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在基层电大实施情况实证研究

2016-09-07李静

新西部·中旬刊 2016年7期

李静

【摘 要】 本文介绍了实施“一村一”项目工作概况和成效,分析了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进农村(社区)干部学历提升的意见和建议。政府要积极参与“一村一”项目的组织、实施以及后续扶持工作;基层办学单位要加强教学针对性,优化师资配置;学员自身应端正学习动机,加强学习的自主性和责任感。

【关键词】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实施情况;农村人才;基层电大

2004年2月,教育部启动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以下简称“一村一”)的农村大学生培养项目,旨在通过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方式,利用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将高等教育延伸到农村,使这些大学生成为发展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带头人、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和发展农村先进文化的带头人,从而推动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根据广东省湛江市委组织部的部署,湛江市电大系统从2012年秋季学期起开始实施“一村一”项目,招收学员共计2400人。项目实施以来,取得了较大成效,为农村干部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改善了农村干部的知识结构,加强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有效推动了该市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一、实施“一村一”项目工作概况

1、组织和实施情况

2012年8月份,中共湛江市委组织部与相关单位联合签发《关于组织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通知》(湛组通〔2012〕84号)和《关于印发《湛江市“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湛组通〔2012〕85号),阐述实施“一村一”项目的重大意义,要求各县(市、区)委组织部、财政局、广播电视大学及相关单位积极参与“一村一”项目,还就项目的组织领导、招生宣传、办学条件和经费分担办法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明确的措施。2012年秋季学期,包括湛江市广播电视大学在内的全市电大系统6所电大同时启动第一期“一村一”招生,开设农村行政管理专业,之后每半年招收一期次,至2015年秋季学期止,完成招生计划,招收农村学员共计2400人,其中2012年秋、2013年春和2013年秋前三届988名“一村一”学员中99%的学员(979名)已如期毕业。

2、招生对象与学员的基本情况

“一村一”的招收对象主要是湛江市村党支部委员会成员、村委会成员以及村后备干部、优秀青年,年龄要求在48周岁以下,同时需具有高中或者相当于高中的学历水平。学员具有以下主要特征:一是多数学员离校时间较长,学习基础薄弱;二是学员多担任村(社区)干部,工作多、压力大,学习和工作两兼顾较难;三是学员居住分散,回校上课交通不便,面授课出勤难度较大;四是学员学习目的集中在“提升学历层次”、“致富”和“拓展人际圈”等方面。

3、开设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设计情况

针对湛江市农村生产与管理工作的现实情况、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湛江电大系统为“一村一”学员开设的是专科层次的农村行政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公共基础课以“必须、够用”为度,开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基础课突出知识性和实用性,开设农村政策法规、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农村环境保护、乡村社会学、种植业和养殖业基础、农村经济活动分析、农业生态基础和观光农业概论等10多门课程;另外还开设以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的双证课程5门——市场营销原理与实务、财政与金融、市场调查与商情预测、农村政策法规和乡镇行政管理,涵盖了“国家职业经理人职业资格证书”三、四级的全部内容;实践课程突出实操性,综合训练课、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有机结合,引导学员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计划以农村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强化实践教学;学员注册入学,就地上学,自主学习,累计学分,八年内修满规定的学分可颁发国家开放大学的学历文凭。

4、教学模式、质量监控及评价情况

湛江电大系统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凭借办学网络、学习平台、教学资源和教学模式等方面的优势,探索出对农村大学生进行面授辅导的“1334”教学模式,即“一线、三点、三形式、四服务”。“一线、三点”是以课程知识理论为主线,围绕重点、难点、疑点进行辅导;“三形式”指将传统精讲、案例教学和专题讲座教学形式科学融合;“四服务”是指教师通过电话、QQ群、微信和电大网络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答疑解惑服务。该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充分满足了农村学习者的需要,受到学员们的欢迎;为保障优质教学,“一村一”教学过程中始终有教学组织机构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与评估,对教学点的监控与评估主要采用年报年检、督导组检查和考试抽查等形式进行;对教师的监控与评估,主要通过校领导轮流值班检查、教学督导小组随机听课、学员座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对学生的监控与评估主要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两种方式进行。

二、项目实施成效

1、学到了知识,增长了才能,促进了学员的事业发展

在各级电大的学习过程中,广大“一村一”学员能够主动克服工学矛盾,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以致用,在农村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一定成绩,先后有12名学员获得“湛江电大优秀班干部”荣誉称号、24名学员获得“湛江电大优秀学员”荣誉称号,5名学员荣获“中央电大奖学金”。学员们结识了高校教师和专家、学到了专业知识,开阔了思维和眼界,结交到志同道合的同学,对做好各自的工作大有裨益。有些优秀学员在个人事业上也获得了较好的发展:有的学员入学前任社区党支部书记,获得专科学历后,晋升为镇党委委员、人大副主席;有学员化知识为行动,带领村民致富,获得群众的拥戴,被提拔为副镇长;还有部分学员毕业获得高校专科文凭后考入公务员系统。

2、优化了农村干部队伍结构,提高了农村基层组织管理水平

湛江市有84个乡镇,37个街道,1500个行政村,297个社区,該计划为每个村培养了1-2名大学生。学员学历的提升,确保了每村可以增加至少一名大学生“村官”,此举优化了农村干部配置,保障了农村干部集体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规范了村级的有效治理,提升了农村基层组织的管理水平。

3、保障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农村的深入贯彻落实,彰显了惠农政策在农村的影响力

