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巴黎圣母院》的人道主义思想

2016-09-10赵娜

文学教育 2016年1期
关键词:巴黎圣母院雨果人道主义

赵娜

内容摘要:雨果作为十九世纪法国的浪漫主义作家和世界文豪,其作品中蕴含着深厚的人道主义思想,且体现在其代表作《巴黎圣母院》的方方面面。通过查阅数据库资料、阅读文学作品、理性分析、合理归纳的方式从《巴黎圣母院》中找寻雨果的人道主义踪迹,不仅对于进一步认识雨果和其文学精神有着重大意义,对进一步了解十九世纪法国的文学发展概况和欧洲人道主义思想也有帮助。本文从歌颂自由与肯定人性,呼吁和平与期待博爱,弘扬理性与反封建三个方面对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所体现的人道主义思想进行探索。

关键词:《巴黎圣母院》 雨果 人道主义

十九世纪的法国,群星璀璨,文学著作浩如烟海,而雨果作无疑是最耀眼的一颗星星,他的《巴黎圣母院》更是经久不衰,而在其中表现的人道主义思想更是一个时代的思想精华,在当今社会仍然受到人们的推崇和肯定。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其人道主义思想。

一.歌颂自由与肯定人性

十九世纪的法国,社会混乱不堪,思想多元,阶级矛盾和社会斗争十分激烈。个人自由受到压制,有资产阶级对农民的压制和剥削,有封建阶级对下层人民自由的剥夺,也有强大的封建神学对思想的牢牢控制。雨果作为一名充满了同情之心的作家,对自由和人性给予了肯定。

体现在《巴黎圣母院》中的自由思想首先表现在对个人价值的尊重。在第一卷中,雨果便肯定了甘果瓦的智力成果,同时也对爱斯梅拉达依靠她的美丽和热情为人们表演以求得生活给予肯定。雨果以严谨认真,充满感情的笔触接触到下层民众的心灵,表现每个人的生存价值。

同时,雨果也强调个人自由应该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相联系,即肯定时代的自由,表现出了雨果强烈的民族精神。在《巴黎圣母院》中,雨果描绘了形形色色的下层劳苦大众,他们除了关心个人的生存外,也会聚在一起聊聊社会时事,流露出对社会的关心。另外,雨果还以史诗式的宏大结构展现了当时法国的社会情况,正如郑克鲁所评价“雨果的史诗带有哲思的性质,对人类的未来充满了无限的希望,将历时的审视、现实生活的写照、对未来的崇敬融为一炉。”雨果将个人的自由与对社会的责任承担相结合,体现出其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

在肯定人性上,雨果强调以人为本、以人为社会生活的中心。在《巴黎圣母院》中,雨果通过描述不同阶级、不同职业、不同思想的人的生存状况,深刻揭示出人性的宝贵。例如,在描述爱斯梅拉达时,作者充分表现出了她热情奔放、朝气蓬勃、对美好爱情的渴求、善良忠诚的一面,她没有被外界的污泥所浸染,没有被世俗的强权所扭曲,仍旧保持了她的本色。

同时,雨果还抨击了封建神学主宰下的禁欲主义。封建神学对人的个性发展有着极大的束缚作用,它扭曲纯洁的人性,剥夺人性的发展权。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塑造的典型人物浮罗洛便是封建神学牺牲品。浮罗洛是一位博学多才、充满热情和好奇心、关爱亲人的知识分子,但在封建神学的压迫下,他的爱情权利被剥夺了,他内心对女人和爱情产生了严重的抵触和惧怕心理,但当他遇到美丽的爱斯梅拉达后,心中对爱情的渴望日见加剧,并逐渐演化成了强烈的占有欲、嫉妒心和罪恶的毁灭欲。在封建神学的束缚下,浮罗洛的精神和个性受到了极大的压制与迫害,最终他只能酿成悲剧,是人生的悲剧,更是性格的悲剧。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评价雨果:说道人性,雨果的思想是一种极高尚的基督教思想,其宗旨就是重新树立跌倒的、被社会压垮跌倒了的扭曲了的人性,消除这种社会偏见、这种思想就是为被侮辱的和被社会所排斥的贱民恢复声誉。可以说,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处处都表现了歌颂自由和尊重人性的这一人道主义思想。

二.呼吁平等与期待博爱

在《巴黎圣母院》中,雨果描述的是一个处处有压迫,也处处有反抗、处处渴盼平等的世界。雨果动用了一系列的表现手法和描写手法来表现其呼吁平等这一思想,例如最为常用的对比手法:封建王朝的专制和奇迹王朝的平等相互对照,两个法庭、两种审判制度、两个绞架的对照,均表现了雨果呼吁平等的思想。

