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校大学生“进社会”与职业素养的提升

2016-09-07何建芬

新西部·中旬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在校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

【摘 要】 在校大学生开展“进社会”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激发职业技能学习的动力,促进职业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提升。“进社会”的主要内容为深入了解社会、体验社会生活、从事社会实践。“进社会”应把握几个原则是主观符合客观、主动锻炼、勤于思考等原则,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关键词】 在校大学生;进社会;职业素养;提升;内容;原则

一、在校大学生“进社会”的必要性

职业素养包括基本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职业素养,基本的职业素养包括:职业礼仪、职业道德、人格修养、人际交往等。专业职业素养是指特定专业领域的行业规范、法律法规、职业道德等。目前很多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初期不能立刻转换角色,很难融入职场生活,无法面对职场激烈的竞争。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在大学期间缺少职业素养的培养,如敬业精神、责任意识、诚信品质和团队精神培养。人的素质是“德、智、体、美、劳”的统一,这里的“劳”指的是“劳动”,也就是进行社会实践。大学生要成才,就必须充分的“劳”,在“劳”中体验,在“劳”中收获。在校大学生“进社会”可以深化自身对知识、人和社会的理解,有助于大学生提升自身职业素养,找到职场生存的方法。

二、在校大学生“进社会”对职业素养提升作用

1、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

在校大学生“进社会”能帮助他们更全面了解社会,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有些大学生由于不了解中国社会的历史和现状,不了解中国国情,虽不乏热情,却往往陷入幻想和空想,愿望与现实相距甚远。[1]很多大学生在就业选择时,由于不知自己所长,容易限入迷茫、好高骛远或眼高手低,影响着他们的就业效率和就业质量。

2、激发职业技能学习的动力

大学生“进社会”之后才能发现自身素质与职业要求的差距。在校大学生“进社会”后,直接与社会的不同阶层、角色、性格的人接触、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经历和工作经验,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和知识技能的匮乏。如暑期打工是学生“进社会”的一个重要方式,暑期的工作经验给他们带来许多工作经验的积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发现自己还不太会运用自己所学知识,也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和与人协作,他们甚至连最基本的职场礼仪和职业规则及相关法律都不懂……。“书到用时方恨少”,大学生通过“进社会”,会激发他们努力学习职业技能的决心。

3、促进职业专业技能的提升

由于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使得教师认为学校的主要职能就是教书育人,至于学生是否全面发展及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能力能否并驾齐驱则不关我事。[2]纵观世界各大学的教学改革,其大多是围绕完善学生的实习内容、环节、制度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的,尤其注重学徒制和产学合作制的实施。目前我国大多高校“产学合作制”还处于摸索阶段,学生的职业素养的提升主要依赖毕业实习,时间仓促而内容单一。因此,在校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应重在平时主动“进社会”,向社会学习,积累经验,尤其专业技能的提升要积累。由于专业技能的提升是需要“实地演练”才容易达成。因此,在校大学生“进社会”应该常态化,特别是参加专业对口的实习、挂职锻炼、兼职,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动手能力、灵活应变能力,也有利于行业经验的积累,自身职业竞争力的提升。

4、促进从技能到能力的转变

在校大学生“进社会”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社会化”是指从自然人到社会人转化的过程,是个体不断学习和掌握必要知识、技能及特定的社会规范、准则,以获得社会成员资格的过程。[3]在校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但社会规范、做人准则、道德习俗等方面还有待于深入社会实践中习得。在校大学生“进社会”将理论知识和技能应用实际生产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技能不断熟练,能够有效灵活地处理各种事務,培养和健全了自己的心理素质和能力素质,从而实现了从技能到能力的转变,推动自身的全面发展。

5、促进职业道德的提升

在校大学生大多对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等品质的认识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但在实际从业中常常知行脱节。在实践中,学生积极参加义工、志愿者,为老年人、退休者服务,参与环境治理项目等,在校内,参与学校管理、图书馆服务等,把正确的价值观念融入到实践行动之中,增强学生对民族、国家、人民的感情,也强化了他们为国家发展竭心尽力学习和工作的意识。[4]大学生“进社会”进行社会服务活动,有利于促使传阅社会责任感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此外,在校大学生参与顶岗实习、挂职锻炼、兼职等,会自然地接受到了职场文化的熏陶,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三、在校大学生“进社会”的主要内容