农村基层干部是国家农村建设、推进农村改革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落实者。通过开设高校思想教育类课程,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等重要思想武装基层干部头脑,使他们能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把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贯彻始终。广大“一村一”学员能够在实践中把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惠农政策认真贯彻好、落实好,在国家于今年起在全国推广的将种粮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的农业“三项补贴”改革中,湛江市“一村一”学员发挥了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

4、助推了农民增产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加强了湛江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一村一”学员基于学到的农业科技知识,结合本地实际探索村级经济发展路径,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效推动了湛江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学员积极探索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成立了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带领全村户户奔小康;有学员担任本村村委会主任,根据授课专家的建议,引进适合本村土壤特质的红橙品种,把发展优质红橙作为本村重要经济作物、发展红橙产业链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目前该村红橙种植面积达到300多亩,村民收入水平实现跨越式增长。

三、“一村一”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村一”项目实施以来,较好地解决了湛江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对农村经济发展、增产增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个别县(市)政府财政拨款不够及时

根据湛江市委组织部、湛江市财政局和湛江市广播电视大学联合签发的《湛江市“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实施方案》精神,学员学费按分担比例收取,涉及市管党费、市财政、县(市、区)财政、市或县电大和个人等五个分担主体,多头分担以及各级财政部门划拨经费手续较多导致学费收取过程中工作人员任务繁杂、工作量大以及部分电大不能按时收齐学杂费,影响了教材征订和教学进度的开展。

2、各级电大远程开放教育软硬件环境有待提升,“一村一”师资配备有待改善

从学员角度来看,主要问题集中在电脑和互联网在村镇一级家庭中的普及率并不高无法保证在家进行远程学习;在基层电大层面,因地方政府财政投入有限和人力资源不足,存在着硬件环境陈旧落后、“一村一”网上教学资源实用性不强、资源落后和网上教学答疑不够及时等问题;在教学师资配置方面,湛江电大系统选派较高职称的教职人员担任授课教师,这些教师理论水平高,但与农村生产实际结合不紧密,缺乏农业推广和农村实践工作经验,与生产技术实践操作存在一定的距离,与学员的期望值有所落差。此外,由于经费投入不足,聘请到的专业技术人员有限,专家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发挥的作用不够理想。同时,相对简陋的校外实习基地也无法满足“一村一”项目向纵深可持续发展推进的需求。

3、“一村一”学员年龄普遍偏大,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困难较大

学员在年龄、个体差异和家庭状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学员年龄普遍高于普通高校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较差,知识迁移能力不强。其中一些学员在入学时已步入中年,有些学员入学前已是村干部,还有些学员本身就是农业技术骨干,有自己的产业,在参与“一村一”的学习过程中出现了工学矛盾突出等问题。在文化基础方面,虽然大多具有高中及其相当水平,但也存在差距:年龄较大的学员在入学后学习明显吃力,不太适应网上资源的学习或集中面授的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村一”学员不及格率最高的课程即为佐证之一。另外,学员的学习动机有所不同:有学员希望加强在基层组织管理方面的综合能力,有学员希望提升财商、壮大事业,年轻后备干部学员意在谋求学业上、技术上或政治上的发展,动机不同,则学习态度和行为各异,这给“一村一”的教学与组织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四、推进农村(社区)干部学历提升的意见和建议

为使基层“一村一”项目为主题的农村(社区)干部学历提升工程实现纵深、可持续发展,更好服务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提出以下三点意见和建议。

1、政府要积极参与“一村一”项目的组织、实施以及后续扶持工作

各级政府部门应从招生宣传工作、公平推荐就读学员、保障财政投入和为毕业学员提供发展平台等多个维度加大对项目的扶持力度。政府部门应深入乡(镇)、村各级部门,把招生办法、入学条件、培养方式、教学形式、学习专业及课程等各项政策讲清楚,调动基层参加项目的积极性;在推荐各村学员候选人时应以相对公平、公正、公开的方式确定项目人选;各级财政部门将需分担的学杂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在每学期中段按时向办学单位划拨对应款项,保障经费落实;各级政府应搭建学员创业、发展的平台,给予他们尽可能的关注、政策帮扶和条件支持,在业务技能培训、项目补贴、税费减免和融资信贷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

2、基层办学单位要加强教学针对性,优化师资配置

办学单位应加大资金投入,配置现代化的计算机和互联网相应设备实施;引进信息技术高层次人才,加强网络资源建设;加大对学员的计算机和农村应用知识培训力度,提高学员网络资源利用率,确实发挥电大系统远程开放教育的优势。优化师资配置和课程设置,精心选配职称高、教学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职人员,既保障教学的科学性和知识性,又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

3、学员自身应端正学习动机,加强学习的自主性和责任感

学员应铭记“一村一”的宗旨和目標:培养农村人才、发展农村经济、服务农民,而不是培养仅仅追求个人利益、虚度宝贵的高校学习光阴的人。在利用远程教学活动中,学员应制定好每天的学习计划,定时定点定量学习相关课程,成为习惯并予坚持;对于教师面授课,应提前做好工作安排,保证较高的出勤率。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办学单位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学员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学习机会,参训学员应予以珍惜,力求学到实用的知识和技能,为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增产增收作出实际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晓梅,钟志贤,沈建华.面向“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6(1).

[2] 厉显畈.“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实施对策再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7).

[3] 梁静,张凯,阿地力.新疆电大“一村一名大学生培养计划”实施情况调查分析[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4.

[4] 赵满玲,张杰.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远程学习支持服务策略——北京电大大兴分校“一村一名大学生培养计划”情况调查分析[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6).

【作者简介】

李 静(1981-)女,河南安阳人,高校教师,双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事务管理、公务员个人发展及队伍建设、开放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