的缺乏阅读能力的问题,他们更缺乏的是一种能正确运用所学知识的思维模式,或者说缺乏的是一个引导他们如何阅读、怎样思考的平台。而深得学生们好评的东厦中学读书节[1],正是通过举行包括辩论赛在内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提供了这样一次又一次的机会。笔者相信,随着一届届校办读书节的积累,东厦中学也必将为以后的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供更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

[1]姚佩琅.校办读书节对学生课外阅读认知与行为的影响——以汕头市东厦中学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2015(7):25.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校办“读书节”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以汕头市东厦中学为个案》(2012YQJK271)

(作者介绍:林赟,广东汕头市东厦中学教师,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校办“读书节”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以汕头市东厦中学为个案》(2012YQJK271)项目组主要成员)

猜你喜欢

辩论赛
enriches my experience 辩论赛丰富人生阅历
浅谈美国高中的辩论赛
记一次精彩的辩论赛
论辩论赛对培养大学生素质的意义
别开生面的辩论赛
锁定辩论赛—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工具
让多种教学模式进入课堂
提高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有效性研究
青春岁月里的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