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教研活动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

2016-09-10李源

体育教学 2016年2期
关键词:教研活动方法问题

李源

摘 要:教研活动是提升体育教师专业技能与修养的基本途径之一。两则案例反映出教研活动存在的一些问题,依据问题建议教研员应规范活动形式,抓实活动过程,具体做法是:提高自身意识;抓实活动过程;利用机会,各有所得。同时体育教师自身要转变参与活动的态度与方法,具体做法是:带着问题参与活动;增强参与的主动性;用好学习资源;改进方法。

关键词:教研活动;问题;管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6)02-0046-02

如今教育培训的管理形式采取了网络管理的方式,市县级培训机构开展活动内容,确定培训人员-学校委派-教师网络确认-现场签字的省级网络管理形式,这种管理操作方便,也更加趋于规范。这种管理避免了随意、混乱的状态,让那些本人不到现场,找人签字的教师失去了可乘之机,且培训时数有限,如果错过了培训,规定的课时将很难完成。新的管理培训形式改变以后,教师培训的积极性有没有改变呢?请从两个不同级别的体育教研活动案例来了解。

一、案例呈现

案例一:区级教研活动走形式

某市按学区将城区的一所学校与农村的部分学校联合起来作为一个培训集团,学校每学期轮流开展一次教研活动,活动内容大多以公开课与讲座为主,所有学科教师参与教研活动,并算作一次教育培训课时。这次活动是农村的一所学校,两位年轻教师同时各开设一节公开课,开课教师也是做了一定的准备的。从教案来看,制作的比较粗糙,里面的语言内容有不少错误,排版不够精细,有网络复制的嫌疑。所开设的公开课也没有进行合理地设计,教学过程比常规教学更规范一些。听课时听课教师也大多坐在一起谈笑风生,能认真听课的没有几位,甚至有些教师在签字后就离开了。课还没结束,听课教师已经离开,并赶往活动室准备下面的研讨与讲座活动,在活动室听课教师忙着为教师评议打分,分数自然不会低,这样的流程是为活动过程积累台账资料。第二项活动是开课教师的讲座,讲座没有PPT,只是照着稿子念一遍,听课教师也是喝水应和着,讲座还没有结束,其他学科的教师已经坐在车上催促赶快回校,就这样正在听讲座的教师只好匆匆离场,活动就在这种匆忙中结束。

案例二:市级教研活动不规范

这是一次县级教研活动,由县教育局发文通知全体初中体育教师参加,会议内容还是观摩课与讲座,本活动由区级活动与县级活动合在一起开展,四位教师同时上课,听课教师可自主选择听课。上课分四块,听课教师也四处奔跑选择听课地点,整个操场场面壮观,听课教师有的很认真的听课,有的则坐在一起交流感情。听课后由上课教师阐述自己的上课理念,上课教师是如何设计这节课的?实施效果如何?给自己带来怎样的反思?本应该从这三个方面向听课教师来阐述,但四位教师却完全背离了这一思想,阐述不着边际。之后按程序进行了讲座,非常关键的评课活动被省略,讲座也是按照稿件读了一遍,这样的效果可想而知。最后教研室教研员对这四节课进行了高度评价,并布置了近期学校体育工作。

从两则案例不难看出,两次教研活动走过场、走形式要远远大于教研活动的内容与目的。分析现在的实际情况,现在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出勤率大大提高,因为实行的“网络确认,现场签字”的方式,缺一次活动再补上是很难的,所以这种管理提高了教师活动的出勤率。但从两则案例不难看出这样的教研活动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有多少提高。案例一只是开展了一次教研活动,而参与活动的教师也是到场签字,拿到了4课时的培训课时。案例二,教研员似乎将活动的流程过了一遍,至于效果完全没有他说得那样精彩,四位教师同时上课,老师像赶集一样可随意“挑选”自己喜欢的东西,上课后也没有评课,讲座也是讲得天花乱坠,不切实际。这样的效果有多少参与活动的教师最清楚,从教育主管部门到教师自身都应该反思。

二、教育主管部门应规范教研活动形式,抓实活动过程

如果要真正提高教研活动的效果,教育主管部门的组织者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为组织者的教研意识、水平与组织过程决定着活动的效果。组织者尚且不重视组织活动过程与效果,又如何去要求教师来通过教研活动提高自己的意识与水平?因此,笔者建议组织者从以下方面做起:

