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峡遗珠话古桥

2016-09-10陶灵

红岩春秋 2016年2期
关键词:万安浮桥溪河

陶灵

巴渝古桥众多,门类别样:天生桥、跳蹬桥、索桥、浮桥、板桥、拱桥、梁桥……如繁星镶嵌在江河、沟壑之上,耀射出古人勤劳与智慧的光芒。而三峡地区溪河纵横,高山峡谷显著,古桥更如一颗颗耀眼的明珠,闪闪发光。

民间天生桥

三峡古桥中的天生桥由大自然所“造”,是天工造物的杰作,奇异秀丽。

横架在万州城区苎溪河东西岸的一块天然巨石,尤如一把专门置放在此的古琴。河水潺潺流过巨石背后的斜坡后形成瀑布,跌入10多米高的岩壁下面一个不大的潭凼里。经过潭凼的缓冲,河水再从这块巨石下的缝间,形成第二个瀑布落入更深的潭凼中。斜坡的潺潺流水和飞溅的瀑布如雪,迸发出贯耳的响声。清雍正年间,夔州知府杨本源触景生情,在巨石的内侧题刻“响雪”,又在外侧刻下“石琴”二字,万州人称之为“石琴响雪”,列入古八景之中。

“石琴响雪”长约30米,宽约3米,厚2余米。作为一座天生桥,自古以来方便了万州苎溪河两岸民众的通行。民间传说,鲁班徒弟赵巧儿从这里走过,脚下生出此桥;从前李白在万州西山崖下(后称太白岩)读书吟诗倦后,曾漫步此桥,因沾了诗仙的灵气,后人又称天生桥为天仙桥。

著名长篇小说《红岩》的女主人公江雪琴,即家喻户晓的江姐,人物原型叫江竹筠,在万州(原四川万县)从事地下工作时,工作、居住和被捕的地点离“石琴响雪”不远。上世纪50年代末,罗广斌写作《红岩》时,著名作家艾芜建议,用“石琴响雪”给女主人公取名,于是,江姐有了一个美丽的名字——“江雪琴”。

三峡地区的岭谷山地地貌特点,造就了很多天生的石桥奇景。在涪陵城南7.5公里的乌江支流小溪上,有3座天生石桥以相距约200米依次排列,其中第二座为拱形,长50多米,加上两边的“引桥”,差不多有近百米,高度约60米,宽20余米,跨径约40米,连接着小溪两山中的古道,矗立在青山绿水之中。由一块整石自然形成的天生石拱桥,在全国乃至亚洲都是罕见的,1980年《人民中国》和美国一家地理杂志刊载其图文后,声名远播,游客至此,无不称绝。

原始跳蹬桥

除了天生石桥外,三峡地区最原始的越溪过沟方式,即在溪沟流水较浅的地方,简单地安放一个个石墩,行人跨上石墩越过溪沟。这些石墩被形象地称为跳蹬桥,是三峡古人建造的最早的原始桥。

忠县的跳蹬桥在三峡地区颇具特色,多达356处,其中有几十处集中在县境内的汝溪河上。县城北涂井乡境内汝溪河上的金银跳蹬桥已有670多年历史,于元惠宗至元五年(1339年)由忠州(现忠县)人任宗海、赵瑞募资修建,总长113米,石墩125个,每个高2.2米,宽1.3米,厚0.65米,清雍正九年(1731年)和1939年曾两次补修。1958年大办钢铁时,铁厂运送货物经常需要过河,为求简便,在跳蹬上铺设石板作桥面,跳蹬桥变成了一座石板桥。后来有一年汝溪河发大水,石板全部被冲走,恢复了跳蹬的原貌。三峡库区蓄水后,江水漫进汝溪河,金银跳蹬橋永存河底。

在汝溪河上,还曾有座126个石墩的跳蹬桥,每20个石墩立一个石柱,串一节铁链作扶手。后因过河的人多,加之洪水期间不能通行等安全原因,1918年该桥改为24孔,宽为1.5米的石板平桥,1958年又改为堤坝式石墩,用木板作桥板的平桥。1966年修建万(州)忠(县)公路时被拆除,建起5孔圆腹的空腹式石拱桥,长124米,成为忠县第一座公路大桥。

虽然三峡地区现在各式桥梁星罗棋布,但跳蹬桥因简捷便宜,仍在民间发挥巨大作用。

索桥和浮桥

三峡地区数不清的索桥和浮桥,构成了一部厚重的川江战史。在历史上,三峡古索桥和古浮桥与战争密不可分。最早记载拦江铁索的是三国时期的吴国,为抵挡晋武帝司马炎的进攻,在三峡西陵峡中设置拦江铁索,并在江中暗置铁锥。太康元年(280年)1月,西晋益州刺史王濬制造几十张大木筏连成整体,上面绑着身穿铠甲的草人,令水兵推着前行,水中的铁锥扎在前行的木筏上被一一拔除。再点燃饱灌麻油的竹缆,烧融拦江铁索。最后,吴国的防御以失败告终。

