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星座人格理论的实证研究

2016-09-10单洪雪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6年2期
关键词:人格特质中学生

单洪雪

〔摘要〕本研究以254名中学生为被试,以星座人格理论为素材,通过实验探究星座人格理论与中学生人格自评的符合程度。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在说服过程中,信息的社会赞许性影响说服效果,积极效价信息更有效,但有一定限度;第二,被试的自评与星座人格理论的描述和假设不符。

〔关键词〕星象学;星座理论;中学生;人格特质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6)02-0011-05

一、问题的提出

星象学(astrology)是一门古老的艺术。星象学基于星象学意义上的黄道带、行星及其他特征,对不同个体的人格特质进行描述,但并未解释为什么特定的星座与特定的人格描述相联系,或者这些描述经由何种途径推断而来。星象学在古代影响深远,但到了17世纪末,随着日心说的确立和近代科学的兴起,星象学失去了科学上的支持,逐渐走向衰落。

事实上,星象学在历史上也曾引起过包括物理学家、心理学家在内的诸多科学家的研究兴趣。开普勒、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等都是星象学的拥趸。心理学家荣格甚至大胆预言星象学将在现代社会复兴。他说:“……这个可以溯源到人们心灵深处的星象学,今天却将重新跨进它阔别了三个世纪的大学的校门”。事实似乎验证了他的预言[1]。

虽然关于“星象学是迷信还是科学”一直以来都有着激烈的争论,并曾经历过沉寂没落。但到了现代社会,星象学在西方又重新开始流行起来。在中国,星象学的流行在近几年也有一发不可收的态势。关于什么星座的人具有什么样的人格特质、在一段时期内运势如何的信息漫布网络,也有文章不时见诸于报刊、杂志,有关的小册子也不断热销。许多年轻人(以学生居多)对此深信不疑,更有甚者,将星座运势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2]。在一项对519名大中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只有5.4%的人对星座“一无所知”,67.4%的人了解星座性格的基本特征,91.5%的人会关注相关的文章。40.1%以上的人认为有关星座性格的描述与自己的观察和经历相吻合[1]。

“星象学被如此多的人深信”这样一个影响广泛的社会心理现象,也受到了心理学家的关注。1978年,社会心理学杂志上刊登了著名心理学家Eysenck[3]关于星象学的心理学研究,此后不断有星象学理论的心理学验证。我国心理学者苏丹、郑涌[4]也从2003年起开始了星象学的实证研究。纵观既有文献可以看出,研究主要关注三个方面的问题:对星象学两大假设的心理学验证(奇数星座外向、偶数星座内向的奇-偶假设和水象星座更情绪性假设)、对星座人格特质的验证和对影响个体相信星象学的因素的探讨。这些研究结果有的部分证实了星象学理论,有的指出这种证实可能只存在于实验污染的条件下,也有研究证伪了星象学的人格理论。

且不论星象学的真伪,其以假设的形式就能有如此多的受众对之深信不疑,这本身就值得思考。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星象学传递的信息能够有效说服受众的呢?回答的切入点无外乎前所述及的四个要素:作为说服者的占星师、媒体或他人等,信息本身的内容特点和外围特点,接受者的人格特点,以及信息传递的背景环境。

通过文献综述可以看出,现有的研究中,从接受者和信息内容准确性、接受者人格特点和影响因素等角度入手的较多。但针对信息外周特点的实证研究还不多。许多日用广泛的观点尚缺少可靠的量化数据支持。从艾森克到董宛如、苏丹等学者的研究探讨更多的是说服的中心路径,即星座人格理论内容准确性变量。但另一方面,如果从信息的外周特点切入,检验信息的呈现方式、组合比例、核心程度等外部特点对受众的影响,应该也是一条可取的研究走向。基于此,本研究拟对星座说信息的外周特点的影响作用和影响程度,及可能的影响因素展开社会信息加工视角下的实证研究。

主要研究目的:进一步探讨中学生个体相信星座的心理机制,探究信息的外周特点对受众信服是否确有影响,及其影响机制,从而深化人们对星象学的科学认识。相应的研究假设是:星象学中人格描述信息的外周特点是导致人们相信星座理论的重要原因。

二、研究方法

(一) 研究设计

星象学理论认为:有三种力量可以影响人格特质,最强大的力量是太阳的位置,以此衍生出来的是太阳星座;其次是月亮的位置(即月亮星座)和上升星座(即个体出生时,在东边地平线上升起的黄道带上的星座)。然而,太阳被认为是男性的支配力量,月亮是女性的支配力量。星象学以太阳星座为依据,将人格分为12大类(即白羊座、金牛座、双子座、巨蟹座、狮子座、处女座、天秤座、天蝎座、射手座、魔羯座、水瓶座、双鱼座),每一个星座的人具有不同的人格特质。

