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多种形式”的内涵、价值与设计路径

2016-09-10祝芳

体育教学 2016年2期
关键词:任务环境

祝芳

摘 要:随着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多种形式”成为关注的要点。本文对“多种形式”的内涵、价值进行了探析,并根据《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理念,结合具体案例,提出设计“多种形式”的三条路径。

关键词:多种形式;身体练习;环境;任务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6)02-0021-03

一、问题背景

前一阶段,浙江省先后组织了“省中小学体育教学联盟活动”与“省疑难问题专题研训活动”,均以《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为背景,探讨《纲要》指导下的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模式。在研讨现场以及各种专题稿件中,“多种形式”成为高频热词之一。“为什么要提出多种形式”“多种形式该如何设计与选择”“形式如何服务于内容”“形神如何兼备”等疑问不断涌现。根据《纲要》精神,结合现场案例,本文就“什么是多种形式、为何提出多种形式、如何设计多种形式”等问题展开讨论。

二、什么是多种形式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在水平一“掌握运动技能和方法”之学习目标1中指出[1]:“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做出基本身体活动动作。如在体育游戏中完成多种形式的走、跑、跳、投、抛、接、挥击、攀、爬、钻、滚动和支撑等动作。”这句话中,如果把“多种形式”删除会怎样?使用“多种形式”究竟要传达怎样的意蕴?

“形式”是指事物的形状、结构等,区别于该物构成的材料,即为事物的外形[2]。形式往往与内容相对应。如果把事物的内在本质称为内容,那么,其外显的便可称为形式。比如,跳跃是一种身体弹射技能,有起跳、腾空、落地等环节。为了完成这一爆发性动作技能,需要一定的力量与动态平衡。“弹射”以及完成弹射的“力量、平衡”等便是跳跃的本质内容。而跳跃的形式,则包含了单脚跳、双脚跳、纵跳、垫步跳、滑步跳、立定跳远、急行跳远、旋转跳、向上跳、向侧跳等。

回到《课标》中“在体育游戏中完成多种形式的走、跑、跳等动作”,本文认为,此处“多种形式”的价值在于修饰“走、跑、跳、投等不同的动作”,即多种形式的走、多种形式的跑、多种形式的投等。当然,“如果形式不是内容的形式,那就没有任何价值了(马克思)”。意即,本文讨论的“多种形式”是基于身体练习(运动动作)内容本质相同的情况下,通过时间、节奏、轨迹、力量、速度、速率、身体姿势等动作七要素的改变以及通过器械、场地、人数方面的变化所改造出的多样化身体练习形式。

上述多样化的设计会出现三类情形:一是动作模式的多样化,如通过投掷时身体姿势或是投掷臂运动轨迹的变化,可出现单手肩上投、单手下手抛掷、单手反手抛掷(如掷飞盘)、单手肩上推、双手头后投、双手体侧抛甩、旋转式抛投等,当然,上述投掷动作模式虽不同,但它们都具有投掷的共性特征:属于斜抛运动[3],遵循从肢体近侧至远侧的运动顺序,以使操纵物表现出远度、速度和准确性[4]。二是动作环境的多样化,如使用单手肩上投掷这一动作模式进行投准的任务,可设置投向空中标志物、投入地面标志物、投入空中两条横绳之间、投向墙上目标、投入篮架上篮筐等环境,还可设计变化投掷距离、投掷角度以及投掷物等环境。三是动作任务的多样化,如同样选择单手肩上投掷这一动作模式,可设置投准、投高、投远等任务。

综上所述,在教学设计中,通过改变动作模式、动作环境、动作任务这三个变量,便可派生出多种多样的练习形式。当然,需要追问的是,为什么要设计并让学生体验、学习这些“多种形式”呢?

