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镜头来记录民风、守护文明

2016-09-10鄂璠

小康 2016年11期
关键词:民风小康民俗

鄂璠

“与热闹的综艺节目或是容易成名的影视剧相比,‘纪录片’创作是件苦差。”在去年11月30日举办的第九届“纪录·中国”创优评析活动的开幕式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胡占凡在致辞中深有感触地说。

的的确确,拍摄纪录片的“苦”,不只是体力上的付出,更多的是对理想和信念的坚守。4年前,国内目前唯一一档专注全国各地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的体验类纪录片节目《文明密码》诞生了,几年间,这档节目坚持以县为单位,通过出镜记者对日常物品、现象、人物等背后文化内核的体验和探究,向观众介绍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内在基因。

中央新影集团科技节目部主任、中央电视台《文明密码》制片人池建新。

持续深入基层的报道,充满人文关怀的内涵,这样的坚守,让节目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力。去年9月,《人民日报》海外版以一篇题为《聚焦中华民俗 发现文化之美》的文章为中央电视台十套科教频道的《文明密码》节目点赞;半个多月后,《人民日报》刊发报道《用镜头守护乡土文化》,赞扬《文明密码》节目中展现的传统风俗已成为“荧屏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在第九届“纪录·中国”创优评析活动上,《文明密码》荣获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创优评析三等栏目。

在娱乐类节目泛滥、文化类节目难以立足的当下电视环境中,《文明密码》在为电视荧屏吹来厚重而又清新的文化之风的背后,有着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近日,《小康》记者对中央新影集团科技节目部主任、中央电视台《文明密码》制片人池建新进行专访,请他讲述了《文明密码》团队寻找并打开“文明密码”的思考与行动。

“文明密码就是文明的DNA”

《小康》:中国的传统文化浩如烟海,但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文化类的电视节目却很难“叫好又叫座”,在这种情况下,创办《文明密码》的初衷是什么?

池建新:电视节目要跟得上时代的节拍,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任务。作为电视工作者,我们觉得电视节目在民俗文化、乡土文化领域还是一块“空白”,就决定要推出《文明密码》这样一档文化类的节目,聚焦民风、民俗、民生,在生动感人的故事背后,贯穿“文化传承”的思考。

《小康》:在现代汉语中,文明指一种社会进步状态,是人类审美观念和文化现象的传承、发展、糅合和分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总称。那么在《文明密码》团队的理解中,“文明密码”是怎样的一个概念呢?

池建新:任何一种文明,都有其内核基因,文明密码就是文明的DNA,他们看起来普通,却是传承文明的神奇力量,是人类认识文明的钥匙。

“文明密码”的本质意思是通过对于生生不息、源源不断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探究,来展示它的内涵的基本的密码。

而《文明密码》要做的,就是通过出镜记者对这些文明内核的体验和展示,把历史心平气和地、科学真实地展现给观众,让观众体验远古文明和现代文明的链接,向观众介绍中华文明的内涵和辉煌。

《小康》:经过了这4年多的“寻找”,节目组向观众展示出的“密码”具体是什么呢?

池建新:我们认为,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传承永续的“密码”是中国人特有的乐观豁达、勤劳朴实、坚韧拼搏和慈孝仁义的精神。

将镜头对准偏僻角落里的乡土文化

《小康》:为何要将《文明密码》主要的拍摄场景集中在乡村尤其是古县、古村镇?

池建新:中国有近400个县级市、近3000个县级行政区域。我们认为,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础其实就在这些地方。《文明密码》考量选题的维度其实有很多,既要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优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民俗风情,更要具备充满活力的经济、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富有创造力的城市发展。

关注县域,自然离不开对于乡村的聚焦,我们整个团队可以说是一支“没进过城”的团队,全都扎根在一线,这些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年轻人,不畏山高路远,深入发掘偏僻角落的乡土文明,表现了原汁原味的乡土文化。

《小康》:这几年当中,《文明密码》发现了哪些有代表性的传承了千年的传统技艺和风俗?

