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校办读书节的模式

2016-09-10姚佩琅

文学教育 2016年1期
关键词:模式

内容摘要:以汕头市东厦中学为例,从要素的角度对校办读书节的模式进行了讨论,包括主题模式、时间模式、工作模式、奖励模式和评估模式等。当然,关于模式的讨论,这里仅局限于校办读书节活动的整体运作框架。由于还没有文献集中讨论这一问题,所以这里的讨论是尝试性的,很希望有更多的学校来探索,推出更多、更好的校办读书节模式。

关键词:校办读书节 模式 汕头市东厦中学

汕头市东厦中学从2010年开始,至今已举办了6届读书节。这一年一届的读书节,可以说是从幼稚走向成熟,并形成了较为良好的模式。现以此为例,探讨校办读书节模式。

一.主题模式

主题,意味着活动的灵魂,意味着活动内容的相对集中。虽然读书节的主题无非就是通过多读好书来丰富人生和提高修养,但好书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如果只是倡导多读好书,那就显得过于宽泛,也不容易落实。另外,如果一年一届的读书节都以“多读好书”为主题或者口号,还会让在校学习几年的学生觉得单调乏味。因而,如何让校办读书节的主题做到“一致性”和“多样性”的统一,是一个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从多样性角度出发,东厦中学读书节的主题多次变换——2010年是“我与名著”、2011年是“经典伴我行”、2012年是“阅读改变人生”、2013年是“流行、经典与时代”、2014年是“科普助我成长”、2015年是“经典伴我行”。现在看来,主题变换过多,反而不利于突出重点,操作上也有不便之处。哪怎样变换主题才是适宜的呢?由于东厦中学是包括三年初中和三年高中的完全中学,所以读书节主题的变换宜以三年为一个周期——一年为“阅读改变人生”、一年为“科普助我成长”、一年为“经典伴我行”。第一个主题重在突出“阅读”的地位,第二个主题和第三个主题涵盖了理科和文科两大领域,意在强调科普和经典这两类读物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样的主题模式,应该说比较有科学性也便于操作。

二.时间模式

纵观所有的读书节,什么时间举办的都有[1],也就是说,读书节的举办时间是由举办者自设的。虽然具体的举办时间不重要,但举办的时长却跟举办读书节的质量和所要达到的目的密切相关。就校办读书节而言,笔者认为不宜用“读书周”或“读书日”来命名,因为“周”或“日”只具有象征的意义,至多也只是起到宣传“多读书”的作用,对学生成长的帮助微乎其微。基于此,东厦中学读书节第一、二届时间设定为4月至5月,跨度约为1个月;第三届时间设定为4月1日至5月31日,跨度为两个月;第四、五、六届时间设定为3月10日至5月31日,跨度延长至约两个半月。实践证明,后三届的时间模式优于前三届的时间模式——由于有足够的时长,结果在读书节的宣传发动、学生的自主阅读、各项大型活动的开展等方面均达到了较充分的水平,也取得了较令人满意的效果。

三.工作模式

以节庆的方式来开展读书活动,这是所有校办读书节都一样的。然而,在以什么样的形式来开展读书活动和具体是什么读书活动内容方面,却有不尽相同的地方。总的来看,举办得较为成功的学校读书节,一定是充分考虑到其形式和内容的目的性、系统性和层次性。而这一点,东厦中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东厦中学读书节的第一项工作是宣传发动、营造氛围。首先是校园环境的布置。既然读书节是“节”, 那就应该有节曰的热闹气氛。像东厦中学第六届读书节,从活动计划的公布到读书名言的张贴,从大操场两侧校道上飘扬着的写有读书宣传标语的红色布条到格外醒目的讲座海报,让学生无论走到校园的哪个角落,都得到阅读的提醒,同时又感受到浓浓的读书氛围。其次是多方宣传发动。像东厦中学第六届读书节,就在两个校区同时举行读书节动员大会——在两位校领导分别做了热情洋溢的读书动员之后,两位学生代表又分别宣读了“倡议书”。

