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碎片化阅读会导致“低智商社会”吗?

2016-09-08李大白

北京文学 2016年9期
关键词:智商逻辑信息

李大白

现如今,大家总是在嚷嚷着碎片化阅读时代没人读书了,但其实你的阅读量一点都不小。各种各样的新闻客户端要看,朋友圈文章要读,关注的公众号推送要点开。在智能手机普及之前,我们从未这样关注新闻,关注我们周围发生的一切,我们似乎与世界离得更近了,获取了更多的信息和知识。为了避免在与同事午餐时缺乏谈资,每个人都在刷新客户端和朋友圈以求跟上潮流,每天都在对自己掌握的知识与信息进行再循环。假如不这么做,就会被当成落伍、过时、对世界缺乏关心的乏味人群。但在这种碎片化阅读掩饰之下的“知识再循环”,带给我们的就不是一个科学累积的理性过程,而是一个片面追逐信息更新的非理性过程。这种浮光掠影的阅读方式只能让我们“知道”一些事情,却并不能增加我们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力和判断力。如果有一种罪名叫“损害智力罪”,碎片化阅读应是罪魁祸首,它正在让整个社会的智商降低。

一、碎片化导致逻辑思维能力衰退情绪化偏见流行

在碎片化阅读最流行的微博时代,所有的信息都被压缩到140字,这锻炼了小编们的内容提炼能力,但对读者来说,绝对是智商的大杀器。人的大脑对信息分析和加工的能力会进行相应的配合,对于长文的阅读能力会下降,阅读容忍度越来越低。

然而,当编辑可操控的文字长度有限的时候,关于事件的背景、起因和过程的逻辑推导过程往往就被省略了,而给事件定性的判断式话语便充斥着整个网络。大家习惯于接受编辑直接给出的结论,也因此丧失了思考判断和过滤信息的能力。这让许多突破常识、骇人听闻的新闻也能大行其道,这就是智力中的逻辑推导能力和判断力衰退的表现。微信朋友圈文章火了之后,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对整个社会智商的拯救,因为朋友圈文章没有字数限制,篇幅普遍偏长,出现了很多“深八文”,一定程度上还原了事件的深度和逻辑性。如果微博一直统领江湖,真不敢想象整个社会的智商将会低到何种程度。

朋友圈长文章看多了,也不意味着你的智商能得到拯救。好奇又缺乏深入了解的耐心,是大众媒体实践普及和系统化了之后,人们对于真相的基本态度。震荡了整个春节的“年夜饭”事件被“证伪”,它依然造就了一个空前的舆论奇观,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这便是它的全部意义。人们对于新闻事件的判断力更差了。媒体行业不仅丧失了调查记者,更丧失了核对新闻真实性的兴趣和耐心。人们热衷于自己对某个网络事件的个人化想象,铺天盖地的自媒体文章也在就一个原本子虚乌有的事件中自说自话。这正好印证了鲍德里亚对消费社会下的结论:“我们这个‘消费社会的特点:在空洞地、大量地了解符号的基础上,否定真相。”网民就是这样一群充满好奇心,却又并不愿意付出思考的群体。他们既有猎奇心态,同时又惰于思考事实的真相,他们愿意阅读情绪化的偏见,对他们来说,重要的是取悦自我的合理化想象。

二、对智商构成威胁的技术逻辑:时间 注意力 自我控制力的丧失

当小编正在对本文这种严肃话题进行深思熟虑的时候,手机突然BB作响,各大新闻客户端弹出推送,打断小编思路,拿起手机一看,居然是“广西16岁新郎迎娶16岁新娘”,这消息比肖钢卸任还无聊啊。然而……然而……我竟然认真翻看了其中的每一张图,而且,我又继续刷了半小时的手机。

这样的情形在小编的工作中经常发生,集中精力持续思考的时间已经很难坚持在半个小时以上了,思路遇到一点卡壳便习惯性地操起手机放松一下紧张的神经。不要嘲笑小编的工作量不饱和,你编你也麻;起码我们还在由于工作的原因逼迫自己思考。如果跑去搬砖,呵呵,智商估计就不是阶段性下降,而是如滔滔江水一泻千里了。