呼吁平等的人道主义思想首先体现在雨果描绘了一个女性被压迫被迫害的世界。爱斯梅拉达美丽、活泼善良、真诚友好、对爱情忠贞不渝,但却受到社会的迫害,在强权压迫下,一朵美艳的鲜花早早就凋零在了残酷的男权社会中;教姐居第尔女士,她在封建神学的诱导下,憎恶吉普西人,同时心甘情愿的遵守教会所提倡的贞洁观念,甘心在老鼠洞中待一辈子。与她相伴的永远只是孤独与痛苦。

平等思想还表现在对纸醉金迷的上层贵族的批判上。封建贵族和封建神学拥有着社会上的权力、地位和金钱,但是他们却腐朽无比,例如花花公子法比。平常人只能受到他们的压迫、愚弄,然而与他们相反,下层民众却保持着一颗善良之心,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幻想着利用自己智慧的头脑和勤劳的双手为自己开辟出一片美丽的“伊甸园”。在对照中,雨果批判了一个畸形的、不公的社会,在批判中也透露了他对社会平等的呼吁。

博爱,是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所展示的又一人道主义思想。正如斯温伯恩所评价“只有雨果可以无愧地接受人类最美丽、最仁爱的称号——同情之子”,雨果爱一切美好的东西。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树立的美的化身爱斯梅拉达和善的化身卡西莫多、以及穷诗人甘果瓦等都体先了雨果的博爱精神,他爱着社会上身份各异的善良的人,爱着人类的美好人性和品德。同时,在作品中,雨果还描述了深厚的兄弟情义,即浮罗洛对弟弟的关心;真切的父子情义,即浮罗诺对加西莫多的抚养之情,加西莫多对这份抚养之情的感激;真挚的朋友之情,即甘果瓦和爱斯梅拉达、加西莫多和爱斯梅拉达之间的感情;还有甜蜜的爱情,即爱斯梅拉达对法比的忠贞和痴恋;同时,雨果还表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万物平等的思想,文中的德加里虽然只是一只羊,但是它有着人类感恩、忠诚的美好精神。

雨果的平等和博爱思想充溢在整部作品,处处都笼罩在爱的氛围之中,也处处都表现了爱被黑暗社会破坏后作者的心酸与痛苦。郑克鲁评价说:“雨果制订了一套浪漫主义法则,他以人道主义为思想准则,抨击了黑暗社会的残忍,而已劳苦大众给予了深切的同情”,在同情中,则寄予了整部作品博爱思想。

三.弘扬理性与反封建

在封建神学统治下的法国社会,理性受到压制,神性却被大肆宣扬,作为一名人道主义作家,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表达了作者对理性精神的弘扬,对封建制度摒弃理性精神的批判。

弘扬理性表现在对知识的肯定。浮罗诺是一个渊博的学者,“他学习很有热忱,了解得很快”,他精通医学、法学、神学、宗教学、文艺学,还学习了各种文字,是一个满腹经纶的知识分子,然而他被神学牢牢牵制,导致了他理性的丧失,最终以悲剧命运结局。这是理性被抛弃的悲剧实例,也是雨果呼吁理性的精神体现。

在理性的指导下,雨果毅然扛起了反封建这面大旗,尖锐地批判了封建统治阶层的腐朽和封建制度必然走向衰败的历史命运。

雨果对封建司法和封建神学给予了批判。在封建势力猖獗和封建神学大行其道的年代,他没有随大流,而是保持着一份理性,尖锐地揭露了封建神学的腐朽。在雨果笔下,昔日辉煌的巴黎圣母院竟然变成了“荒芜、无生气,和死气沉沉的了,这个巨大的形体是空洞的,这是一具骷髅;灵魂已经飞去,人只能看见灵魂所在的位子,如此而已”。在封建制度的长期压迫下,广大的人民群众终于奋起反抗,摧毁了阴森的巴黎圣母院,虽然死伤惨重,但他们不畏艰辛,前仆后继。在压迫与反压迫中,更能见人民力量的强大和封建势力的腐朽。

人道主义思想是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倾注的最强烈的文学思想。通过探究这部爱的史诗,笔者进一步窥见了雨果高尚的、无畏的灵魂,也进一步理解了《巴黎圣母院》的精华所在。

参考文献

[1]雨果著.巴黎圣母院[M].陈敬容译,译.贵州:贵州文学出版社,1980

[2]富歇著.雨果夫人回忆录[M].鲍文蔚,译.上海:译林出版社,1985

[3]罗国祥著.雨果学术史研究[M].上海:译林出版社,2013

[4]柳鸣九等著.雨果创作评论集[M].南宁:漓江出版社,1983

[5]王伏仙.论《巴黎圣母院》的创作特色[J].时代文学,2008(7)

[6]高德强.《巴黎圣母院》主题论[J].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0(1)

[7]王利群.试论《巴黎圣母院》的艺术特色[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7)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巴黎圣母院雨果人道主义
孙犁:中国乡村人道主义作家(评论)
跟踪导练(二)
跟踪导练(二)
巴黎圣母院起火
除了巴黎圣母院,还有12座教堂
雨果剃发
跟踪导练(一)5
国际法中的人道主义干涉浅析
人道主义援助
雨果的“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