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姜夔《扬州慢》的艺术特色

2016-09-10刘楷

文学教育 2016年1期
关键词:用典

内容摘要:姜夔为南宋词坛开宗立派的词家巨擘,于婉约、豪放之外,以清空的词风别立一宗,他的《扬州慢》,以凄清低回的旋律,唱出了哀时伤乱之悲慨,反映了深广的社会现实。其风格既能表现姜夔词的一些典型特征,又能折射出南宋词坛的风貌,本文尝试通过《扬州慢》做一些纵深的探索。

关键词:自度曲 小序 黍离之悲 用典

说起南宋词,人们会以“极其工、极其变”来评价。这种说法,源自清人朱彝尊,他在《词综发凡》中指出“世人言词,必称北宋。然词至南宋,始极其工,至宋季而始极其变,姜尧章氏最为突出”[1],比较王国维对南宋词“至南宋以后,词亦为羔雁之具(羔雁,是古代卿大夫见面时拿的礼品;羔雁之具,此处指诗歌成为士大夫间应酬赠答的工具),而词亦衰矣”[2]的评价,朱彝尊对南宋词的成就给予了正面中肯的评价。所谓“极其工”即指南宋词家能更深入地探索词的内在规律,在音律、声韵等方面更为工整严密,并在艺术表现上更为工雅;所谓“极其变”则指南宋词家在创作方式上力求突破北宋词的格局,超越旧谱束缚,而国家的动荡时局,也使南宋词内容风格更为多样,时而壮怀激烈,时而浅吟悲唱。南宋众多词家中,又以“姜尧章氏(姜夔)最为突出”,而《扬州慢》正是姜夔的代表作品。本文将从曲、序、词的角度赏析《扬州慢》,一探姜夔词的艺术特色。

一.琵琶起舞换新声——曲

词的传统创作形式为“依声填词”,词人依照旧有曲调,撰写歌词。而词以言情,常常为有感而发,当词人心神触动之际、而旧有曲调又不能精妙地传达自己的意念思绪之时,精于音律的词人便会尝试创制新曲来传情达意,这就是“自度曲”[3]。如《扬州慢》序中便说明“予怀怆然,感慨今昔,遂自度此曲”,再比如姜夔另一首自度曲《淡黄柳》序中也交代“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阙,以纾客怀”[4],其曲都依情依景,量身定制。姜夔自谓“予颇喜自制曲,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故前後阕多不同”(《白石道人歌曲》),他的创作既有词家雕琢文字的功底,又有音乐家谱曲的横溢才华,打破了倚声填词的局囿,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宋词的创作形式。这位自度新声的高手,在他的十七首自度曲中都注明了宫调和乐谱,成为流传下来惟一完整的宋代乐曲文献,意义非凡,让今人也能依谱吟唱,一闻宋乐风采。

《扬州慢》这支自度曲,词牌名上便提供了一些信息。“烟花三月下扬州”,扬州之名,是与春光绮丽的三月、繁花盛放的景象联系在一起的,“维扬右都,东南奥壤,包淮海之形胜,当吴越之要冲”(蒋伸《授李珏扬州节度使制》),扬州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历史上的繁荣,也使其在宋金拉锯战中,在所难免地沦为了战争的前沿阵地。“慢”,即“慢曲”,依“慢曲”所填的词即为“慢词”。清毛先舒在《填词名解》中说“词以慢名者,慢曲也。拖音袅娜,不欲辄尽”。调长拍缓正是慢曲的特点;又所谓“怨调慢声如欲出,一曲未终日移午”(岑参《秦筝歌送外甥萧正归京》),慢曲舒缓低沉,怨调居多。依慢曲所填的慢词多为长调,层层渲染,长于铺排,宜于抒情,比如柳永的《雨霖铃》、李清照的《声声慢》。

曾经繁华热闹的都城,现在以低沉舒缓的曲调去演绎,《扬州慢》其词牌名已隐然形成了一种落差,吸引听众读者去一探究竟。

二.未成曲调先有情——序

姜夔填词往往于主词前配以精致小序,两者相互映衬,相得益彰,构成一篇完整的艺术品。以《扬州慢》为例,其小序寥寥数言,骈散结合,叙议相间,笔触沉着低回,格调清幽隽永,气度从容自然,表情明白晓畅,是一篇文质俱佳的小品文。

小序中交代了词人填词的背景、缘起,与途经维扬的所见所闻所感。此时词人虽初到扬州,但对历史上、对文学中的扬州并不陌生,而“夜雪初霏,荠麦弥望”却是映入词人眼帘的第一幕。雪后初晴,万籁俱寂,词人经行之处,哪见繁华旧影,弥望的只是一片离离野麦,让人慨然忆起“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诗经·王风·黍离》)之句。“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风萧萧兮易水寒,寒的是水,也双关心情之凄凉;花自飘零水自流,一“自”字,有徒然之感,因这残山剩水已无人再来游赏。一系列描写又皆以景为主语,可见空城已了无人烟,只余战争创痕。面对此情此景,敏感多思的词人又岂能无动于衷。《毛诗·序》所谓“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以诗词低唱哀吟,成为最扣合心弦的诉说方式,于是词人“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透过小序中“过”“望”“入”“顾”“感慨”“度”等一系列动词,一个痛心忧心、徘徊悲吟的词人形象便清晰呈现于那残破荒芜的画面中。[5]序末“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看来作者颇引千岩老人为知音,也借其“黍离之悲”的评价一语点破小序主旨,也奠定了词作的情感基调。

