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师德建设中的制度伦理与制度建构

2016-09-07郭晓莉

新西部·中旬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制度构建师德建设高校

【摘 要】 本文阐述了制度与制度伦理的内涵,分析了制度伦理对高校师德规范内化的作用机制,提出了高校师德建构的方向。在认识层面,要确立高校制度运行的伦理规范精神;在情感层面,要把握高校制度设计的伦理价值取向;在意志层面,要建立高校制度保障的伦理约束机制。

【关键词】 高校;师德建设;制度伦理;制度构建

一、制度与制度伦理

制度一般是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也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或一定的规格。一般而言,制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规范、习惯,它常常是指有组织的、整套的社会规范系统和体系。一方面,它是由管理层为完成群体目标而制定的,保障和约束群体成员行为的规则体系。“把各类成员的行为有序化、规范化,这是制度的本质属性”。然而我们应该看到,制度的有效性与制度的合理性是紧密相关的,构成制度的各类规范乃至制度的具体落实都必须体现出一定的社会价值和道德意义,只有这样,才能使群体成员认同和遵守制度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制度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强化处在权利义务对等情况下的当事人的道德责任和价值倾向。制度规范对群体成员道德行为所产生的引领和激励作用,是制度伦理的深层含义。制度伦理即“制度的伦理——对制度的正当、合理与否的伦理评价和制度中的伦理——制度本身内蕴着一定的伦理追求、道德原则和价值判断。”

二、制度伦理对高校师德规范内化的作用机制

“制度与道德原本就有着亲缘关系,起源上同根同源,内容上相互渗透,功能上相互支撑,特点相异而又义理相通”。道德性是制度的“本质属性”。从制度的起源与发展过程来观察,制度的制定有其特定的伦理背景,蕴涵着不同社会形态的特定价值取向,尽管其道德属性常常为其工具属性所掩盖。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最重要的是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此中的“人”,既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

从制度伦理的两方面概念解释,我们可以看出。良好的师德师风建设需要高等学校提供制度保障,并建立切实可行的实施机制。这是制度的“他律”,即约束功能;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方面来看,“慎独”、内省”的道德内化机制是任何社会状态下,社会人的道德自律途径。从师德建设的角度考虑,高校制度的“他律”功能最终需要通过高校教师的道德“自律”来实现,这样的道德教化功能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真正达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理想状态,并最终给教师带来道德自律过程后的职业满足感和尊严感,这是高校制度伦理的道德关怀层面的应有之义。

三、高校师德建构的方向

高校师德建设的方向,应从制度公正与道德关怀两个基本思路展开。罗尔斯在他的《正义论》里说: “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制度设计一定要体现公正性,正义是制度的首要价值。

认识、情感、意志是人们认识世界主观过程中人类心理活动的三种基本形态,可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认识阶段;第二阶段:评价阶段;第三阶段:意志或决策阶段。下面从认识的三个阶段出发,从认识过程、评价过程、决策过程展开分析。

1、高校制度运行的伦理规范精神——认识层面

当前我国高校开展师德师风构建时要重点解决好两个问题:一个是师德师风评价标准,另外一个是师德师风评价过程及反馈机制。这两个方面,师德师风评价标准的构建尤其重要,“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把师德教育培训工作制度化,努力提高整个教师队伍师德建设水平。学校在人事管理上要建立健全教师师德培训制度及培训档案,使师德培训制度化和规范化;通过完善对新聘任教师的岗前培训制度,加强对新任教师的师德教育;建立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制度,使师德教育寓于业务培养之中,让青年教师在老教师的帮助下,在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同时,明确师德规范的相关要求;通过组织讲课比赛、课程示范教学等活动,发挥优秀人才的示范效应,在“立德”中“树人”。

只有高校制度规范合理可行,具有现实可操作性,本来作为制度约束对象的高校教师,才有可能从自身做起,从现实工作、学习、生活的点滴做起,才有可能完成做为教师“底线道德”——“神圣道德”的转化,才能承担起社会一直希望教师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2、高校制度设计的伦理价值取向——情感层面

社会认同原理的题中应有之意是,我们进行是非判断的标准之一就是看社会中的别人是怎么想的,尤其是当一个人对自身的行为做出价值判断时,积极的社会认同,通过对群体成员的自尊感的极大满足,来明确个人的社会存在以及与这种社会存在相伴生的心理认同与满足。高校师德建设的伦理价值取向层面,需要教师在做出正确的、有积极意义的表率作用时,能及时获得社会、学校、同事、学生的认同及肯定,最终达到个人情感归属、获得尊重及自我实现的需要。

当然,情感认同层面的导向另外一个方面的内容是: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存在失范现象时,会有合理的制度及时做出调整及补救,消除不良影响。同时,需要对相关教师的帮扶及事态良好解决的引导力量,这种力量来自制度的良性运作本身,不仅仅是事从权宜的临时补救或者主观运作。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师德师风建设这个关键问题上,应实事求是地分析造成师德师风出现问题的的主、客观两方面原因,要能设身处地的站在教师的处境进行换位思考。在社会转型期的复杂局面下,如何塑造教师的“使人充满激情的信念”,要求高校在实际工作中,要切实关注教师的实际利益需求,要关心、理解、体贴、帮助青年教师,要把解决高校教师的思想问题同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工作、生活问题结合起来,要充分意识到”文化的力量无形而有质”,真正培养出“有理论知识、有思想文化”的,具备良好“传道、授业、解惑”素养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个榜样的最突出的一个代表群体,就是具有高素质师德水平的教师。高校制度设计伦理价值取向的情感层面,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关键环节。

3、高校制度保障的伦理约束机制——意志层面

好的制度的施行,需要约束、反馈或者惩戒机制,这是制度良性运转的必然要求。在高校师德建设方面,建立符合实际情况的师德考核制度、评价标准、奖惩制度、聘任制度、监督机制等一整套管理办法,发挥学生、学校及社会舆论等对教师师德师风的监督约束功能。

对于具有优秀师德品质的教师及教书育人成绩突出的教师,学校要予以相应的表彰和物质奖励,并进行正面的舆论宣传,在教师职务评聘、职称评定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

教育要发展,教师是关键,这早已经是整个社会的共识;师德是教师素质的灵魂。健全师德建设良性机制,充分发挥师德榜样的引导作用,进一步努力探索高校师德建设中的制度伦理与制度建构,争取一步一个层次取得阶段性成果,意义重大。

【參考文献】

[1] 陈春萍.制度创新与师德建设[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7(5)121.

[2] 王忻昌.高校师德生成过程中的伦理制度与制度伦理[J].江苏高教,2007(3)127.

[3] 潘林珍.高校师德建设的路径选择:制度伦理及制度构建[J].江苏高教,2011(5)46.

【作者简介】

郭晓莉(1980-)女,陕西澄城人,西安邮电大学通信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制度构建师德建设高校
论消费者后悔权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纠纷解决的路径选择
试论我国行政诉讼调解制度的构建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阻力分析及对策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贯彻陶行知教育思想加强师德建设的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