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史·交聘表》夏金交聘史实勘误

2016-09-07王耀彬

新西部·中旬刊 2016年7期

【摘 要】 《金史·交聘表》中西夏与金朝的交聘记录,作为两国朝聘大纲,为夏金交聘研究提供了丰富史料,但《金史·交聘表》中夏金交聘记述依然存在谬误衍脱颠倒诸问题,本文通过记载内容缺失、使臣姓名记述前后互异、时间记述存在问题三方面对其存在问题展开分析勘误。

【关键词】 《金史·交聘表》;缺载;使臣姓名;时间记述

一、前言

史料是研究和著述的基础。夏金关系研究,最棘手的问题是缺少史料,尤其是西夏国自己撰写的史料。正史中无“西夏史”,西夏历史仅以附传的形式出现在《辽史》、《宋史》、《金史》中,内容较少。黑水城文献的发现,震惊世界。但是,黑水城出土的西夏文献,80%以上是佛经。至今出土的数以千计的西夏文写本与刊本中,也没有一部可以称得上西夏国史的文献。[1]因此,夏金交聘研究,西夏一侧可资利用的史料比较稀少。

金朝史料虽然包括范围很广,但最基本的史书是《金史》。元朝所修三部正史之中,《金史》一直评价很高。施国祁《金史详校》载:“金源一代,年祀不及契丹,舆地不及蒙古,文采风流不及南宋。然考其史载大体,文笔甚简,非《宋史》之繁芜,载述稍备,非《辽史》之阙略;叙事得实,非《元史》之伪谬”。[2]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金史有交聘表,凡与宋、夏、高丽和战庆吊之事,开卷瞭如。然宋之与为邻者,比金较多,则宋史益有交聘表,乃反无之,此修史者之疏也”。[3]《金史·交聘表》是金与宋、夏、高丽之间使臣往来记录的集中呈现,其中金与西夏交聘记录作为夏金两国朝聘大纲,是夏金交聘研究可资利用的重要史料之一。

元朝所修三史中,《金史》虽称最善,但亦存在许多缺点。前人考订《金史》,成绩最为卓著的是施国祁《金史详校》十卷,其“为之辨体裁,考事实,订字句,得其谬误衍脱颠倒诸处,约四千余条”。[4]目前,《金史》通行本为中华书局1975年出版的点校本,但此版本《金史·交聘表》夏金交聘记述依然存在问题。笔者参照《辽史》、《宋史》、《中兴小纪》、《大金国志》、《归潜志》、《遗山先生文集》、《西夏书事》、《西夏纪》等书,对《金史·交聘表》夏金交聘内容进行勘误、校补。

二、《金史·交聘表》中夏金交聘内容的缺载现象

缺载现象共出现90余处。具体又分为四种情况:

第一种是遣使活动在《交聘表》中没有任何记载,此种情况所占比例最大。在金章宗时代的记述中此类问题尤为突出。如:《章宗纪》载:明昌元年(1190),“五月丙辰,以鹰坊使移剌宁为横赐夏国使。”[5]又如明昌二年(1191),“九月丁巳,以西上閤门使白琬为夏国生日使”。[6]再如明昌三年(1192),“九月甲戌,以郊社署令唐括合达为夏国生日使”[7]等30余次遣使活动在《交聘表》中并无记载,仅见于《章宗纪》。

第二种是聘使官名缺载。如:《交聘表》载:承安五年(1200),“太医时德元、王利贞往诊治,仍以御剂药赐焉”。[8]按《金史》卷134《西夏传》载:“承安五年,纯祐母病风求医,诏太医判官时德元及王利贞往,仍赐御药”。[9]据此,太医时德元的官名为“判官”,而《交聘表》记载缺失。

第三种是国名记载缺失。如:《交聘表》载:金大定六年(1166),“四月戊戌,以宿直将军斜卯掴剌为横赐使”,[10]而按《世宗纪》载:“戊戌,以尚书右司郎中移剌道为横赐高丽使,宿直将军斜卯掴剌为横赐夏国使。”[11]据此可知,《交聘表》中“夏国”二字记载缺失。

第四种是个别文字缺载。如《交聘表》载,金明昌四年(1193),“十二月甲午朔,夏殿前太尉咩铭友直、副使枢密直学士李昌辅奉遗进礼物。”[12]而据《章宗纪》载:“十二月甲午朔,夏国李纯祐遣使奉故王仁孝遣表以进。”[13]由此可知,《交聘表》的记述脱“表”字。

三、使臣姓名前后互异

使臣人名前后记述互异,共有6处。这大致可分为两种:

第一种属“一姓异译”。如“廼来”与“廼令”。夏天庆六年(1199),“殿前太尉廼令思聪、枢密直学士杨德先谢横赐”。[14]天庆十二年(1205),“殿前太尉廼来思聪、知中兴府通判刘俊德来谢横赐”。[15]“廼来思聪”与“廼令思聪”两者官职相同,均为“殿前太尉”,应为一人,“廼令”与“廼来”属译音之异。如“遇”与“野遇”。乾祐十八年(1187),“夏武功大夫遇忠辅、宣德郎吕昌龄等贺万春节”。[16]《西夏书事》中“遇忠辅”写作“野遇忠辅”。按《西夏书事》卷38:“三月,使金贺万春节。使人武功大夫野遇忠辅、宣德郎吕昌龄。野遇,西夏大族;忠辅,磊落英发,历官左枢密使,为时名卿。”[17]又《交聘表》载: 金明昌五年(1194)“八月乙卯,夏武节大夫野遇思文、宣德郎张公辅贺天寿节”。[18]西夏有姓氏“野遇”而未见“遇”,疑《交聘表》脱“野”字。

