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孩子的心灵在诗意阅读中悄然成长

2016-09-07黄月月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19期
关键词:快乐成长心灵

【摘要】今天的语文教学,尤其是古诗文教学,被过分自我、简单、粗暴地解读了,显现出当前文化追求的功利性、苍白感。其实,语文教学是诗一样的事业。因此,作为扎根基层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有责任引导孩子们认识语文的“人文性”,为传承祖国优秀灿烂的传统文化而躬身向前。让我们通过阅读,去触摸语文诗一般的文字,感悟文本的意义,直指作者的心灵,进而唤醒学生的心灵。

【关键词】心灵 诗意阅读 快乐成长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9-0179-02

著名学者于丹在《唤醒心中的诗意》里说:“每个中国人都是在诗歌里不知不觉地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成长。”我觉得这话不无道理,我们小的时候,最常读的就是李白和孟浩然的诗,背诗的声音直到今天还在耳边起起落落。生命里因为有了诗,哪怕物质再匮乏,日子也是幸福而饱满的。而今天,我们的孩子,他们每个人生命中的可能性更多了,可是,你能感受到他们的诗心吗?你知道他们的心灵托付吗?答案是否定的。相比而言,他们显得更加焦躁,功利,甚至势利。他们直接,他们肤浅,甚至苍白。生活里,学习中,他们更喜欢读些什么呢?漫画,快餐文化,各种直达考点的教学辅助资料。致命的是,他们还为获取的一知半解而感觉自己“饱读诗书,满腹经纶”。而原著,尤其古典诗词中那些亮丽的“珍珠”,他们不知道其中“孕育”的种种艰难,他们的生活里,骨子里,还缺少一种原汁原味的诗意。那我们,究竟还能不能够唤醒他们心中的诗意呢?

1.认识语文的“人文性”,丰富语文的认知

行走在语文教学的路上,你是否问过自己,语文是什么?

追问自己,不断探究文字的本源,一路捡拾文字组合后最富诗意和韵味的花朵,你才会知道语文的无穷魅力,你才会懂得语言工作者的才情付出以及传承一个国家文化内核的荣耀和使命!

今天的语文教学,尤其是古诗文教学,被过分自我、简单、粗暴地解读了,显现出当前文化追求的功利性、苍白感。因此,作为扎根基层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有责任引导孩子们认识语文的“人文性”,为传承祖国优秀灿烂的传统文化,躬身向前。

语文是什么?

走进情山爱水的人文自然,语文是“采菊东篱下”的悠然南山,“长河落日圆”的大漠雄关;走进灿若星河的先哲古贤,语文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东坡浩然,“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的伟人胸襟;走进五彩斑斓的社会生活,语文是“醉里吴音相媚好”的简单,“十年一觉扬州梦”的《遣怀》;走进浩如烟海的史籍,语文是司马迁的史实操守,《三国志》的质朴简练;走进墨香四溢的文本,语文是“落花时节又逢君”的感慨,“笑问客从何处来”的尴尬;走进童真美好的孩童世界,语文是“忙趁东风放纸鸢”的快乐,“也傍桑阴学种瓜”的憨态;走进书声琅琅的课堂,语文是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工工整整的方块字;走进“最是书香能致远”的校园,语文是一草一木的书卷气,一隅一角的向心力!

2.开发语文的“范本性”,提供语文的脚本

文本引领,是我们教学的风向标。因此为孩子提供“范本性”的经典美文,就显得尤为重要。

经典美文文质兼美,经常诵读,养成习惯,对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阅读经典美文,体会美文在句子音、韵上的协调,将美文视为一篇不可多得的朗读材料,让学生在朗读之中体会到文章的铿锵之声,音律之美;体会到文章的起承转合、急促舒缓;体会到文章的气势、神韵、风骨……可以很好的增强学生的语音感。

