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讨

2016-09-07王海娇

新西部·中旬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现状对策

【摘 要】 由于家庭、学校、社会及个人等因素影响,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着学习障碍、性格缺陷、情绪缺陷等问题。对策是家庭方面父母应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学校要做好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社会要形成优良的和谐安定的社会风气,学生自身应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不断完善自己。

【关键词】 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对策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心理问题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小学阶段是人生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与小学生学习、生活良好习惯的养成以及身心健康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根据研究者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显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其中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问题较为突出。高年级小学生处于身心迅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发展具有一些显著特点。他们在学习、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等方面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压力,如果这些压力超过他们所能承担的范围,则会引起心理困扰,从而导致心理问题的发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小学生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更要具备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1、小学高年级

目前,我国小学阶段以六年制为主。小学生的年龄一般在6、7岁到11、12岁之间,在本研究中,将4-6年级称为小学高年级,这一阶段的学生年龄大约在9-12岁之间。

2、心理健康

虽然科学家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和研究已有半个多世纪,但始终没有对心理健康总结出一个公认的定义。

日本学者认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认可的形式适应这样一种心理状态。”而我国某些研究者认为:“心理健康指的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在该状态下,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与积极的社会功能。”尽管研究者们对心理健康有着不同的解释,但实质上都说明心理健康不仅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

3、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同的研究者根据不同的理论及标准有不同的观点。通过调查,我们将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归纳如下几点:

(1)智力正常,具备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

(2)意志健全,能够长时间坚持做某一件事情。

(3)情绪健康,能够自我调节不良情,乐观对待学习与生活。

(4)行为协调,在学习生活中能自我控制不好的行为。

(5)反应能力适度,不死气沉沉,较为活泼。

(6)人际关系良好, 能换位思考他人的感受,和谐的解决人际关系问题。

(7)心理特点符合实际年龄特点,对第二性特征的出现不感到突兀。

三、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相关研究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年级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心理学家的关注,笔者通过采用调查问卷、量表测试等方式,就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因素以及解决策略简述如下:

1、高年级小学生目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1)学习障碍。根据对高年级小学生的调查研究显示,有30%的高年级小学生存在厌学现象,具体体现在学习成绩不良、课上注意力不集中、课下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以各种理由逃学等方面。

(2)性格缺陷。高年级小学生处于习俗水平阶段,处于该阶段的学生总是想谋求大家的认可和赞赏。由于教育问题以及家庭条件的限制,部分高年级小学生始终认为自己“不够优秀”、“不如他人”,从而导致他们产生自卑、嫉妒、胆怯的不健康心理。

(3)情绪障碍。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差,不能正确对待委屈、困难与批评,常常会表现出任性、烦躁、恐惧、敌对等心理,甚至会出现攻击性行为 。根据调查显示,有27%的学生存在报复行为,包括语言和动作。

2、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针对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研究,本文主要从家庭、学校、社会以及个人的因素进行分析。

(1)家庭因素方面。经调查发现,影响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家庭因素方面主要有家庭教育方式、家庭关系、家庭经济地位等等。现在小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许多父母把自己未实现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大部分父母在没有与子女沟通交流的前提下,给子女报各种辅导班。父母过高的期望以及不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让高年级小学生快乐的童年增添了许多沉重的学习负担。少数学生的父母离异,家庭氛围不和谐,使孩子的心灵受到深深的伤害,这是造成部分高年级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2)学校因素方面。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所以,学校环境、教师素质、教师教学的方式方法以及师生关系对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自身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没有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对学习产生恐惧,厌学、逃学、冷漠等心理现象,进一步导致他们出现学业、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不良的校风班风也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3)社会因素方面。小学阶段,学生辨别是非能力差,没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目前,社会上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消极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现象很容易使高年级小学生的心理受到扭曲,进一步导致他们产生懒惰、说谎、焦虑等心理问题。

(4) 个体因素方面。通过对部分地区高年级小学生的研究发现,当高年级小学生生理发展与自我意识及心理发展不平衡、不同步時会导致他们心理上产生烦恼和忧虑。另外,小学生自身的意志力薄弱和长时间的不良情绪体验也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3、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策

根据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因素,提出了一些关于解决其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1)在家庭方面:父母应该积极配合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价值观,对子女进行科学的家庭教育和指导,提出符合实际情况的成长期望并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俗语说:言传大于身教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所以,父母也需要接受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家庭道德观念,用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的影响子女。

(2)在学校方面:学校要做好学生心理教育工作。要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有针对性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要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另外还要畅通学校和家庭的联系通道,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立体化网络。

(3)在社会方面: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社会要给学生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形成优良的和谐的安定的社会风气。网吧、ktv等娱乐场所应该坚决执行国家规定,严禁未成年人进入。对留守儿童,周围邻居以及相关工作人员要关心爱护他们,帮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4)在自身方面:学生是自己的主人,应该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不断完善自己。学习简单的自我心理调适方法,如自我放松,写日记或者周记等等。也可以主动的寻找老师、亲人或者朋友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殷炳江.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全国22个城市协作调查组.儿童行为问题影响因素分析:22城市协作调查24013名儿童少年报告[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1)13-15.

[3] 张越,王淑清,刘淑贤.4-16岁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829-1830.

【作者简介】

王海娇(1992-)山东济南人,德州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学生.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现状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