三、为何提出多种形式

Seefeldt(1980)提出的金字塔动作技能发展模型指出[5]:基本动作技能是在反射技能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更广泛的动作技能,当个体的多种基本动作技能未得到基本的发展,很可能造成他们的动作技能水平难以发展到金字塔的高级水平——即达到运动、竞赛所要求的熟练度,即所谓的“熟练障碍”。其中,发展基本动作技能的关键期在3~12岁,而熟练动作过程的障碍期在13~15岁。以上研究结论提醒我们:在整个小学阶段,发展儿童多种多样的基本动作技能将有助于儿童运动能力的熟练发展。《课标》解读也提出[6]:小学阶段应重点发展学生的身体基本活动能力。比如,“应重点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采用多样化的体育游戏活动,发展学生跑、跳、投、攀登基本身体活动能力,这既是提高学生体能和健康水平的需要,也为学生日后学习和掌握多种运动项目打好基础”。

根据以上理念,《纲要》在确定“内容标准”时,大量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表述,如水平一“多种形式的投掷方法和游戏、多种形式的平衡方法和游戏”等。在教学建议中也多处提到多种形式的设计目的与路径。如水平一“跳跃”类教学建议[8]:“水平一以‘多种形式的跳跃方法和游戏’为主,主要根据‘原地与行进’分单元设计,可从身体姿势、跳跃方向、路线、节奏、距离、次数、人数、单双脚等多维度考虑,并设置平地、坡度、沙坑、图形、跳箱等环境,确定丰富的跳跃内容,让学生体验多种形式的跳跃方法,建立丰富的身体感知……夯实运动基础。”水平二“跳跃”教学建议则指出:“在‘多种形式’的设计上,可在水平一的基础上,增加上肢动作的配合与变化,增加距离、次数、节奏、人数等方面的要求,达到发展力量、协调、灵敏等体能素质的目的……”

针对上述分析,对“为何要设计多种形式”可罗列出以下关键要点:一是丰富动作库,建立宽泛的运动经验,夯实运动基础;二是通过环境任务的改变,提高动作的运用能力与认知水平;三是发展体能素质,促进健康水平的提升;四是提高练习的趣味性、新颖性,激发学生持续参与学练的兴趣;五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探究合作的精神等。如上所述,多种形式,其实质上仍属于“载体、手段”之功效,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能力+兴趣”的双向提升。但是,究竟该设计怎样多种形式的练习才符合学习之需要呢?这也是本次联盟活动讨论最多的话题之一。

四、如何设计多种形式

1.从“技术、体能、运用”三个维度把握设计的目的

“技术、体能、运用”是浙江省首度提出的单元构建理念[8],其根本旨意在于改变“唯动作、唯技术”的“教教材”弊端,转向“用教材教”。教“技术(动作)方法、发展体能的方法、运用的方法”便成为浙江省体育课堂的主要教学内容。这一转向,大大拓宽了教师的教学设计视野,尤其是“发展体能的方法、运用的方法”两个新维度的增加,可促使教师对“用某教材内容(运动动作、组合动作等)应该干什么、还可以干什么”的价值思考。比如,同样是“立定跳远”这个教材内容,“教教材”视野下可能围绕“准备姿势、蹬摆起跳、腾空、落地”等环节展开教学,采用的练习手段往往服务于某一动作环节的质量提升,以“学会、学好”立定跳远为目的。“用教材教”视野下,“立定跳远”则成为发展体能的一种练习方法,在“已会立定跳远”的基础上(有研究表明:儿童在10周岁左右,立定跳远的动作发展形态已达到熟练阶段,即整个身体已能完全伸展[5]),运用“立定跳远”进行下肢力量、腰腹力量的锻炼,练习形式便可派生出如立定跳比远、立定跳过障碍比远、立定三级跳、连续立定跳、限制下肢蹬摆的跪膝立定跳远(高)、限制上肢摆动的立定跳远(高)以及各种挺身跳、触胸跳等。以上练习形式,既能促进立定跳远本身动作的质量提升,也能发挥其“载体”功能,促进力量、平衡、协调等体能素质的提升。三维度单元构建理念,把教师从“教技术”的桎梏中解放了出来,而从“人的发展”角度去开拓练习形式。