阅读经典美文,体会美文中语法、修辞的精美,将美文视为表达形式优美、表达技巧娴熟、表达模式精细的写作范式,让学生进行品味,进行欣赏,进行学用。从发现的角度,用审美的眼光去教学优美的文学作品,指导学生对课文的人物形象塑造、表达方式运用、表现手法应用、谋篇布局技巧等等内容进行“美点寻踪”,进行“妙要列举”,进行“妙点揣摩”。使学生找到“美”的语法感。

阅读经典美文,读点孔子,庄子,老子,让学生在美的欣赏、美的陶醉之中阅读课文,积累、感悟、熏陶、成长。

因此,阅读经典,编发校本教材,给诗意语文以校本储备是不错的选择。

语文教学,常是以课本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唯一”教材,而语文课本与语文中、高考知识的对应上,较之数理化等学科来说,其序列性、针对性、层递性较弱,重复性较强,且漫无边际,不易操作和控制,难免高耗而低效,教者难施教,学者难见效。

校本语文教材的编写,需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一是有鲜明的地域色彩,二是有严谨的课程编排体系和可操作性、实用性、趣味性、动态性。

3.奏响语文的“乐章性”,更添校园琅琅读书声

读书,是乐章的开始。读,朗读,有感情地朗读,把无声的书面文字符号变成有声的语言,有利于体会课文的思想意义和情味,有助于形成语音感、语法感、语义感。琅琅成韵的朗读,是眼、手、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更是全方位感受和体会语感的一个基本方式。

诵读要用好晨读课。晨读是课堂教学所无法取代的,它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是毋庸质疑的,它具有课堂教学形式所无法比拟的巨大发挥空间。因此,我们要使语文晨读的内容更具有丰富性、实用性、趣味性和吸引力。解决语文早读中学生感到无聊、教师觉得低效的现状;针对语文水平必须日积月累、日就月将的习得规律;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使氛围或细腻唯美,或激越振奋,或紧张激烈、或百花齐放、或冷峻严肃。从而让内容丰富而极具吸引力的晨读,成为学生语言与精神的盛宴,乐之不疲。

读课本,读教材,这是最基本的阅读篇目。读专家、学者为我们选的典型文章,比在课外汪洋大海中去披拣阅读高效得多,其重要性不可轻视。

读名著,这是常规性阅读。语文老师要有一份中长远的读书计划,每学期,每月,每个阶段要有检测,要有激励性措施,鼓励孩子多读书,读好书。

读自选,这是挖掘性阅读。重点培养学生的倾向性阅读兴趣,让他在自我的小天地里因阅读而陶醉,因阅读而成长。说不定,就在自选阅读中,读出一个法布尔,读出一个鲁迅文学奖。

4.成就语文的“表达性”,让心灵在诗意阅读中悄然成长

阅读是兴趣的培养,感情的陶冶、思想的熏染、收获的教会、知识的灌输、技巧的汲取、语言的磨砺,应是一种长期的、无形的“渗透”和熏陶。读得多了,读得久了,诵读成习,习而有文,表达就如源头活水,汩汩不绝!

因此,阅读力倡自主笔记以促学。

其次,阅读活动形式要多样,经常举办校园讲座、论坛、竞赛以促学。

举办专题讲座论坛,以点带面促学。教师可举行大厅讲座、电视讲座,学生可参加大厅论坛、期刊论坛,让学有所长、学有所得的师生展示语文学习的收获,成就语文的表达性,树立语文学习的榜样。

语文教学是诗一样的事业,语文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语文的无穷魅力,将是我们诗意生活的不竭源泉。作为扎根基层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去引领和指导孩子们认识语文的“人文性”、“范本性”、“乐章性”和“表达性”,以便能够传承和发扬祖国优秀灿烂的传统文化。因此,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去触摸语文诗一般的文字,感悟文本的意义,直指作者的心灵,进而唤醒学生的心灵,让我们的学生在诗意阅读中健康而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茹红忠.学生阅读兴趣的缺失及解决途径[J]. 语文教学之友,2008年3月

作者简介:

黄月月(1980-),女,福建永安人,一级教师,本科。

猜你喜欢

快乐成长心灵
心灵的感恩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唤醒心灵
让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快乐成长
在大地上寻找心灵的栖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