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漫促进苗族“团圆鼓舞”的传承与传播探讨

2016-09-07郝雪飞张英香

新西部·中旬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非遗动漫

郝雪飞?张英香

【摘 要】 文章探讨运用动漫的形式促进苗族“团圆鼓舞”的传承与发展。概述了动漫的传播特征,认为动漫有利于促进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苗族“团圆鼓舞”的认识;动漫有利于对“团圆鼓舞”内涵的表达;动漫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动漫极大增广了非遗传播的受众面;动漫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动漫与非遗结合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 动漫;非遗;团圆鼓舞

一、动漫的传播特征

随着国家对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不断重视,地方政府对苗族团圆鼓舞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保护传承和延续这种古老的艺术形态,但由于人口流动性较大和传统传承模式落后,苗族鼓舞的传承和保护陷入窘境。目前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正蓬勃兴起,并逐渐普及应用,动漫媒体也因此应运而生,其具有鲜明的特征。

动漫具有很强的交互性。传统媒体如报纸、期刊、电视、电影等消费者只能被动地接受,而动漫可以让用户与动漫作品进行一些有趣的互动,用户通过互动不自觉地接受动漫所承载的意图,例如当下流行的“种菜”等网页游戏,青少年玩家就可以从中获取一些有益的生物成长、市场价值等概念,也让他们了解到劳动与效益的因果关系动漫具有较强的兼容性。

由于动漫属于流媒体能够边下载边播放,对软硬件的要求也不高,且体积较小。非常适合在互联网、智能手机、数字电视、楼宇视频、车载视频、平板电脑等各种移动终端上运行,且能很好地与当今流行的其他各种数字媒体相兼容。作为新传媒技术的动漫传播具有令人亲近、令人喜悦的正能量情感属性。

如果用传统模式全面介绍一种文化,需要较长的时间且较为枯燥,不便于年轻人的学习,效率也不高,而动漫打破了传统动画的整体制作播出模式,它利用网络的同步性进行分阶段的制作与播出,非常适合非遗的传播。大部分青少年不会对传统文化感兴趣,借助他们喜闻乐见的动漫形式,引导青少年、潜移默化中传承非遗。我们采用漫画的艺术形式,动漫化展现了苗族“团圆鼓舞”的人物、场景、舞蹈。把“团圆鼓舞”符号化,通过动漫化的形式广泛传播,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创新。

二、动漫有利于促进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

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程度是影响非遗文化在当代传承的重要因素。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宝贵文化精神被过于追求经济效益的思想从当代年青人的精神和物质生活中基本剥离。要有效且常效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就需要重新让非物质文化与人们的生活建立联系,构建对非遗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满足人们物质或精神的需求,从而达到人们主动去保护和传承的目的。动漫具有较强的兼容性且覆盖范围广,网络上、电视上都有专门的动漫版块。让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漫作品利用这些现代传媒的强大传播能力向广大动漫受众进行传播,有效提高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

三、动漫有利于对“团圆鼓舞”内涵的表达

苗族“团圆鼓舞”凝聚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汗水,是极具民族特色的舞蹈形式,它把音乐、舞蹈、表演、服装等艺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内容丰富,特色鲜明。鼓舞的基本元素是苗族先民的文化生活、风格习惯相关的艺术创作,主题始终表现为生产劳动和生活习俗,它完全植根于苗族人们的生活及文化思维里,表演既蕴涵了苗族人民的虔诚信仰、勇于创造和顽强拼搏的民族精神,也是苗族挥洒率真朴质、演绎酸甜苦辣、关照生命价值的载体。团圆鼓舞舞蹈动作有大摆、小摆、细摆三种,大摆粗犷,小摆稳健,细摆天真,将苗族人民热爱生活,祈求丰年的愿望表达得淋漓尽致。[1]

“团圆鼓舞”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以漫画的形式传承下去,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保留它的原真性,其次才能发挥动漫的艺术效果。所以,我们对团圆鼓舞动漫进行脚本创作时,在人物的服装上要展现湘西苗族特色,道具不能改变,才能达到异曲同工之妙。苗族“团圆鼓舞”动漫化可谓是当代大势所趋,洋溢着强烈而独特的民族特点的动漫片,能更好地宣扬苗族的精神内涵及文化形象,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苗族鼓舞文化,通过对原始素材的整理、加工与提炼并将其转化为动漫创作素材,同时提升动漫产业影响力。

四、动漫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

随着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现、发掘、存档、利用等各个方面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保护手段已显不足。在当今信息化环境中,动漫作为传播文化的一种媒介,同时有意识形态、商品这两种属性,其极强的表现力、独特的艺术性和的普遍性,已逐渐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它使得观众能够更为灵活地从各种渠道观看自己喜爱的动漫作品,极大地增强了其传播力和影响力。因此动漫作为主要艺术形式来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其独特优势,在非遗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2]

1、动漫极大增广了非遗传播的受众面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漫化是非遗的文化元素向动漫作品的转化,是通过动漫创作用动漫语言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转化为动漫影像。这种转化使非遗的文化载体由“人”转变为“动漫作品”,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方式由传统的“口授身传”转变为现代传媒的大众传播。它跨越时间、空间的障碍,克服或打破了区域及文字的限制,极大拓展了传播范围与空间,能够更好地满足非遗在当代环境下存续与传承的需求,增强了非遗的传播能力,极大增广了非遗传播的受众面。

2、动漫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中具有独特的作用

非遗彰显了民族的文化底蕴,也将民族的心理状况、审美表现和民俗风情表现出来。在这信息化时代,要结合新传媒技术,将古老的静态文化活态传播。集中了娱乐、教育和商业等元素的动漫产业更是文化艺术的多元综合体。尤其是动漫深受青少年的喜爱,并且受众群在扩大,我们运用这一特点,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动漫形式表达出来,让人们在观看动漫中学习。如日本围棋为主题的动漫作品《棋魂》,很好地把一些复杂、枯燥的围棋知识穿插其中,结果吸引了无数的青少年观看并从中了解、学习到大量地围棋知识,使围棋这项冷门智力运动获得了大量的爱好者。同样,只要合理地将非遗融合到动漫当中,让他们在观看动漫的同时不知不覺地了解并接受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终引发青少年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觉行为,从而达到从根本上对非遗文化的传承,让其传播保持其无限的生命力。[3]

3、动漫与非遗结合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动漫不仅具有社会意义,也具有经济意义。动漫能全方位展现湘西“团圆鼓舞”中的动作、服饰和音乐,具有很强的观赏性,更有利于现代媒介的传播,结合当地的自然风景和人文风景,使之与地方旅游产业宣传有机结合,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特别是为旅游业发展服务。

五、结束语

在这信息化条件的环境中,动漫打破了国界地域的界限,随着手机动漫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带领越来越多的成人进入动漫世界,收看方式也越来越丰富。动漫的出现解决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缺乏符合于当代媒体传播手段的现实问题,同时为动漫产业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这环境中,我们要积极地探索适应新媒体时代传播路径,解决保护与传承的问题,不断完善自我的文化底蕴,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参考文献】

[1] 罗丹.技术与艺术的重逢——新媒体动漫的传播特质与发展态势[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

[2] 王晶晶.关于非遗文化艺术遗产展演策划价值的若干思考[J].大众文艺,2015(04).

【作者简介】

郝雪飞(1974-)女,土家族,湖南慈利人,大学本科,讲师,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计算机应用.

猜你喜欢

非遗动漫
非遗视角下探析豫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策略
致力非遗保护,实现文化传承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动漫二次元
锋绘动漫
锋绘动漫
开口笑
锋绘动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