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后,为一统天下,出兵伐蜀。北宋建隆三年(962年),后蜀军队在瞿塘峡口架浮桥锁江,上置三重木栅,在两岸上夹江列炮,严密封锁。乾德二年(964年)11月,赵匡胤令分两路攻蜀,北宋将领刘光义领兵2万,自秭归沿江而上,在距瞿塘峡10多公里处登岸,先摧毁两岸炮台,继而水陆配合,破其锁江浮桥,夺下夔州(现奉节县),为最终灭蜀取得首捷。

瞿塘峡口因险隘易守,历代在这里设置拦江浮桥和铁索,防御外敌侵入的情况屡见不鲜。唐武德二年(619年)建三钩镇浮桥;后唐同光三年(925年),前蜀大将张武建拦江铁索和夔门浮桥拦截南平国国王的舟舰;元朝末年,称帝重庆的夏王明玉珍为保江山设拦江铁索。三峡库区蓄水前的枯水时节,在瞿塘峡北岸草堂河口的石盘上,还曾见系铁索的铁柱两根,每根高2余米,直径0.4米,其中一根下部残存有“……大将军徐……”的字样。据考证,铁柱系南宋夔州守关大将军徐宗武于景定五年(1264年)所铸,用于拦截元军的船队,当时设置的横拦江铁索链有7条,链长900余米。

南宋时期,涪陵蔺市的江面也曾有一座浮桥,因南宋将士抗击元军征伐而著名。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1月,元军名将纽璘攻占涪陵后,借川江冬季枯水期,在涪陵西20公里的蔺市镇江面架起浮桥,断绝航道,并派兵驻守在浮桥的南北两岸,以阻挡宋朝援兵入川解困重庆。4月,宋理宗赵昀命吕文德率兵溯江西上,增援重庆。6月,吕文德利用川江汛期的有利时机,一举攻断了纽璘架设的浮桥。这一战事后来被称为“蔺市浮桥之战”,很多史料上都有较详记载。

桥梁之最

在不同版本的古桥名录中,有两座三峡桥梁因建于上世纪70年代属现代桥梁而榜上无名,但在中国桥梁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早在汉代,云阳县云安镇是三峡盐业重镇,宋代盐产量占全国重要地位,明代洪武年间突飞猛进,清代和民国时期更甚,被誉为三峡盐都。川江支流汤溪河从镇中穿过,把云安镇分为南北两岸,千百年来,当地居民隔河渡水十分不便,而且多数盐水卤井又在南岸,熬盐灶场却在北岸,遇上夏季洪水,两岸只能望而兴叹。

1972年1月,千年古镇终于动工修建一种单链柔式人行吊桥。云安镇居民十分高兴,义务从汤溪河中淘洗卵石,为桥墩的混凝土提供石料。在完成两岸桥的主塔后,却因建筑材料供应困难而停工。同时,建设单位认为,柔式吊桥的刚度满足不了两岸人流量的通行要求,加之右岸矿渣堆积层设置锚固需要大量混凝土,导致材料和费用大增。停建期间,建设与设计单位反复比较优化方案,于1974年7月确定动工试建一座钢筋混凝土斜张桥,荷载汽—10级。第二年3月,斜张桥竣工,桥长153米,高25米,宽3.7米,由主塔、斜拉索和主梁组成。主塔中间不设桥墩,主梁由两个主塔上的各12根高强度柔性钢缆索斜向张拉,因此称斜拉桥,或斜张桥。云安斜张桥成为我国第一座斜拉桥。

丰都九溪沟桥是一座大型石拱桥,桥长140米,桥面宽7.5米,高20米,桥拱跨径116米,1972年7月1日建成时,是世界上跨径最大的石拱桥。筹建九溪沟桥时,建设单位并非有意创造“世界之最”,原拟建一座3孔石拱桥,由于没有钻探设备,无法掌握详细的地质资料,桥墩基础开挖10余米深后还未见基岩,河水浸入基坑中,又缺乏抽水机具排水,只好另选桥址。经踏勘,选在原址下游300米的地方建桥,这里两岸基岩裸露,基础开挖量小,河面也最窄。建设单位改设计为单孔石拱桥,跨径116米。没想到,建桥地点的改变,竟造就了一个三峡桥梁的“世界之最”。

献身三峡工程

万州人心中有一座难忘的古桥,即是人们习惯称为“大桥”的万安桥。万安桥1926年5月开建于苎溪河与川江交汇处,长100米,宽20.7米,为钢筋混凝土3孔砖石拱桥,桥下还筑有16米高的护桥牙堤。

1926年2月,川军第2军军长杨森从武汉返川,纠集旧部,占据川东门户万县(现万州)后,修马路、建桥梁,大兴市政建设,万安桥就在此时建成。杨森令万县马路局工程师任海暹主持设计,但任海暹虽有桥梁理论知识,缺少实践经验。他只好找来万州当地著名的建筑工匠、人称“活鲁班”的陈裕发,共同研究建桥方案。设计图完成后,建桥任务交给陈裕发负责,并签订了施工合同。