这种日常情形反映了碎片化阅读背后一整套对你智商构成威胁的技术逻辑,它在智能终端个性化推荐越来越成熟之后体现得更加明显。每种APP的安装都伴随着同一种模式——“获取你的个人信息+同步你的当前位置+询问是否允许推送”。一旦你选择“允许”,它便将全面记录你的阅读痕迹,并根据这些数据推测你的喜好和阅读习惯,给你推荐同类内容。这看上去是在尊重用户的过去和选择,其实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用户阅读的未来走向——这意味着你在以后将继续阅读机器为你筛选的方向。这种看似人性化的推荐模式本身,存在着极其有限的内容预设,你其实没什么选择的余地。当你面对着整个图书馆的时候,你可以根据图书目录卡片很明确地知道自己要去哪个书架寻找所需,其他的知识则默默尘封在紧闭的书页之中。然而在智能终端时代,你很难作出选择,或者说在你选择之前,全息图已经展现在你面前,你不得不靠阅读来筛选,这白白耗费了你的时间。

然而大多数人并没有什么选择,在文字重回你的信息接收系统之后,你的选择依然遵循着电视时代形成的符号化逻辑。图像大于文字,段子大于描述,情绪化的呐喊大于逻辑推理。个性化推荐这种“自愿”的选择恰恰是对你阅读的“诱奸”,也许你某天无意点击了某篇无聊文章,同样无聊的文章便一篇接着一篇涌到你眼前。人们诚实于自己的眼睛和身体,本能地去选择那些关于暴力、色情、八卦娱乐等无聊信息。你明明知道它们无助于智力增长,却又无力去关掉那个“不感兴趣”的叉号,只能任其消磨每天细碎的时间。这种直接化、无逻辑的图片和动画拼接,同样消磨着你的生命和智力。在机器逻辑下,读者按照日趋精准的算法,机械地阅读一篇篇“个性化推荐”的文章,这时人的大脑是无需选择的,只需接受。这意味着平庸与重复,长期被动接受自然会减少大脑皮层受刺激的次数。

三、开阔了低教育群体的眼界 损伤了高知群体的大脑

碎片化阅读的优势也显而易见:作为一种民主的技术实践形式,它极大地缩小整个社会的认知差距,降低社会阶层之间的区别度(人本能地对一些低俗、色情的无聊信息感兴趣,同样又对各种新闻保持好奇)。相比于手机只是通讯工具,信息获得都需借助书报而来的时代,底层民众也能通过智能手机(不同档次的手机型号并不对接收新闻造成影响)迅速了解世界,这比建一万个“农家书屋”都有用。在技术力量的加持下,“知沟”逐渐被弥合,社会迅速实现了社会成员在信息触达方面的平等。

然而,即便碎片化阅读也许造成了社会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产生了普遍的启蒙作用,但对于希望深入研究或是静下心来阅读的知识分子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灾难,它将反过来影响社会中的“最强大脑”所能达到的高度,从而造成智商的不良循环。

移动互联网业界号称“得草根者得天下”,底层民众不再是被文化抛弃的蛮荒群体,而成为被主动拉拢迎合的对象。开拓眼界自然对于开发智力有帮助,但当迎合“草根”的趋势成为大众文化的合理化生产途径,技术和文化的作用所产生的“文化危害”是无法统计的。微信群取代了咖啡馆,成为各个阶层的知识分子们集合讨论的场所,但讨论的内容逐渐崩坏,网络上任何一条来源不明的消息都有可能被转发到微信群里,被大嚼一番随之丢弃。很多学者会在朋友圈里转载未经考据、来源不明的信息,而丧失了他们在撰写论文或学术著作时的严谨性,也不知道整日抱着手机在群里讨论的教授们在什么时候搞学术……长期浸淫在碎片化阅读的网络环境中,高智商人士也难免出现本文以上不适。

结语

“技术控制人生”早已不是新论,每种媒介形式的背后都有其形塑世界的最抽象、最严密的逻辑。碎片化阅读消耗的不仅是逻辑力和判断力,更是你的兴趣和时间,后来发现自己很难在一件事情上集中精力。生产者不再具有民众启蒙的能力,全社会的认知途径和趣味逐渐拉平。你以为天生智商高就不用担心了?不要小看人类大脑进化或退化的能力。技术扫荡的是整个社会,从农民工到学者,无一幸免。

责任编辑 张颐雯

猜你喜欢

智商逻辑信息
逻辑
我们还能有逻辑地聊天吗
女生买买买时的神逻辑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订阅信息
智商
二则
亲,你的智商已下线
展会信息
团队智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