值得一提的是这项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向几千名学生的家长发放“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像东厦中学第六届读书节,信的内容除一般的宣传发动、推荐读物外,还特别地向家长们发出倡议:“1.请您做孩子购书的指导者。周末和您的孩子一起逛一次书店,共同选购2-4本‘经典名著’。2.请您做孩子读经典的引路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建议您和孩子共读一本‘经典名著’。当您陪伴孩子一起在灯下阅读的时候,当您引导孩子把阅读经典当作生活的一部分时,您就等于把孩子引领至人类文明的高地,引领至精神世界的巅峰。3.请您做孩子经典阅读的合作者。在‘读书节’期间,请您和您的孩子把你们读经典的故事、读经典的心得以及与读经典相关的一切收获都写进读书笔记中,共享合作阅读的快乐。4.请您做孩子读经典名著的交流者。饭后闲暇时,请您与孩子一起阅读或一起讨论,与孩子经常交流读经典获得的知识和心得,让孩子在无私的交流中不断提高读经典的质量。”可以说,这个环节是以很低的成本来实现读书节的“家校共建”活动的。

第二项工作是邀请一位校外专家(或大学教授)和本校三位老师开讲座。6届读书节,共邀请了6位校外专家、教授和本校18位教师开设的讲座合计24场。这24场内容不重复的讲座对学生们来说,具有阅读示范作用,也具有导读的功能。另外,这24场讲座,还表明应该“多读书,读整本的书”不仅对学生而言,而且对学校的教职员工也是一样的。

第三项工作是通过举办各种比赛活动来展现学生的读书成果。这项工作既是营造读书节热烈气氛、推动学生课外阅读的需要,也是对校办读书节活动效果的一个检测。在比赛活动过程中,开展读书活动较为充分的班级就会有较良好的表现,而那些阅读数量较大、阅读体验较丰富、阅读思考较深刻的学生就会有较高的比赛成绩,因而也会受到表彰。当然,由于这项工作是学生和语文教师全员参与,涉及面广,活动内容和形式不一,活动规模大,活动场次多,从活动场地的选择、具体时间的确定到谁来负责和组织,乃至奖品的选购,都需要细加斟酌,系统安排,所以是最不容易做好的。

在这项工作上,东厦中学读书节每一届的安排大致上是这样的:初一级、初二级举行讲故事比赛或经典诗文朗诵比赛,高一级举行演讲比赛或辩论赛,高二级举行阅读知识竞赛,初三级、高三级举行现场作文竞赛。从活动形式讲,初中部偏向于口头语言活动,高中部偏向于书面语言活动;非毕业班偏向于需要花更多时间准备、需要有更多团队合作精神的比赛项目,而毕业班则选择了活动时间少、学生个人能独立完成的比赛项目。从活动内容讲,按深浅程度安排给高低年级学生,如同样是现场作文比赛,初三级偏向于能写记叙文的立意较浅的命题,而高三级则偏向于能写议论文的立意较高的命题。像东厦中学第六届读书节的总主题是“经典伴我行”,就要求初三级学生以“我心目中的经典”为主题作文,要求高三级学生以“人类历史文化中的经典”为主题作文;第五届读书节的总主题是“科普助我成长”,给初三级学生的作文主题是“难忘的科普读物’,给高三级学生的作文主题是“科学家的苦与甜”。正是由于根据学生的不同年级特点以及他们面临的实际问题来安排竞赛活动,东厦中学6届读书节才能很顺利地举行,学生的读书汇报也有诸多精彩的地方。

值得一谈的是,这项工作中的评奖环节。评奖的目的是为更好地推动学生阅读,因而其客观性和公平性是应该坚守的原则。东厦中学读书节活动在这一点上应该说非常到位。如演讲、朗诵等比赛的评委,通常是由一位学校领导和其它年级的六位资深教师组成,在一时找不到人的情况下,会找同一级老师担任。但凡是指导的学生有参赛的老师,一概不担任本次比赛评委。再如现场作文竞赛的评比,先是由各位科任老师初评,从各自所教班级中选出一篇最优秀的作文,再匿名交由另外年级的老师评比并确定奖励等级。正是客观性和公平性使得东厦中学6届读书节各项比赛活动的评奖,从未受到非议,很好地实现了“以奖促读”的目的。

第四项工作是读书节的延伸活动。举办读书节的目的是推动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培养学生终身阅读的习惯,因而,如果读书节结束时还有后续的举措,那就更能达到举办读书节的目的。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东厦中学曾于2014年7月8日向全体学生发出“就暑假期间多读课外书问题致同学们的一封公开信”。公开信倡导同学们“暑假里读读课外书来拓宽视野、增长知识”,信的后面还附有“阅读推荐书目”,向初中生推荐《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昆虫记》、《改变我生命的那本书》、《麦田里的守望者》等32部作品,向高中生推荐《居里夫人文选》、《物种起源》、《宇宙秘密:阿西莫夫谈科学》、《培根随笔》、《纪伯伦散文诗集》、《巴黎圣母院》等52部作品。实践证明,这一“活动接续模式”,是可行的,也是有效的。