第二种属“称名不称姓”。如“高永昌”与“永昌”。金明昌二年(1191),“夏进奉使知中兴府李嗣卿、枢密直学士永昌奉奠皇太后”。[19]金承安五年(1200),西夏“南院宣徽使刘忠亮、知中兴府高永昌来谢恩”。[20]汤开建先生以为“永昌”只是一个人的人名。在史籍中,少数民族人物往往书其名而不著姓,永昌之“永”,前代姓谱中既无此姓,西夏人物中出现的姓氏中也无此姓。他认为明昌二年使臣“永昌”,即承安五年的使臣“高永昌”。金明昌二年至金承安五年,时隔八年,很可能两次使臣同为一人,高永昌明昌二年时为夏枢密直学士,至承安五年时,很可能进为知中兴尹。[21]这样,“永昌”即“高永昌”,只是姓氏记载缺失。

四、时间记述上存在问题

时间记述上存在问题,共计38处。这类问题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时间记述不完整,有25处。如《交聘表》载,金天会二年(1124),“三月,夏使把里公亮等来上誓表”。[22]据《太宗纪》载:“三月辛未,夏国王李乾顺遣使上誓表。”[23]由此可知,《交聘表》脱“辛未”二字。《交聘表上》载:金熙宗天会十三年(1135),“正月,遣使如夏报哀。”[24]据《熙宗纪》载:十三年正月“癸酉,遣使告哀于齐、高丽、夏及报即位”。[25]可知,《交聘表》脱“癸酉”二字。另外,《交聘表》時间记述上存在“脱朔”现象。如《交聘表》载,金贞元元年(1153),“正月辛卯,以皇弟兗薨,不视朝,命有司受西夏贡献。”[26]据《海陵纪》载:“贞元元年正月辛卯朔,上不视朝。诏有司受宋、高丽、夏、回纥贡献。”[27]可知,《交聘表》脱“朔”字。

第二种是表、纪记述时间不合,且难以判断孰是孰非,共有9处。如《交聘表》载,金大定三年(1163)“五月,以宿直将军阿勒根和衍为横赐夏国使”。[28]而据《世宗纪》载:“六月甲申,太师、尚书令张浩罢。以宿直将军阿勒根和衍为横赐夏国使。”[29]表、纪时间记载不合。《交聘表》载:金大定十年(1170),“十一月癸巳,夏以诛任得敬,遣其殿前太尉芭里昌祖、枢密直学士高岳等上表陈谢。”[30]按《世宗纪》载:“十一月癸巳,夏国以诛任得敬遣使来谢,诏慰谕之。”[31]而据《金史》卷134《西夏传》载:“大定十年八月晦,仁孝诛得敬及其党羽,上表谢”。[32]《交聘表》与《世宗纪》均以“西夏以诛任得敬,上表陈谢”发生在“十一月癸巳”,而《西夏传》与之不同,以为其事在“八月晦”。考毕沅《续资治通鉴》载:“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八月,夏任得敬以谋篡伏诛”。[33]今存疑。

第三种是记述时间有误,共有4处。如《交聘表》载:金章宗泰和元年(1201),“八月戊寅朔,夏武節大夫柔思义、宣德郎焦思元等贺天寿节。”[34]而按《章宗纪》,泰和元年“九月戊申朔,天寿节,宋、高丽、夏遣使来贺。”[35]表、纪时间不合,相差一个月。再据《章宗纪》,大定二十九年(1189)六月“敕有司移报宋、高丽、夏,天寿节于九月一日来贺。”[36]按通例,章宗代贺节使当在八月底到闕,九月一日称贺。由此可知《交聘表》“八月戊寅朔”误,应以《章宗纪》“九月戊申朔”为是。

尽管《金史·交聘表》夏金交聘内容记述上存在一些问题,但它仍然是夏金交聘研究可资利用的重要史料之一。在以后的研究中,我们既要看到其不足,更要充分利用其史料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范文.西夏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J].宁夏社会科学,2002(3)82.

[2][4] 清·施国祁撰.金史详校[M].北京:中华书局,1985.1.1.

[3] 清·赵翼撰.廿二史札记.王树民校正[M].北京:中华书局,2001.544.

[4][5][6][7][8][9][10][11][12][13][14][15][16][18][19][20][22][23][24][25][26][27][28][29][30][31][32][34][35][36] 元·脱脱等撰.金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214,219,224,1468,2871,1423,137,1461,230,1467,1474,1446,1462,,1458,1468,1391,50,1398,70,1407,100,1421,132,1428,147,2870,1470,257,210.

[17] 清·吴广成撰.西夏书事.龚世俊等校[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449.

[21] 汤开建.张澍<西夏姓氏录>订误[J].兰州大学学报,1982(4)71.

[33] 清·毕沅.续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7.3784.

【作者简介】

王耀彬(1991-)男,山东滨州人,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专门史专业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西夏历史与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