1927年6月,万安桥基本完工,任海暹却不敢拆去建拱的支撑架。7月的一天遇上大暴雨,苎溪河凶猛的齐头水不停地冲刷新建的万安桥。任海暹悄悄捆好被子,租了一只小木船停在下游的聚鱼沱,如果桥垮了,他马上坐船逃走。当天深夜,真听到一阵巨烈的响声,任海暹连忙派人去了解情况,去的人很快回来说:“桥好好的,只是支撑的架子被冲跑了。”任海暹这才安下心来,天一亮就去给杨森报喜。

桥建好了,按传统习俗首先要请长寿老人“踩桥”,大桥能因此“长寿”,杨森请来开县陈家场的李青云踩桥。据说李青云生于1677年,当时已250岁高寿。据当年多位观看过踩桥的见证人回忆:李青云身材高大,腰背挺直,面长颜黄,精神健壮。他一步一步,缓缓地从二马路的桥西头走到环城路的桥东头。

事实证明,万安桥确实“长寿”。2003年5月30日,万安桥实施爆破拆除,竟然3次才成功。上午10点39分,一声巨响,两边的小拱应声倒下,而中间的大拱岿然不动。苎溪河两岸满是前来与万安桥告别的市民,有人唏嘘:莫非这桥真有灵性?负责三峡清库的爆破专家解释,万安桥建设年代久远,查不到结构资料,找不到爆破着力点。接着又打了几十个1.5米深的炮眼,17点23分再次起爆,响声像放了个大鞭炮,大拱依旧挺立。原来是一块石头掉落,砸断了引爆电线,只有3个炮眼被引爆。18点05分,引爆电线再次接好,在第3次引爆中,万安桥终究倒下了。

因为三峡工程库区蓄水,中国第一座斜拉桥云安斜张桥也没能保存下来,2006年10月17日实施爆破拆除时,3000多人赶来告别,与大桥合影留念。

三峡工程库区蓄水共淹没尚存完好的三峡古桥43座,其中17座实施了异地搬迁复建,1座原地加固保护,25座献身三峡工程。

古桥遗存

涪陵蔺市龙门桥是幸运的,它横跨在蔺市镇梨香溪汇入川江的入口处,是三峡古桥实施异地搬迁复建之中的一座,于2006年4月4日开始整体“搬家”到上游300米处,2009年底复建竣工。龙门桥长174米、宽8.7米、高27米,为3孔平面石拱桥,每孔跨径26.9米,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开工建造,光绪十三年(1887年)竣工,耗时13年,用石料2万余立方米,前后共有1000多人参加修建。

龙门桥的石雕是一大特色,桥两端各有一对精雕石兽,威震桥头,桥栏上有石雕青狮、白象,桥栏外有龙、鳌、鱼龙、蟾蜍、净瓶和人像等。桥栏外的石龙雕刻最为精致,一雄一雌共两条,用两块巨石整块雕成,安放在中间两个桥墩接近桥面的位置,龙头在桥的迎水面口含宝珠昂扬,龙尾在桥的背水面呈翻腾状伸出,头尾各约3米高,悬出桥体1.65米。龙身最粗部位0.6米,多处部位采用了多层镂空透雕工艺,活灵活现。难怪这桥竟然修了13年,据说主体工程只建了4年,大部分时间花在了桥面与石雕工程上。

云阳述先桥更是幸运的,它是三峡库区蓄水线下唯一采用原址保护的三峡古桥。

述先桥为圆弧石拱桥,是整体保护较好的一座古桥,位于川江支流汤溪河与二级支流长洪河交汇处的南溪镇盐渠场上,原名兴隆桥,始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二月,后因桥基不牢,又年久失修而垮塌。1926年重建后,1933年4月再次重建,这次根据承先、胜先之意,改名述先桥,由主桥和引桥组成,全长75.26米,宽7.33米,单孔净跨26.5米,孔高14米。桥的两端各有登桥石梯,桥栏上刻有猴、狮、象石雕6座。桥拱合拢时,在内拱顶的中央悬挂了一把利劍,名“斩龙剑”,意为斩住飞龙,人民安康。

述先桥位处海拔高程162-173米之间,三峡工程在川江枯季蓄水,桥体全部沉入水中,汛期开闸放水时,它便和周围的溪河、山体一起显现出来。针对这种情况,经反复论证,三峡移民和文物管理部门最终确定就地加固、防水防蚀、修缮入水的保护方案。

现在的述先桥,随着三峡工程枯季蓄水、汛期开闸放水的运行方式,时隐时现,与三峡湖水“亲密相处”,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

(作者系重庆市三国文化研究会会员)

(责任编辑:邓明珠)

猜你喜欢

万安浮桥溪河
落日浮桥
乱世赶尸人
圣诞节的那双手套
老蒋曾孙变身“站神”获得高人气
四川省南充市长乐初中螺溪河
开路先锋舟桥部队
钟力
美丽的泗溪河
探秘神农架 第一集 香溪河上见“桃花”
新年“希望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