四.奖励模式

奖励,是激发的手段。东厦中学6届读书节的比赛活动对学生的奖励,除精神性的奖状外,还有物质性的奖品,并且其物质性奖品一直以来都是“书”,都是“经典名著”。

早在2010年第一届读书节开始前,笔者就谋划用什么来作为获奖学生的奖品?考虑再三,最后决定用“书”。那年学校共奖给学生119册书,还赠给参与活动的语文老师每人2部共60册。此后,奖品是“书”成了东厦中学读书节的惯例,并且,还会根据读书节“主题”的不同而有所侧重。如第四届读书节主题是“流行、经典与时代”,给学生的奖品是《西游记》、《泰戈尔诗集》、《简爱》、《红与黑》、《堂吉·诃德》、《欧也妮·葛朗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十七部共152人部;而第五届读书节主题是“科普助我成长”,给学生的奖品则是《新笔记大自然》、《感伤的科学史》、《绿色生活指南》、《虚实世界:计算机仿真如何改变科学的疆域》、《终极抉择——威胁人类的灾难》、《20世纪最佳科幻小说选》、《鸟的天空》、《海洋传》等十五部共92人部。

校办读书节的出发点是“读书”,落幕是“奖书”,其终点实际上是“读书”的新的出发点。用书籍这种精神性的产品作为奖品,能体现“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永不驻足的校办读书节理念。应该说,这种奖励模式既是低成本的,也是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的。

五.评估模式

由于校办读书节是由学校自主设立的,所以,目前的评估没有一种来自于外部的统一的标准。也就是说,校办读书节不会有外部评估的压力[2]。但是,为了读书节越办越有成效,学校内部的评估还是很有必要的。虽然读书节活动在理论上讲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但从实际来看,要确切地检测其效益的大小却不是很容易的事,因为说到底读书的最主要功效在于培植精神、拓宽视野和塑造人格,而这并非能立竿见影。当然,大致上的评估或某一方面的检测,还是应该做也是可以做到的。

东厦中学对读书节活动的评估,主要包括下列两种方式。

第一种评估方式是调查问卷。在每一届读书节活动结束时,笔者都会组织问卷调查,设计的问卷最多的时候有四套。抽样少的时候有四百多人,而最多的时候则达到上千人。抽取的样本有时候包括初、高中六个年级,如第三届、第一届;有时候只有初、高中非毕业年级,如第五届;有时候只有初、高中毕业年级,如第六届。

每一届读书节问卷调查的内容依实际需要而有所侧重,其中主要包括学生对校办读书节的欢迎程度和认可程度、校办读书节期间学生读课外书的时间长度和买课外书的情况等等。比如2012年第三届读书节活动后的调查显示,562位初、高中毕业班学生认为校办的三届读书节对他们的学习成绩或成长“很有帮助”的占10.50%,“有帮助”的占36.48%,“帮助不大”的占36.65%,“毫无帮助”的占15.30%;认为读一些课外书对于语文成绩的提高“很有利”的占32.38%,“有利”的占61.92%,“不利”的占2.14%,“很不利”的占2.49%;在中、高考前几个月“买过课外书”的占48.75%,“没买过课外书”的占50.36%。再如2010年首届读书节活动后的调查显示,在读书节期间,有的班买课外书合计有185本,而买最多的同学则买了14本。诸如此类的调查数据,让老师们了解到学生对读书节的反应和在读书节期间的行为,更清楚校办读书节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更坚定了要把耗时又耗力的读书节办下去的决心。

第二种评估方式是总结研究。在每一届读书节活动过后,不少老师充分利用暑假时间进行总结研究。有单个活动情况的总结,也有整体活动情况的总结;有针对学生读书活动的总结,也有针对教师或外请专家教授引导、指导学生读书活动的总结;有偏重于描述性的总结;也有上升至理论高度的总结。

学校把老师们写的总结连同为了项目研究而写的论文以及读书节活动里的学生作品集结在一起,出版读书节专辑——从2011年开始至现在,已编辑出版了四期,文章合计204篇,约45万字。总结研究及其专辑的出版,可以说是一种内容更丰富、角度更立体的评估方式。