2.从“教材三个一”角度构建丰富的课堂学练模式

“教材三个一”是浙江省提出的“一堂体育课7个基本要求”中的一条[8]。三个一是指“一个单一动作、一个组合练习、一个游戏(或比赛)”。其中,组合练习以及游戏(比赛)的设计都要以前面的单一动作为核心。“教材三个一”也可视为“技术、体能、运用”三个维度在一节课中的具体落实:技术(单一动作的学习)、体能(组合中发展体能并提高单一动作质量)、运用(游戏或比赛中运用)。“教材三个一”的提出,大大丰富了一堂体育课的学练模式,避免“单一动作在单一环境下的重复性、机械性、枯燥性练习”。例如,本次联盟活动中,跑、跳、篮球单元均设计了若干组合练习与游戏,如篮球投准单元就围绕某一两种投准方式,设计了投准+接反弹球+传球、投准+跑动接球+运球+传球等多种组合练习,在每一节课中,学生都保持着浓厚的练习兴趣,且练习密度大,促进了技术、体能的多维发展。

3.从“动作、环境、任务”三要素设计具体的身体练习形式

动作发展理论指出:动作发展水平是受个体、环境、任务相互约束作用而变化的[5]。我国学者贾齐则提出身体练习设计三要素理论,即运动技术、运动条件、运动课题[9]。以上两种理论对一线教师设计练习均有一定的启迪意义。结合两者的理论,本文认为从“动作、环境、任务”三要素设计具体的身体练习,可能更有益于一线教师的理解与操作。具体含义见表1。

以上三个要素,可根据目标,任意调整其中的1~3个要素,便可派生出丰富多样的练习形式。以联盟活动中“各种形式的连续跳跃活动方法与游戏”单元为例,可按照以下技术路径进行设计(前提是把握连续跳跃的学练价值与学练重点,本文将水平一连续跳跃单元重点设定为:连续跳跃的连贯性、节奏感)。

(1)动作与环境固定,调整任务的练习设计

动 作:单脚跳

环 境:在一定间隔距离的纸砖间进行跳跃、小组合作的跳跃

任务1:左脚跳过纸砖比快(比远)

任务2:右脚跳过纸砖比快(比远)

——目的:认识自己的优势腿

任务3:限制上肢摆动的单脚跳比稳

——目的:体验上下肢协同用力的重要性

任务4:小组合作单脚跳比快比整齐

——目的:节奏与平衡的控制

任务5:小组合作单脚跳比花样

——目的:团队协作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

(2)动作与任务固定,调整环境的练习设计

动作:单脚跳

任务:连续单脚跳比远(快)

环境1:5~8个纸砖间直线均匀的间距40cm

环境2:5~8个纸砖间直线均匀的间距60cm

环境3:5~8个纸砖间直线均匀的间距20cm

环境4:5~8个纸砖间距不均匀摆放(先窄后宽、先宽后窄、宽窄不定等)——以上练习目的:体验不同距离下的跳跃用力感与节奏感。

环境5:小组合作,将若干纸砖摆放成各种图形后跳跃

——目的:体验不同路线下的连贯性与节奏感

(3)环境与任务固定,调整动作的练习设计

环境:在一定间距的纸砖间跳跃、小组合作

任务:连续向前、向后、向侧跳跃的速度、远度,小组创编的新颖性与花样性

动作1:单脚跳

动作2:双脚跳

动作3:单双脚依次跳

动作4:蹲跳(纵跳)

动作5:各种组合跳

——以上练习目的:体验在相同环境与任务下不同动作的开发、运用

以上仅仅是练习例举,在安排课时的练习内容时,需根据课时目标进行重组、再造,并且还可以设计出“任务不变、环境与动作改变”等改变两个变量的练习。意即,“动作、环境、任务”三个要素,可以根据目标的需要,改变其中任何一个或多个要素。