以某热门星座网站上关于12个太阳星座的最典型人格特点描述为素材,从每个星座中提取出典型的优点和缺点各一条,得到24条人格特质描述。将24个特质打散后按一定规则组合,编制了24个不同版本的虚拟的人格类型,每个版本包含6条特质。根据积极特质和消极特质的比例可以将24个版本分为:0-6(优点0条,缺点6条)、1-5、2-4、3-3、4-2、5-1、6-0共7种组合,其中3-3组合共6个,其余组合各3个。然后,将得到的虚拟人格类型每三个一组印在一张问卷上,供被试从中选取符合自己的类型。特质组合和特质类型的分组规则是:(1)保证每一条特质语句在各虚拟人格类型的各个位置都有分布;(2)保证同一张问卷上3个虚拟人格类型的18句话互不重复;(3)同一张问卷上3个虚拟类型在总体效价上保持好、中、差的平衡,其中一个应是积极特质比率高的,一个是消极特质比例高的,最后一个基本对等的。

以中学生为被试,主要实验任务有两个:一是请被试判断自己属于哪种虚拟的人格类型;二是请被试一一评价24条特质与自己的符合度。实验中通过指导语、信息呈现方式、不同组合比例等实验操作,探讨星座说人格理论与被试自评的相符程度、被试所信服信息的特点及可能的影响因素。

实验自变量有:权威度(高、低)、信息呈现方式(组合式、分解式)和效价比例,其中,效价比例指组合式的人格描述中,积极、消极特质组合方式为7种,共得到24个不同的人格类型版本。需要测量的因变量有:被试对虚拟人格类型的选择、24条人格特质的符合度评价等。需要加以平衡的控制变量有性别、年级、科别等。

(二)研究材料

材料一:人格类型自评问卷。问卷中呈现3个组合式的虚拟人格类型,通过指导语告诉被试这是心理学家研究总结得到的中学生的三种人格类型,请被试选择与自己特点相符的一个或几个类型。以此启动高权威信息条件。

材料二:人格描述语句评定表。表中列出从12星座人格特质描述中提取出来的所有24个句子,请被试一一评价该句子与自己特点的符合程度。指导语中强调这一任务是因为研究需要,请被试作为专家进行评判。以此启动低权威信息条件。

(三) 研究过程

抽取各年级中学生260人,分为8组,每组都要完成两阶段实验。其中第二阶段的实验材料各组完全相同;第一阶段的实验材料组间各不相同。

阶段一:发放以“当代中学生特点的调查问卷”为题目的人格类型自评问卷。问卷中首先是个人信息,第二部分要求被试从材料一选择符合自己特点的类型,在每个类型后的“符合”或“不符合”选项上打勾。作答完毕立即收回问卷。

阶段二:发放与第一页同一编号的第二页。第二页的指导语中说明,前面的人格类型评定还没有得到完全的科学证实,结果不足以采信。本研究就是为保证类型描述的科学性,请同学们对以下24个句子进行评价,以帮助科学化。对每一句话与自己的符合程度要求被试进行7点量表(1为非常不符合,7为非常符合,4为中点)的评价。评价前首先解释7点量表的含义,并以例子进行演示。其它评定相同。

评定完毕立即收回第二页。

三、结果与分析

(一)人格评定信息被相信的原因分析

实验第一阶段,实验要求被试从所呈现的3个人格类型描述中选出符合自己特点的一个或几个类型。统计结果表明,254名有效被试中共有298人次选出了符合自己的人格类型。也就是说,平均每人选出了1.17个自认为符合自己的人格类型。

而实际上,所有24个版本的虚拟人格类型,全部是由随意拼凑的6句话组成的。细究起来,不少类型中的描述还是前后矛盾的。例如,版本2中的类型A:第一句指出“性格平稳”“为人处事小心谨慎”,第三句和第四句则分别指出“激情盎然”“说话做事不太审慎”。但在评判该版本的37名被试中,仍有62%的人认为该类型与自己相符。

因此,非常有必要考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些根本不存在逻辑性的人格描述被中学生认为是与自己相符的。

材料一中24个版本的虚拟人格类型按照积极特质与消极特质的不同比例共可分为表1所列的7种组合。从表1中可以看出,总体而言,积极特质所占比例的多少是影响被试是否选择的重要因素,积极特质越多,被试越倾向于选择该人格类型。这一结果证明了人格自评中“社会赞许性效应”的存在。

而进一步逐个考察各版本的选择率发现,选择率最高的三个版本依次是:3组的5-1(70.3%),6组的6-0(65.0%)和2组的4-2(62.2%),其中4-2组合选择率竟比同时出现的5-1组合高出27.1%;1-5也比2-4选择率高。这至少说明两点:一是积极特质偏好的“社会赞许性”效应是有限度的,人格自评中“白玉微瑕”可能比“完美”类型更加受欢迎;二是被试判定某一类型是否符合自己,除积极特质比例外还有其它判定标准。

(二)星座说人格理论可信性检验

星座说人格理论的可信性检验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特质总体符合度分数

配对样本的t检验表明,被试在除处女座以外的其他所有星座上对积极特质的评分均高于消极特质,这说明,被试一致地认为积极的特质更加符合自己。这进一步证实了“社会赞许性”效应的存在。

