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贯穿中欧的茶叶之路

2016-09-07

成功 2016年4期
关键词:砖茶茶厂汉口

贯穿中欧的茶叶之路

在今天的赵李桥砖茶厂内,还保留着一块带有牌坊标志的“砖茶”,砖茶正面上方有“聚兴顺监制”,中间是古老的牌坊图案商标,最下边的俄文写着“产量高、中国最好的种植园、中国一等品茶”等字样。茶砖背面压制有“中国结”图案,外表漆黑乌润。这块砖茶生产于1910年左右,由于存留较少,目前估价在百万以上。

聚兴顺,是山西榆次郝家在羊楼洞经营茶叶的商号,最早兴建于道光时期,直到解放时一直维持着生产,是赵李桥砖茶厂的前身。19世纪的羊楼洞是晋商会集之地,他们在这里收购并加工茶叶,远销到蒙古、新疆等边疆地区以及当时的俄国。

当时俄国砖茶还是一种贵族的奢侈品,俄国并不产茶,他们喝茶的历史并不长。1638年俄国大使瓦西里·斯特拉科夫拜见蒙古可汗,可汗向沙皇回赠了两百包中国茶叶。瓦西里·斯特拉科夫把茶叶带回莫斯科,献给沙皇,茶叶才开始进入皇宫。

从中国进口茶叶,路途遥远,运输困难,数量也有限,喝茶则成了俄国人身份和财富的象征。

4000公里的古茶道旅程在地图上只不过是一条弯弯曲曲的线,但在十九世纪却是一场漫长的旅程。

欧亚万里茶道源头在羊楼洞。历史上,万里茶道以羊楼洞为起点,茶叶首先经过装箱,工人将它用鸡公车送到赤壁的新店码头,再用船水运到汉口,经汉水运至襄阳、河南唐河、杜旗。上岸由骡马驮运北上,经洛阳过黄河,过晋城、长治、太原、大同至张家口,或从玉右的杀虎口入内蒙古的归化(今呼和浩特)。旅蒙商人改用驼队跋涉1000多公里至边境口岸恰克图交易,在那里俄商们再贩运至伊尔库兹克、乌拉尔、秋明,一直通向遥远的彼得堡与莫斯科,从这里转口销往欧洲各国。

这条贯穿中欧的茶叶之路,被今人看作另一条“丝绸之路”。

从羊楼洞到黎黄陂路

羊楼洞背靠两个山口,沿西南和西北方向,又有两个宽窄不等的平衍走廊,是茶叶易货的集中地带。

清人叶瑞廷《莼蒲随笔》中有,“闻自康熙年间,有山西估客购茶于邑西乡芙蓉山,峒人迎之,代收茶,取行佣”。道光年间,汉口茶商刘峻周奉旨,从羊楼洞松峰山连根带土取走茶树万余株,随俄国大使到黑海沿岸开辟茶园。至今,在格鲁吉亚黑海沿岸,许多人仍在说着“刘茶”的故事。

1973年,距羊楼洞10多公里处的新店镇出土了一件东汉青瓷贴花小碗,考证为茶具,赤壁市地方史专家冯金平说:“这说明,赤壁早在东汉就有种茶、饮茶的习惯。”

从松峰山向东北走,一条新铺的公路将游客引入羊楼洞古镇。说它是古镇,是因它还存有一条一街三巷、长1500余米、宽约4米的明清石板街。这条古街有近800年历史,街面沿小溪松峰港布局,房屋后院临水,大门面街。

这里的房子像岭南的骑楼,有宽大的出檐,还有独特的“天斗”——在天井上加盖带玻璃的屋顶,并装有活动门,既能挡雨,又把天井的空间扩充至室内。

无屋则无(茶)客,无客则无财。在羊楼洞最大的“雷”姓宗族的后人雷敬先家里,我见到了一个没有铺号的砖茶的照片。

雷敬先父亲的爷爷曾在砖茶厂做账房先生,留给后人一块砖茶,这还是去年雷敬先清理老房子时发现的。

当地相传百年以上的砖茶价值连城,雷敬先的孩子准备拿到央视《鉴宝》做一次价格鉴定,将砖茶带离了羊楼洞。

在雷氏族谱中发现,家境富裕的人在当时并非购置土地,而是广置房屋。雷氏族谱中就有“凡业茶行者,屋宇即其资本”的说法。房屋十分高大宽敞,一色用三六九寸青砖做到顶,并铺有地板,供茶厂做拣茶和堆放、凉茶叶之用,收取租金。

咸丰五年,羊楼洞茶行屋均毁于战火。战后,各家族又开始重建行屋,更有人因资金不够而向当铺贷款,真正践行“无屋则无(茶)客,无客则无财”这句话。

当然,正是羊楼洞先人们兴建房屋的热情,才留给后人一条1500余米的明清石板街。

1913 年的“经济开发区”

市场扩大了,技术提高了。

据同治《蒲圻县志》记载,羊楼洞直到同治年间仍属洪石团,“团”在清朝相当于现在的乡,也就是说羊楼洞在同治年间至多是个乡村集市。

1913年,蒲圻进行乡制改革,在羊楼洞设立峒自治区,由县佐代替过去的巡检,羊楼洞一跃成为“经济开发区”。

羊楼洞的迅速发展,与当时的政治环境以及商业活动始终分不开。五口通商后,充当洋行买办的粤商涌入羊楼洞收购红茶,此时羊楼洞所产红茶可经新店河和长江直接运往上海,市场被大大开拓。1850年,仅粤商在羊楼洞的茶号就增至70多家,年制红茶达30万箱。之后发展规模更大,如1863年起,俄国人李特芬诺夫深入羊楼洞茶区,“招人包办”,监制砖茶,俄国商人先后在羊楼洞开设顺丰(1863年)、新泰(1866年)、阜昌(1874年)等茶庄,共有资本约400万元。茶叶贸易鼎盛的时期,砖茶产量上升到1700万斤。交易量的增加令羊楼洞专制红茶的茶号多达上百家。