首先,评估者众多。像东厦中学第五届读书节,仅总结、研究各项活动而写出文章的老师就有13位。

其次,评估对象既有宏观、整体性的,也有微观、局部性的。像笔者写的《“科普助我成长” ——记东厦中学第五届读书节活动》、韩金容老师写的《人文熏陶,科学引领——校办读书节专题讲座如何“接地气”探讨》就属于前者,姚俊老师写的《校办读书节讲故事比赛的意义、组织和创作——以东厦中学初二级为例》、苏丹丹老师写的《优美的朗诵从何而来——第六届校办读书节“经典诗文朗诵”比赛一等奖背后》就属于后者。

再次,这种评估方式兼容反应评估、学习评估、行为评估、成果评估等多层级评估。如第五届读书节过后,纪晓滨老师在《“化学与食品安全”讲座总结与反思》一文中写道:“在讲油条的时候,我加了人际交往的两个有用的原则等等,只有这样我才觉得一场关于科普的讲座能深深吸引学生的兴趣,符合学生的胃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模式。而从现场学生的反应情况和眼神中,我知道此次讲座是非常成功的!”这是典型的微观反应评估。而张妍老师在《“科普助我成长”知识竞赛总结》一文中则以竞赛题目的数量、范围、难度和学生竞赛成绩等方面的分析为基础,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了评估。再如,教师开设专题讲座,既可以当作行为评估和成果评估的对象,也可以看作行为评估和成果评估的结论;而学生的优秀作品,既可以当作学习评估和成果评估的对象,也可以看作学习评估和成果评估的结论。

最后,出版读书节专辑,既是众多评估者评估校办读书节的成果,也可以成为众多评估者共同反思校办读书节成败得失的基本资料,这极有利于众多评估者在长时间的交流、碰撞中深化原有对校办读书节各项活动的体验和认知,从而在理论层面上达成共识,在操作层面上达成默契,使校办读书节活动愈来愈加完善。

除上述两种主要的评估方式外,校办读书节的评估还可以通过别的途径或成果来进行,如学生们在校外活动中所取得的成绩。2013年7月15日,东厦中学代表队在汕头市中学辨论赛中获得冠军,这在人们的意料之外,因为比东厦中学名气大的中学有好多,但也在情理之中——正是由于每年读书节期间都有朗诵比赛、演讲比赛或辨论赛等大型综合性实践活动,东厦中学才练就了一支风度翩翩、能言善辨的辨论队伍。从评估的角度讲,这是校办读书节极大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一个显例。

六.结语

前面从要素的角度对校办读书节的模式进行了讨论。当然,这里的要素,是笔者选择的结果,像资源这一要素,就未曾谈及。另外,关于模式的讨论,也仅局限于校办读书节活动的整体运作框架,或者说只针对校办读书节的整个流程,虽然所举的例子相当一部分属于单项活动或活动的某一环节。如果从通常所说的教育教学的意义上看,校办读书节各项活动的运作可能蕴含着多种按不同的标准划分出来的模式,如直接讲授模式、探究模式、综合模式、冲突解决模式和合作学习模式等[3]。不过,这一些已超出本文所要讨论的范围了。

最后,应该指出的是,由于还没有文献集中讨论这一问题,所以这里的讨论是尝试性的,很希望有更多的学校来探索,推出更多、更好的校办读书节模式。

参考文献

[1]李伟.大学生读书节活动调查与思考——以江苏省高职高专院校为例[J]. 河北科技图苑,2013(4):58.

[2]L·W·安德森,D·R·克拉斯沃夫等编著.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简缩本)[M]. 皮连生主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07.

[3](美)玛丽·艾丽斯·冈特,托马斯·H·埃斯蒂斯,简·斯瓦布.教学模式(第四版)[M].尹艳秋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49-272.

本文为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校办“读书节”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以汕头市东厦中学为个案》(2012YQJK271)成果之一。

(作者介绍:姚佩琅,广东汕头市东厦中学教师,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校办“读书节”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以汕头市东厦中学为个案》(2012YQJK271)项目主持人)

猜你喜欢

模式
关于师幼互动的文献综述
我国中央银行金融监管模式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从《后窗》看希区柯克作品的人性怀疑论
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管理模式转变分析
基于产业需求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端饭店业产学研模式研究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