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大学生信仰教育路径探析

2016-09-07林玉华

新西部·中旬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信仰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

【摘 要】 本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分析大学生信仰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的路径:在生活中培养并实践大学生信仰教育;以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态度强化大学生信仰教育。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信仰教育;现状;路径

教育是把某种文化认同向时空上拓展,并为将来的发展和创新贮备能量。在文化认同中,终极目标就是信仰。信仰是人的思想认识的高级层面,是指人们对一定观念的坚信并崇尚、仰慕,它给予人们以价值维度、精神支柱及理想构建,使人获得情感依托、心灵净化。可见教育归根到底是信仰教育,同时信仰培养也是教育的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新形势下进一步推进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深入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要求,是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时代主旨和本质所在。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三个层面的具体内容,对于大学生信仰教育路径探析提供支点和理论引领。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现状分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对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包含的这三个层面的具体内容,相辅相成,有机统一为一体,而这一整体恰恰是高校信仰教育的主渠道思政课教育大力弘扬的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2]“两课”作为大学生接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存在着授课形式单一、过于理想化等问题,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大学生信仰教育出现滑坡、迷失自我现象,这些都与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困境密不可分。

课题组对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现状做了调查问卷。本次调查采用无记名问卷的形式,在辽宁警察学院、大连海洋大学、大连医科大学三所本科院校的学生中进行,共计发放问卷450份,收回有效问卷430份。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是:本科在校学生涉及理科、工科文科等学科门类。调查内容包括:对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基本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其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大学生价值观的培养教育等几个方面。调查结果显示:81.32%的学生认为人是需要信仰的,仅有71.65%的人认为信仰重要。但是对于信仰究竟是什么,如何培养自己的信仰时,大学生就表现出了多元化,而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的调查只有56.3%的学生有所了解,对自己的信仰模糊的占到了30.12%,这充分说明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现状。在我们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时期,大学生在信仰方面存在的这些问题原因众多: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电子时代的到来,动摇了大学生对于传统的中国文化的信仰的坚定性;如今很多同学加入微商创客的队伍,在这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和新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信仰教育相脱节,所以对大学生信仰引领和教育已经迫在眉睫。此外,在各高校评优、入党方面,重学习成绩,轻思想政治素质,以学习成绩代替政治标准,认为学习成绩是易于量化的标准,便于掌握,而思想政治素质没有量化的标准,难以把握。[3]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下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就成为思政课的重要教学目标。

二、大學生信仰教育路径探析

大学生信仰教育面临着“路径困境”。所谓“路径困境”是指对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理论灌输与大学生生活世界相脱节造成信仰教育低效。[4]如何让信仰教育之花盛开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本文提出了一下两个方面的路径。

1、在生活中培养并实践大学生信仰教育

从实践出发去思考现实生活与人的信仰的关系,从本体论上看,二者是存在与意识的关系,是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马克思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5]也就是说,信仰终究是社会生活在人们精神世界的内化,反映的是精神的内核,这点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谋而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阈下信仰教育的实践路径将更为具体化。历史已经证明,没有共产主义理想,就没有中国的今天。同样,没有共产主义理想,也不会有中国的灿烂明天。[6]虽然信仰的本质,归根到底是人类的一种自我超越,是一种超越有限追求无限、超越匮乏追求理想的精神生活,但是人的信仰会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外化出来,把内心的应然转化为实然。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活动及其效果充其量只不过是自我超越的特定现实成果。[7]大学生信仰教育具体化到生活实践中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以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态度强化大学生信仰教育

知识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为学贵在勤奋、贵在有恒。蔡元培先生说过:“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修德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明辨就是要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笃实就是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8]以上四点态度就是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根本,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信仰教育的养成不是一日之功,努力把信仰教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阈下变成日常的行为,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仰。信仰不要随着生活的变化而有所动摇,无论何时,都要坚守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视野下,实践大学生信仰教育。

【注 释】

[1][2][8]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5.4.

[3] 贠小波.高校规模扩大后对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新思考[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22.

[4] 林雪原.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路径探析[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教研交流版,2011(4).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43.

[6][7] 荆学民.当代中国社会信仰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8.58.

【作者简介】

林玉华(1979-)女,汉族,辽宁朝阳人,辽宁警察学院思政部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信仰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
加强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意识研究
信仰教育在哲学教育中的地位、作用与实现途径
网络时代大学生信仰教育问题探析
鲁南地区青年大学生信仰现状及信仰教育对策研究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