不但茶厂数量增加,砖茶制造工艺也有了改进。俄国商人为满足欧洲市场对高品质砖茶的需求,在羊楼洞开办茶庄,选用精选青茶并引进蒸汽机压制加工“米砖茶”,“牌坊”即为最精品的标志。

毁于战火

羊楼洞原有座将军寺,毁于“文革”。人们正在距原址500米处重建。在寺内,可见一张制于1995年的手绘地图。上示,沿街商铺和周边茶场,还有育婴堂、商会、教会、小学、汽车站、电报局等,其繁华已超过县城,有“小汉口”之称。

手绘地图显示,这里原是所茶厂。可惜,它几乎毁于抗日战争。

1938年9月,千余名日本骑兵从崇阳进入羊楼洞,占领茶厂。他们将战马拴在茶厂的木柱上,将支撑茶厂的木柱拆下来砍柴生火,煮饭烧菜。11月中旬,日军放火烧毁羊楼洞观音口至湾上沿港两旁房屋上千间,拆毁栗树咀茶坊街全部房屋。在当地老人们的记忆里,这场大火烧了近一个月。当时的日军彻底断送了山西茶商的命脉,仅存的“聚兴顺”、“义兴”等茶庄也被日本掠夺,成立了“制茶株式会社”。

沦陷,让在此经营了近一个世纪的晋商不得不离开,从此茶叶产量锐减,每年仅维持在5-8万担之间。

俄国茶商的生产路

翻遍羊楼洞,都找不到当年俄商李特芬诺夫旗下的几大茶庄遗址,不想回汉后,却意外发现了他在武汉经营茶叶的重要遗迹。

在汉口的沿江大道和黎黄陂路的交叉口,有一座像巨轮的酒店,走在甲板上,一边的黑色石板写着:顺丰洋行旧址,始建于1873年,系俄商李特芬诺夫创办,从湖北羊楼洞迁址于此,主要经营茶叶,为武汉市第一家外资工厂。

沿着黎黄陂路走,与洞庭街交叉口的右侧不远处,一幢具有典型斯拉夫风格的俄式别墅映入眼帘。三层砖木结构,外墙红砖清水墙,“凹”型的房屋主体,整面墙大小的玻璃窗,左右两侧延伸拱券门洞的游廊……处处流露着俄国贵族的气息。

房屋的修建者李特芬诺夫恐怕没能料想到,百年之后,这里已经成了年轻人汇集的酒吧,曾经神秘的茶香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醉人的酒香。

1861年,这位衣着怪样的俄国年轻人不远万里来到了羊楼洞开始经营茶叶。

茶叶在当时的俄国已经不再是贵族的专属,日益成为普通百姓的饮品,砖茶在俄国的需求量猛增。羊楼洞依然是个小镇,砖茶生产依靠传统手工作坊,愈发不能满足出口需要,再加上砖茶在汉口不过六七两银子的成本,但在彼得堡每担茶砖可卖到260卢布,贸易差额之大,也让李特芬诺夫考虑扩大生产规模。

顺丰砖茶厂雇佣中国工人八百名,自行发电,日夜开工,三部蒸汽水压机将制成的茶叶挤压为块状,制成青砖茶、红砖茶和茶饼等等。

蒸汽机器加工砖茶令中国茶商们陷入一种危机,中式的砖茶生产作坊遭到外国工业化生产的竞争威胁。

除了引入机器制茶,李特芬诺夫还在长江边开辟“顺丰茶栈码头”,作为产品运销的专用码头,这是汉口长江边上第一个工厂专用码头。

在武汉市现存的文史档案里,没有资料显示这位俄国茶叶富商在汉口的生活状况,但有零星资料提及他所开办的顺丰茶厂属于当时的纳税大户,说他经常携家眷,参加租界内达官富户举办的聚会。

在黎黄陂路一带行走,你会发现这里有着太多的俄商留下的痕迹:V形的巴公房子、俄租界巡捕房旧址、俄国人开的“邦可食品店”、鄱阳街83号的俄国东正教堂。

19世纪末的汉口成为茶叶主要加工和贸易之地。由于俄商享有免除茶叶半税的特权,又是水陆并运,将茶叶用船从汉口沿江而下运至上海,再沿海运至天津,然后走陆路经恰克图贩运到欧洲,大大节省了费用。到1894年,由汉口直接装运出口的茶叶为14.7万担,其中俄国人占去了总数的85%。汉口的茶市,几乎被俄商垄断。

猜你喜欢

砖茶茶厂汉口
《汉口北》
学译致用的日汉口译教材与教学思考——以留学生日汉口译课三种常用文本为例
泾阳茯砖茶
云南中茶大事记
熟茶简史
砖茶型氟铝联合应用对大鼠牙齿和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影响
茯砖茶中优势微生物在不同培养基的差异性比较
陈年茯砖茶品质分析
武汉市二环线汉口段桥梁总体方案设计
福海茶厂