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视野下商洛花鼓传承发展模式探究

2016-09-07冯茹

新西部·中旬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新媒体

冯茹

【摘 要】 本文分析了陕西商洛花鼓戏曲面临的困境并分析了产生的原因,探讨在新媒体视野下构建商洛花鼓的传承发展模式思路:以现代传媒手段实现传统模式的现代化;新媒体视野下政府部门、文化产业、剧团等不同主体采取的措施;建立微信平台传播等。

【关键词】 新媒体;商洛花鼓;戏剧传承发展

地方戏剧对于展示区域特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但随着社会的进步,艺术门类更趋多元化,其面临严峻挑战。其中,有些戏剧已经得到充分关注,状况发展日趋良好,例如秦腔、京剧、粤剧等。但仍有一部分的地方戏剧受众小,传承方式不当,从而日趋没落。

商洛花鼓自清光绪年间由湖北传入陕西境内,吸收地方民歌小调和方言最终成型。从其起源、戏曲史发展观点、元素构成来看,商洛花鼓在戏曲音乐发展史的研究中具有“活化石”的作用,可作为地方戏剧典例研究。

一、商洛花鼓面临困境及原因分析

因市场经济和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商洛花鼓传承面临诸多困境:

1、资金短缺,设备老旧

2、在市民中关注度低,剧目无吸引力

商洛市剧团成立于2010年,现有演职人员 59 人,如今在商洛演出次数极少,1年不超过3次,频率极低。据调研:50岁以上人群中经常看戏的比例达76.67%,30-50岁人群看戏比例为26.67%,30岁以下看戏的比例不及7%,年轻团体对此甚少关注。市民对此了解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极其了解的比例为3%,较为了解的比例为16%,一般了解为22%,大部分人对此知之甚少也不感兴趣,传承现状堪危。

3、花鼓剧目严重流失

商洛花鼓戏的传统剧目据说抄本和口传本约有100余本,代表剧目有《打铁》、《石榴娃烧火》、《绣荷包》、《花墙会》、《吴三宝游春》、等。很多经典曲目,如《坐西楼》,《花庙会》等因老艺人大量过世而失传。2011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全市登记的民间花鼓艺人不足30人,且多数年龄老化,数十年未登台演出,录下来的原唱声带多数唱词不全,曲调不准,难以恢复。

原因分析如下:其一,新表演形式,如广播电视传媒、流行音乐等对旧戏剧造成冲击;其二,保护意识短缺。很少有人意识到商洛花鼓的传承价值和意义,对其甚少采取保护措施,表演场所名存实亡;其三,商洛市自身经济发展欠缺;在本身表演形式缺乏吸引力的情况下,只要花鼓戏的票价稍微提高,观众人数就会下降,长此以往,自然举步维艰。

二、新媒体视野及其应用

在大众传媒难以复兴地方戏剧的情况下,新媒体有其实践的必要性。新媒体是在报刊、户外、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发展起来的“第五媒体”,本质特征是技術上的数字化与传播上的互动性。应用设想如下:

1、以现代传媒手段实现传统模式的现代化

(1)全面普查和整理花鼓剧目和花鼓曲调。电子录入现存花鼓相关信息,包括创作曲目、知名艺人、剧团注册等,建立并不断追踪完善信息库。

(2)通过网页进行民意调查。对新时期下市场对创作曲目的需求方向、市民易接受的宣传方式等内容进行调查,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数据导向。

(3)政府官方网站宣传与企业合作,吸引企业融资。以此向剧团提供设备和资金支持,缓解政府财政压力。

2、新媒体视野下的不同主体措施

(1)政府主体。①节庆活动与新媒体途径相结合。节庆的含义不仅仅是法定节假日,也可以是“各城市和地区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地方特点,策划举办的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现代节庆活动。”可设计“商洛花鼓文化节”等,利用新媒体推送打出品牌。

②举办以新媒体为载体的各种活动比赛。例如,举办“商洛之珠·花鼓情 ”的微电影征集大赛,通过电影讲述故事,通过物质奖赏扩大关注人群。

③重视政府官方网站建设。政府门户网站应由一个政务公开的主页和提供特色服务的用户频道构成。现如今大多数政府网站存在:信息不全面、不及时、不实用、没特色等问题。政府应完成从管理职能向服务职能的转变,在网站建设上,可以特设旅游文化栏目推荐,定期更新。