2.被试判定的符合自己的星座数

将被试对一个星座积极和消极两条特质上评分相加后取平均,将均分≥6的视为被试判定该星座与自己的人格特点相符。

从表3可以看出,47.6%人认为没有一个星座的描述符合自己,17.7%认为有3个以上的星座符合自己,而只有20.1%的人恰好认定了一个星座。而且在这20.1%的人中,也不能排除是恰好有星象学知识的被试,即还可能存在一定比例的“自我合法性”影响。

这些都进一步表明,在没有星象学程序和线索的前提下,个人认为某星座特质与自己吻合的比例大打折扣。被试自评与星座人格理论是不相符的。

四、讨论

第一,关于社会赞许性。本研究两个阶段的实验结果都证实了人格自评中“社会赞许性效应”的存在。并且不论是集成式人格类型评定,还是分析式人格特质评分的过程中都体现了积极效价偏好。一般而言,被试更倾向于将社会赞许的人格特质纳入自我概念。对此,Hamilton[5]的研究予以了证实,但Wunder[6]却提出了质疑。我们认为,一个人的人格体系是相当复杂的,他人和个体自身都不太容易把握。人格本身的这种模糊性导致了被试在自评时的标准往往也是比较模糊的。因此受到效价影响,产生对积极效价的偏好,也是非常容易理解。

但同时,本实验结果也发现,并不是积极语言越多越受被试偏爱,“白玉微瑕”类型更受欢迎。这一点与印象形成的相关理论是相呼应的。由于个人的选择和决策实际上被个体视为自我品格的延伸。因此,这一人格评价中的结果也可以对广告说服有一定启发。在产品推介时,可能“白玉微瑕”式的产品品质介绍比全盘呈现积极特质效果更好。

第二,关于星座人格理论的准确性。本研究没有直接考察不同星座被试的人格特质是否与星座人格理论描述相符。但研究证明,65.3%被试的人格自评与星座人格理论的描述和假设是不相符的。星座说认为,每一个人应该对应一个星座,并由该星座决定其人格特点,如果一个人的生日处于两个星座的临界点上,他的人格特征也可能是两个星座的结合体[1]。但本研究表明,65%以上的被试不符合这一假设。这至少从一个侧面对星座说的可靠性提出了质疑。星座人格描述语言更具有模糊性,加之青少年群体有强烈的了解自己和未来命运的动机,因此可能导致青少年对之深信不疑。

最后,关于本研究的发现与未来研究展望。星象学被信服是一个复杂心理学课题。这主要是因为决定说服效果的要素有多个方面,人格本身相当复杂,而且相关的影响因素很多。已有研究表明:人格描述产生的情境、自我归因与自我概念、巴纳姆效应、控制点、人格、性别都是影响星座说服效果的因素[7,8]。因此,很难通过一个研究解决所有问题。本研究作为一个初步研究,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前人的结论,并为一些日用而未得实验验证的观点提供实证的数据支持。

我们必须看到,心理学以严肃的态度对星象学进行验证,更多地是用心理学的一些原理来解释星象学的现象,而不是简单承认和否定天体运行与人的性格之间的联系,这是与传统星象学截然不同的立场和出发点。而且,心理学关于星座人格描述准确性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它的知觉效度(人们觉得它是否准确),而非结构效度(它事实上是否准确)[1]。

因此,展开相关研究的社会心理学意义远大于对星座理论的证实或证伪。未来的研究应在目前初步研究的基础上,控制和引入更多变量,进行全面的匹配设计,在更严格的实验室条件下探讨星座理论和说服的心理机制。

五、结论

(1)在说服过程中,信息的社会赞许性会影响说服的效果。总体而言,积极效价越高,越容易被人信服,但有一定的限度,完全由积极效价组成的信息说服效果低于“白玉微瑕”型的信息。

(2)被试的自评与星座人格理论的描述和假设不符。

参考文献:

[1]董宣如. 星象学对中国学生的影响的人格心理学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2]董宣如,孔克勤. 星象学的人格心理研究[J]. 心理科学,2003,26(4):701-703.

[3]Eysenck H J. Astrology,science or superstition[J]. Encounter,1979,85-90.

[4]苏丹,郑涌. 质疑星座决定人格特质的实证研究[J]. 心理科学,2005,28(1):220-221.

[5]Hamilton M. Who believes in astrology?Effect of favorableness of astrologically derived personality descriptions on acceptance of astrology[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1,31(6):895-902.

[6]Wunder E. Self-attribution,sun-sign traits,and the alleged role of favourableness as a moderator variable:long-term effect or artefact?[J]. Personality &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3,35(8):1783-1789.

[7]Glick P,Gottesman D,Jolton J. The fault is not in the stars:Susceptibility of skeptics and believers in astrology to the barnum effect[J].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1989,15(4):572-583.

[8]Snyder C R,Larsen G. A further look at student acceptance of general personality interpretation[J]. Journal of Clinic Psychology,1974,30:577-580.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北京,100026)

编辑/王抒文 终校/于 洪

猜你喜欢

人格特质中学生
人格特质对企业员工时间侵占行为的影响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广州大学学生人格特质对锻炼动机的影响
欢迎来到《中学生博览》大型团购会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