上述三个层面考虑多种形式的设计,是从“单元计划—课堂模式—身体练习”层层落实的路径,体现了“目的—结构—练习”这样一种从宏观到微观的落实。值得提醒的是,从“动作、环境、任务”三要素设计练习,还能促进教与学评价的落实,使学生从“任务是否达成”的角度来评价自身(或同伴)的学练效果。

4.从“教什么”的核心把握多种形式的合理性

形式要为内容服务,否则容易遁入“为了练习而练习”。这也是活动中出现争议较多的问题。比如,一节课里,练习形式高达十多种,但一旦追问任课教师:“你在教什么”或是追问听课教师“他(她)在教什么”,回答往往语塞。一位教师在上完“连续性跳跃”课例后也在懊恼:“我从磨课开始就一直找不到要教什么的核心,所以觉得自己的语言、评价等找不到要点。”这样的问题其实在各类体育课堂中普遍存在。尤其是《课标》与《纲要》都在提倡“能力发展为主”,“多种形式”也因此高调亮相,但是“教什么”不明确或是不准确,就容易出现如于素梅博士所讲的“形神不兼备”。

要实现“形式要为内容服务”,就必须分析教材的核心特征,准备把握“教什么”。比如前文所述连续跳跃,“连贯、节奏”应该是教学的核心内容,即选择各种形式的连续跳跃教材,要教的内容是促使学生体验“如何在不同节奏的跳跃中保持连贯、平衡等”。而若是单个跳跃动作,则可能把“用力方法(比如蹬摆方法、落地方法等)”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再比如,联盟活动中“多种形式的折返跑”课例,其重点应该是“折返跑”的多种形式,而非“跑”的多种形式。“折返”的要点是“侧身急停、急起”。通过此教材内容的学练,可以发展学生的灵敏、速度等体能素质,还可以将“折返跑”迁移运用到各种追逐类游戏以及篮球、足球等球类活动中。有了上述对教材分析后的“教学内容”定位,就可以设计出“游戏诱导(如‘黄河长江’)、单手触高标志物折返跑、单手触低标志物折返跑、脚触地面标志折返跑、双手触地面标志折返跑、4×20m折返接力跑、运球折返接力”等。在不同形式的“折返”中,体验、巩固、运用“侧身急停、急起”技术,提高技术、体能与认知水平。

五、结论与建议

1.提倡“多种形式”,将有利于一线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从竞技的桎梏中解脱出来,拓宽教材内容的选择与设计,将“形式”服务于“学生的能力发展与兴趣培养”。

2.设计“多种形式”,应围绕“内容特征与学情特征”,从“技术、体能、运用”的单元层面、“教材三个一”课堂层面以及“动作、环境、任务”三要素的教学微观层面,开拓出丰富多样的身体练习,夯实运动基础,发展体能素养,提高运动技能以及认知发展水平。

3.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学校体育呈现出较多的理论反省、理论构建以及实证研究的发展态势,厘清“多种形式”的价值、内涵以及设计路径既是落实《纲要》的需要,更是寻求体育课程改革发展方向的需要,在理念与实践之间,仍需不断探讨其更深远的理论意义以及合理的操作范式,以使体育课堂教学更加“丰富、有趣、有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subview/115814/16596585.htm.

[3]罗希尧,中学体育教材教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Arthur E.Chapman,金季春译.人体基本运动生物力学分析[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0.

[5]Greg Payne,耿培新,梁国立.人类动作发展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6]杨文轩,季浏.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7]王家宏,邰崇禧.体育教材教法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

[8]余立峰.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S].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

[9]贾齐.体育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方法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任务环境
环境清洁工
丢弃“正确的废话”
浅谈任务型教学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
漫观环境
论环境雕塑
环境雕塑与人
公共环境与城市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