(2)文化产业主体。文化产业主体的努力可立足在视觉创新领域。在人们获取的信息量中,视觉获取的信息量占获取总量的 70%,听觉占 20%,其他感官的获取量仅占 10%左右,足见其重要性。当下视觉技术发展,文化进入影像时代,数字化带来的是一种以视觉信息为标示的崭新的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以此为前提可探索新旧媒体间的合作之路。

①开发设计3D明信片等创意小巧礼品。以陕西历史博物馆为例,同属于历史文化类,其开发了12件国宝文物“魔卡”,外表造型仍为一般明信片,但手机扫码后通过APP可以看到文物的立体造型,使游客对陕西文化印象深刻。地方戏剧也可借鉴,自我推销。

②开发相关手机APP等,也可以和其他著名APP合作。本方法侧重于戏剧音频影像的植入,例如小咖秀创意模仿等,让文化宣传突破时间与空间限制。

③建立戏剧虚拟体验馆或是3D立体展示,以游客自身参与提高关注。

(3)剧团主体。①保留经典,与时俱进。将老艺人的经典表演通过新媒体设备保存,这些资料有传承、教学之两层意义。在剧本创新方面,新剧本的创作应注意尺度。

②开发优势,打造品牌。充分利微信、网页、微博等平台等每天更新推送多创意高质量新闻。2016年1月15日,商州区文化馆曾举办《商州戏曲传承与发展》讲座,但入场学习人数情况一般,主办方应充分考虑新媒体的影响力。同时,演员可通过微博经营感染更多的人。

3、微信平台案例分析

在现实中宣传场地、费用、工作时间安排等因素的制约下,微信成为良好的宣传战地。

文化产业微信公众平台服务需求分析:“作为国内首创和自主研发的新兴的移动应用,微信具有信息表现形式多样化、用户群庞大、成长潜力巨大和具有社交网络属性等诸多特点和优势”。“从用户年龄段看,19-40岁的用户占 75%以上,说明微信用户的主力军为青年人;从学历看,专科以上学历的用户占七成以上”,其主要用户为高学历人群。现阶段花鼓戏传承正需要这样的有生力量。

文化产业微信公众平台服务可行性分析:其一,如今智能机普及,用户获取信息的方式逐渐迁移到微信;其二,虽说微信公众账号的应用没有固定模式,但是戏剧可以借鉴其他行业的成功案例;其三,技术层面可行,微信公众平台是开放的,任何机构和个体均可以免费申请注册并拥有自己的公众账号。

内容构建:剧团可按流程申请商洛花鼓公众平台,每天更新花鼓巡演场次信息、表演者信息、活动预告、节目投票等内容,使广大用户在小窗口接收大新闻。同时应注意:初期扩充用户需注意渠道多样化与良好形象的塑造;中期时,推送频率固定适中且保证推送内容精确,尽快树立权威;后期可注意排版方式的多样化,向活泼、多图、创新、紧密联系热点等方向发展。

三、结语

目前,地方戏剧传承模式尚为传统。而转变到消费者角度,最重要的就是提高关注,新媒体无疑是绝佳选择。只有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将表演者的“施”和观众的“受”相结合,实现“精品戏剧-大众接受-社会反响良好-支持戏剧发展”的良性互动共生关系,地方传统戏剧才能获得新生。

【参考文献】

[1] 陕西省戏剧志编纂委员会.陕西省戏剧志·商洛地区卷[M].陕西:三秦出版社,1997.50.

[2] 杨英.节庆旅游效应分析——以广东省国际旅游文化节为例[J].旅游经济,2010.04.

【作者简介】

冯 茹(1996-)女,汉族,陕西咸阳人,西北大学历史学院2013级历史学专业.

猜你喜欢

新媒体
融媒体时代提升电视新闻传播的舆论影响力
新形势下精品图书的内容策划与艺术设计创新
报纸副刊的传播意义与运营策略研究
真我与偶像:新媒体语境下的明星与粉丝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政府危机公关中的新媒体传播机制透析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