池建新:例如湖南汝城的香火龙。汝城香火龙是用一千斤稻草、4万根香火,通过传统的手工艺精心编制而成的,待到夜幕降临,4万根香火全部同时点燃,人们把整条龙用肩膀扛起,把自己当做龙的脚,托着龙在村里游走,祈求给大家带来好运、带来兴旺。一个民间活动,参与者众多,大家各司其职,不仅需要团队,需要配合,还需要共同的信仰,而这些力量的汇聚,最终形成了千百年来延续下来的民俗。一条香火龙,让我们从人、事、景各个方面体会到了文化的魅力。

在浙江松阳,有一个拥有五百多年历史的古村落——平卿村,在这里延续着一种古老神秘的习俗。这里的人将一年按照节气分为四个大福、四个小福,在大福日当天,在外工作的男丁都会赶回来参加这种名为“做福”的祭祖仪式。做福,是分享福气的活动,猪肉是福的象征,用分享猪肉的方式,把福气分给村里人。分猪肉是有很多讲究的。每年,平卿村都会从村里18岁到59岁的男丁中,按照年龄顺序选出四名主办人,全权负责一年举行的四次做福活动。一百多人一起吃,一起聊天,一起祭拜祖先。“做福”更深的意义是维系了村里人的感情,传递着村民们团结友爱的信念。

还有江苏宜兴张渚村的民俗舞蹈男欢女喜,河北井陉的打铁火、撵虚耗,以及不同地域中国人赏月、拜月、祭月的传统风俗,等等。我们团队努力把镜头伸向空白处,很多具有浓烈地方特色的民风民俗,通过《文明密码》节目,第一次进入了央视镜头。

55分钟背后的“真功夫”

《小康》:要在55分钟的节目里呈现一个地域的民风民俗、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作为纪录片节目,《文明密码》在讲好“文化故事”方面有哪些经验?

池建新:经过不断探讨和尝试,我们选择了“一集一个县”的方式,每集内容涵盖一个目的地,以县为单位,完成“了解一方山水、关注一个人或一群人、说清一地文化特点”这个基本任务,强调“一方水土一方人”。

在《文明密码》的创作规范中,我们对摄制人员提出了很多的要求。例如对于民俗的展现,要记录生活在这个区域的特有的民间活动、仪式、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要找到有故事并且让人感动的人,反映他们的生活和情感;在美食方面,我们强调的是饮食背后的文化,这就要通过出镜记者对这些细节的探询展示出美食背后的传奇、传说和典故。

《小康》:出镜记者是整个场景中的调度者和表演者吗?您觉得整个节目希望传达的是一种什么气质?

池建新:是的。在以往的电视节目中,表现传统文化时往往容易沉闷、缓慢,《文明密码》力求在这方面寻求突破,以出镜记者寻访、调查甚至是体验表演的方式,赋予静态的传统文化以动感和活力。比如记者为探究香火龙由多少稻草和香组成的时候,形象地用身体丈量和类比;记者向紫砂大师讨教紫砂壶的制作时,被师傅打手板,展现了古法传承的严格严谨。我们希望通过这种轻松亲切、特征鲜明、节奏明快、现实感强的方式,引导广大观众特别是年轻一代用眼用心发现中国传统乡土文化之美并加以传承。

总之,通过多种形态的表达方式,我们希望能够真正地把中国的文化气质和普通人身上那种可贵的精神气质传递出去。未来,我们还希望能够在更多的平台上来展现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风民俗,比如说真人秀、纪录、网络视频、谈话节目等方式,我们都会去积极探索,而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用我们手中的镜头,为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多做出一些努力。

猜你喜欢

民风小康民俗
冬季民俗节
我家的小康
民俗中的“牛”
我家的小康
以非常之功,赴小康之路
小康之路
民俗节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浅析明清时期地理环境对王家营地区民风的影响
《春酒》中的民风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