三.知我者谓我心忧——词

姜夔生活的时期,正值南宋偏安一隅,宋金局势暂稳、相对“承平”的时期,小朝廷上下文恬武嬉,“渡江来,百年歌舞,百年酣醉”(文及翁《贺新郎》),抗战派呼声渐趋微弱,国家风雨飘摇,满目疮痍。姜夔早年孤苦,漂泊江湖,清贫自守,布衣终身,当他于扬州这座昔年繁华的历史名城征程稍驻时,触目所及,一片残山剩水。他以深沉工致的笔触谱写了《扬州慢》,在抒写下无限的哀时伤乱之感时,也融入了一介孤寒之士一生的流离之悲,整阙词充盈了姜夔词所特有的低回不尽的韵味。

古人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赵翼《题元遗山集》),家国人生的沧桑巨变,会赋予文字别样的质感。汪森评价“鄱阳姜一出,句琢字炼,归于淳雅。”[1]点明了姜夔词精工雅正的风格,结合《扬州慢》字句,也可管窥一二。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词人于扬州城征程少驻,触目所及的,是“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波心冷月”,是强敌侵凌后扬州城的残破荒芜与灾难频仍的现实,“空城”一词,勾勒尽劫后扬州全貌,又结住上片,领起下片,实为全词诗眼。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一“厌”字,采用拟人修辞,将“废池乔木”人格化,将它们视为扬州浩劫的亲历者,哪怕时隔十余年,这战争的恐怖仍然记忆犹新,可见战争之惨烈、破坏之彻底。连无生命的“废池乔木”都厌恶去谈战争,树犹如此,血肉之躯的人又何以堪。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一“冷”字,将视觉化为触觉,给人月色清冷之感,而月本来无声,可“月无声”这么一说,反而觉得它本该有,昔日歌声笑语听不到了,因而连月也没有了声息,只是“荡”于波心,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摇曳,渲染出。这三句把死一般的寂静与萧条的环境与词人沉痛伤感的情怀交融于一体,创造了一个清冷凄美的意境,令人伤怀。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乍读来突兀,虽当时扬州芍药天下闻名,但小序指明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冬至之日,并不是红芍药花开的季节。作者虚写一笔,想象纵使冬去春回,来年红药花开,蓬勃绚丽,又是为谁而开、又有谁来欣赏它呢,那绚烂的花开也不过徒增空城的感伤而已。年年岁岁花相似,而扬州城人去城空,一片萧索,这种故国凄凉,物是人非,具有一种超越时空的凄美。

以上为词人对空城实际的描绘,全词还有一半篇幅,全借杜牧全方位还原了昔日扬州的繁华。“竹西佳处”出自“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杜牧《题扬州禅智寺》),“春风十里”“豆蔻词工”出自“聘聘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赠别》),“青楼梦好”出自“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杜牧《遣怀》),那“二十四桥”出自“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这样梳理下来,这一半篇幅几乎无一处无来历,这便涉及到诗词中一个普遍的现象:用典。过多的用典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也会使作品显得堆砌矫饰,迂腐呆板。胡适曾站在白话文学的立场上,贬姜夔、吴文英一派为“词匠”,认为他们“只在套话和古典中讨生活”(胡适《词选》)。确实,姜夔词乃至整个南宋词坛,都追求一种“复雅”之风,从语言发展角度看,或许缺少活力、创新,但这并不能否认复雅词作的艺术价值。《扬州慢》的用典,灵动圆融,细腻雅正。所谓“东风历历红楼下,谁识三生杜牧之”(姜夔《鹤鸽天·十六夜出》)词人一生颇自比于杜牧,杜牧又与扬州渊源深厚,词人自然而然以杜牧文笔穿插点染,全方位展现了其未曾领略过的扬州繁华,激发人无限遐想。而这些又用来反衬扬州今日的衰败,两相对比,深化了“黍离之悲”这个主题。再从诗歌审美角度看,“纵豆落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词人压抑着家国之恨,痛彻心扉而不明言,而想着杜郎面对此情此景,该当如何。这份欲说还休,虽曲笔而更显出愁肠百结,虽含蓄而更沉郁顿挫。这份笔力,实非一般“匠人”所能达到。

姜夔词在艺术上另辟蹊径、独树一帜,他善以峭拔笔锋,绘清冷意境,将通俗化为雅正,将具体感情升华为空灵。本文管窥《扬州慢》,从曲、序、词三个部分,一探姜夔词的艺术魅力与价值。面对国破家亡,铁马金戈、气吞万里如虎式的宏大气象固然振奋人心,上马击狂胡,收拾旧山河式的昂扬亢奋固然令人热血沸腾,但《扬州慢》的精微细致的笔触所描绘的残山剩水又何如不令人痛彻心扉、所展现的战争残酷又如何不发人深思,那“行迈靡靡,中心摇摇”式的悲吟又如何不动人心弦呢?刘熙载评价的:“白石才子之词,稼轩豪杰之词。才子豪杰,各从其类爱之,强论得失,皆偏辞也。”[6]

参考文献

[1]朱彝尊,汪森.词综[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中华书局,2009.

[3]谭海燕.宋词在形式上的突破与发展[D].新疆:新疆师范大学,2004.

[4]姜夔.姜白石词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5]黄晓峰.浅谈《扬州慢》中的小序[J].语文教学通讯,1994(06).

[6]刘熙载.艺概·词曲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作者介绍:刘楷,江苏常州市第二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用典
用典犹如用比兴
习近平用典
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书法展作品赏析
从《疏影》看姜夔咏物词的用典特征
论《诗经》中“黄鸟”典故在汉魏南北朝墓志中的使用
论李白对魏晋人物的接受
赏一赏纳兰性德的词
谈用典手法的鉴赏教学
唐代试律诗诗题用典与唐代史鉴思想
论用典在文化传承和发展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