1.组织者提高自身意识与水平,把好上课关

作为教研活动的组织者与管理者,学科教研员担负着一个地区的学科教师发展的重任,这就要求教研员不仅要有超前的教育教学理念,还要切实负起责任来。如果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不高如何来指导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如何帮助教师提高专业素质?教育教学意识的提高需要自身不断学习与提高,并利用各种活动机会为教师创造发展的机会。每组织一次活动教研员都要求上课教师提供一节示范课,要拿的出,事先可进行多次磨课把关,宁缺毋滥,要通过这样的活动提高上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并给听课教师学习的机会。

2.抓实活动过程,让参与活动的教师满载而归

教研活动的机会在一学期中并不多,对教师来说这样的机会很有限,有的学校要为参与活动的教师调课,有的还要牺牲学生的上课时间。组织这样的教研活动,教研员要重视培训过程,不能“人到了、签到了”就完成任务。抓实过程就要重视教师的学习过程,听课要规范、认真,听后要能对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评价,这种同行之间的交流互动既是为上课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同时也提高了听课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这样的过程才是研究的过程。要达到在活动结束时,教师带着收获而回。

3.利用开课机会,提高上课教师教学水平

每次活动都应确定主题,这次活动能给教师带来什么?如果是示范课或观摩课,上课教师要让这次教学活动作为自己成长的一次深刻经历,最好上出精品课,这节课要能给听课教师以启发,要让听课教师从中领悟到可以学习与借鉴的东西,是学习方法的创新使用?还是辅助教学手段的巧妙运用?开设公开课往往都是评职称或评优的需要,要通过这样的机会提高上课教师的教学技能与教学水平,通过磨课、评课活动让上课教师明确自身问题,解决上课存在的问题,上出越来越高效的体育课。

三、教师要转变参加教研活动学习的态度与方法

教师的学习态度决定了教研活动学习的效果,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需求,也存在着不同的心态。但要取得有效的活动效果除了端正学习态度以外,还应该有科学合理的方法。

1.带着问题参与教研活动

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可以通过学习或同伴学习解决,而有些问题需要咨询不同层次的专家、学者,而一些教研活动常常有一定的主题,教师要尽可能利用这样的机会与专家、学者或同行交流,一起研讨交流问题,这种有目的的学习更易于解决实际问题,形成一线教师与专家的互动。在这种交流的过程中说明教师是带着问题而学习的,能将一些教师的实践问题与专家的理论有机结合起来,既是对理论的验证,也是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这样学习有利于教师把问题想明白、弄清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获得更大的教益。

2.增强参与教研活动的主动性

常见的活动形式大多是“一言堂”,专家与一线教师的互动非常少,这种现象剥夺了教师主动学习的权利。教师带着问题学能够充分说明教师的学习不是被动的,而活动组织者或者专家提供互动环节能增强教师学习的主动性,或者让教师参与其中更能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笔者曾参加过一些国际的研讨交流,一些国外的专家在其培训环节都有让教师参与的环节,这样的活动教师参与其中会有更加深刻的体会,而大多数参与教师的表现也都非常主动积极,这也说明教师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教师参与这样的活动效果将大大提高。

3.用好教研活动的学习资源

活动过程中的学习资源是多种多样的,具体的学习资源有会场提供的活动资料、视频资料等,还有一些隐性的资料如不同专家、教师的善于研究的某些领域,甚至是教师的独特个性等,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弱势在与专家或同行交流的过程中取长补短,为我所用。

4.改进培训学习方法

教师在参与教研活动的过程中尽可能改变原来的学习方法,要学会做到“做中学”、“用中学”,把自己的个人经验带到培训学习中去,把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围绕某一个问题进行自主读书学习,与团队成员一起研讨交流,共同学习;学思结合,学以致用……以这样的学习方法参加培训学习,教师定会学有所得,受益颇多。

教研活动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要发挥人为因素。作为活动组织者与管理者尽可能从教师需求出发,开展教师需要的培训活动,满足教师需要;在组织过程中要规范活动过程,加强教师管理,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切实追求教研活动实效,避免组织走形式的教研活动。而作为参与教研活动的教师自身,则应转变参与教研活动的观念,端正学习态度,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要从每一次活动中学习到不同的东西,切实提高自身水平。

猜你喜欢

教研活动方法问题
提升校本教研品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专题研究:为教研活动打开另一扇窗
基于多元与开放的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研究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用对方法才能瘦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赚钱方法
捕鱼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