1、深入了解社会

毛泽东曾说过:“认识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根源”,深入了解社会是社会实践的前提,也是社会实践的目的。深入了解社会有利于正确地指导社会实践,达到改造世界和改造自身的目的。人生亦如一场革命,要提升自身素质,就应首先了解社会,了解中国国情。深入了解社会主要有几种途径。首先,网络调查。对在校大学生而言,网络是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应养成长期对新闻的关注,特别是对党的重大方针政策的关注,对社情民意的关注的习惯。其次是观察社会。大学生通过外出活动如购物、旅游、探亲、交友、兼职等活动留心观察、有意识地与人交谈,获取当前社会人们的生产生活变化和思想认识的变化等信息。

2、深入体验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法律生活、群众日常生活等等。大学生在课堂所学知识是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获得理性认识。大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生产或生活实际,通过见习或亲身实践中找出理论与实际的差距,让他们体验到工作和生活的不易,激发他们继续努力学习的斗志。大学生应利用闲暇时间,积极与社会的人联系、接触,交流思想,分享心得。同时也主动走出校门,感受现实中的社会,把感想、心得及时地记录下来,供以后的实践中再检验和再实践。

3、从事社会实践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认识论认为,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检验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也只有通过实践检验了的认识才能理解深刻。大学生可以通过积极参加各种有组织的社会实践,如义工、志愿者、社会考察,或自身选择的社会实践,如实习、挂职锻炼、兼职等机会参与社会实践。大学生由于时间精力有限,参加的大多实践都是与未来职业相关的,客观上有利于他们自身职业素养的提升。

四、在校大学生“进社会”应把握几个原则

1、主观符合客观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前提和基础。理想中的社会与现实中的社会总是有差距的。在校大学生由于生活环境单纯,人际关系简单,社会阅历少,因此,对整个社会的认识缺乏宏观性、整体性。因此,大学生“进社会”时,一定要做要主观符合客观,一切从实际出发:首先应该本着虚心学习的姿态,向社会学习,向人民学习,把以前的认识——理想主义的认识或固执偏激的认识,都暂时放一边,另起炉灶般地重新学习,重新认识,重新评判。大学生“进社会”首先要学会适应社会,学会坦然面对社会现实,接受社会现实。做到这些,大学生的将会变得成熟、理性、智慧,“敬业意识”、“奉献精神”、“团队意识”等职业素养自然形成。

2、主动锻炼原则

当前,大学生一直生活在学校环境中,且多为独生子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贪图享受,吃不得苦;经得表扬,受不起挫折,动辄轻生;凡是以自己为中心,对国家、对社会漠不关心,缺乏爱心。[5]在校大学生要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主动“进社会”参与社会实践。“进社会”时,要不怕苦、脏、繁、累,主动挑戰困难,不惧犯错,不畏艰险,勇于探索,以弥补自己的短板,达到完善自己的目的。

3、勤于思考原则

勤于思考,理论联系实际,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造力,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勤于思考主要体现在:一是工作过程中要养成全盘考虑、边做边想的习惯,避免一味苦干、蛮干。要常向领导或有经验的前辈虚心请教,提高做事效率和成功率;二是工作完成后,要擅于总结,铭记经验教训,养成记录或撰写总结的习惯。勤于思考,不仅做“书斋学问”,也要做“社会大学问”。在校大学生“进社会”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能较为迅速地提高大学生的工作能力。

总之,在校大学生“进社会”,主动关注、融入社会及参与社会实践,能弥补学校学习的不足,对他们的职业素养提高具有较大的帮助。在校大学生应该积极发挥自己所长,锻炼自己所短,主动走进社会,为自身全面发展创造更多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扬宝玲,吴敏.国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经验及启示[J].高等农业教育,2011(08).

[2] 王鲁楠,贾林详.浅析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J].教育探索,2014(01).

[3] 于晓萍 刘素红,朱以财.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实效性与发展路径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03).

[4] 马厅柯.国外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经验和启示[J].中国青年研究,2003(03).

[5] 杨宝玲,吴敏,国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经验及启示[J].高等农业教育,2011(08).

【作者简介】

何建芬(1982-)女,广东韶关人,广州工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论.

课题负责人:何建芬,参与人:盘浩

猜你喜欢

在校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
地方院校在校大学生价值观发展状况实证研究
在校大学生创业与学业协调机制研究
技工院校校级领导职业素养的建设及质量评价研究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
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职业素养+职业技能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CDIO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浅谈在校大学生兼职权益侵权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